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气候系统模式

气候系统模式

气候系统模式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7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海洋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761798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大气科学、高原山地气象研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年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1年环境污染与大众健康学术会议、第四次全国大气科学前沿学科研讨会、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等;气候系统模式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天军、吴统文、俞永强等。

气候系统模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61798 占比:100.00%

总计:3761871篇

气候系统模式—发文趋势图

气候系统模式

-研究学者

  • 周天军
  • 吴统文
  • 俞永强
  • 吴波
  • 储敏
  • 王斌
  • 辛晓歌
  • 刘海龙
  • 包庆
  • 宇如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蔡宏珂; 郑嘉雯; 毛雅琴; 衡志炜; 曾琳
    • 摘要: 通过分析BCC_CSM1.1m、ECMWF_SYSTEM5、NCEP_CFSv2、FGOALS_f、FGOALS_s2、PCCSM4气候模式的模式初始误差、空间相关系数和时间距平相关系数,评估国内外6种气候预测模式在西南地区的预测能力。结果表明:FGOALS_s2和ECMWF_SYSTEM5模式的初始误差最大,FGOALS_f模式的最小。模式在西南地区西南部模拟2 m温度的初始误差较小,ECMWF_SYSTEM5模式在四川盆地东部的预测场均方根误差较小。ECMWF_SYSTEM5模式预报的空间相关系数最大(小)值随时间有所下降(上升),尤其是2016~2018年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其产生原因可能与欧洲中心模式升级有关。采用ECMWF_SYSTEM5模式(西南和东部区域)和BCC_CSM1.1m模式(西北区域)预报的空间相关系数较高。随着预报时效的延长,各模式预报西南子区域的空间相关系数均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就东部子区域而言,BCC_CSM1.1m、NCEP_CFSv2和ECMWF_SYSTEM5模式预报的空间相关系数变化较小,其余各模式呈现单峰或双峰的变化特征;各模式对西北子区域的预报稳定度较高。从预报时效为1个月的时间距平相关系数水平分布看,各模式对西南区域东部的预报效果优于西部,这可能是西部地势较高且天气物理过程具有特殊性导致的。PCCSM4模式对高原区域预报效果较好,但对于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其预报效果仍然较差。采用FGOALS_s2和PCCSM4模式对西南子区域的预报效果较好,FGOALS_s2和ECMWF_SYSTEM5模式对西北子区域的预报效果较好,PCCSM4和NCEP_CFSv2模式对东部子区域的预报效果较好。从预报时效为1~3个月的时间距平相关系数变化趋势看出,各模式在预报时效为1个月的时间距平相关系数较高(低)的区域,其数值随预报时效的延长有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
    • 丁一汇; 史学丽
    • 摘要: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要实现1.5°C和2°C的温控目标、降低人类社会面临的气候变化风险,需要实现深度减排,这只有在低排放情景下才可能实现。要定量回答未来的碳排放空间及其对气候系统的影响等问题,离不开自然和社会经济领域的数值模式支撑。未来,在各领域模式的改进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气候系统模式和社会经济模式的交流融合,吸纳应用双方的新理论技术和数据成果,共同实现数值模式的性能提高和功能延展,发展地球系统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碳中和目标。
    • 邓汝漳; 储敏; 任宏利; 刘景鹏; 陈权亮
    • 摘要: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模式(BCC_CSM)将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发展的海冰模式CICE5.0替代原有的海冰模式SIS,形成一个新版本耦合模式,很好地提高了模式对北极海冰和北极气候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本文评估新耦合模式对1985-2014年东亚冬季气候的模拟性能,检验北极海冰模拟性能的改进对东亚冬季气候模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CICE5.0后,新耦合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冬季海平面气压、850 hPa风场以及辐射通量,进而改善东亚气温以及降水的气候态空间分布模拟效果.进一步分析发现,与原有耦合模式相比,新耦合模式更好地抓住了东亚冬季海平面气压、总降水量和气温异常对同期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密集度异常的响应,进而提高了模式对东亚冬季中高纬度地区气温以及降水变率的模拟能力.
    • 汤秭晨; 李清泉; 王黎娟; 伍丽泉
    • 摘要: 利用参加第六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年代际气候预测计划(DCPP)的加拿大CanESM5模式和日本MIROC6模式的结果,评估了模式对中国近地面气温的预测能力.在年代际尺度上,两个模式年代际试验对近地面气温的回报技巧均高于历史试验的模拟能力,采用海温初始化可以提高模式对中国近地面气温的年代际预报技巧.对年代际回报试验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两个模式均能较好地预测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对季节平均气温,模式在秋季的回报技巧最高,在冬季较低.就区域平均气温而言,两个模式对中国各个地区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气温都有较高的回报技巧,其中我国南方和西部地区的气温回报技巧比北方高.年平均以及春季、冬季的气温年代际回报技巧总体随提前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夏季和秋季的气温回报技巧随提前时间的增加提高.各区域内年代际预测技巧随提前时间的变化特征与全国整体基本一致.
    • 郑嘉雯; 蔡宏珂; 吴捷; 衡志炜; 曾琳
    • 摘要: 基于BCC_CSM1.1m,NCEP_CFSv2和ECMWF_System5模式的历史回报和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资料,对500hPa位势高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行预报性能评估和可预报性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模式在热带地区均具有较高的预报能力,BCC模式表现最为突出,EC模式预报稳定性最好,NCEP模式预报技巧最低;三个模式预报的距平相关系数均表现出明显的年际变化,并且在超过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后,预报技巧有所提高,进一步证实ENSO是各模式对500hPa位势高度季节性尺度的可预测源;模式对西太副高脊线指数的预报技巧最高,其次是强度指数,再次是面积指数,对脊点指数的预报表现最差.
    • 李恬燕; 俞永强
    • 摘要: 本文评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IAP)研发的全球气候系统模式(FGOALS)的4个版本(FGOALS-g2、s2、g3、f3-L)对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温、降水气候态和季节循环的模拟能力.本文从海气耦合机制和热量收支的角度对耦合模式结果和相应的大气模式比较计划试验(AMIP)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造成这一地区海温和降水模拟偏差的原因.结果显示,上一代模式g2和s2的海表温度均方根误差大于2°C,新一代模式g3和f3-L模拟的均方根误差降低50%,为1°C左右.因为新版本中赤道太平洋地区的净短波辐射平均态误差的减小,海洋上层热量动力输送过程的改善和净短波辐射与海温回归关系改进,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温的平均态,南北温度和降水的不对称性都更加接近观测.f3-L比g3在上述方面改进更多,海温也更加合理.但是新一代版本模拟的降水均没有显著改进,赤道北侧ITCZ的降水偏大4 mm d?1.对流降水带来的凝结潜热释放加强了南北非绝热加热梯度,越赤道南风偏差抵消了一部分因为短波辐射偏大带来的海温偏暖,这说明海温平均态的改善是模拟误差相互抵消的结果.在季节循环的模拟方面也存在类似的现象,f3-L和g3中的海温年循环有所改进但较观测振幅仍旧偏弱.这是因为f3-L和g3模拟的经向风和潜热的年循环振幅比前版本要偏强,误差加大的同时也更大地抵消短波辐射的年循环偏差.g2和s2模拟的海温在赤道东太平洋则存在一个虚假半年循环分量,这主要是由潜热通量半年循环偏差所引起的.
    • 王会军; 王琳; 周放; 任宏利; 陈活泼; 马洁华; 田宝强; 孙博; 黄艳艳; 段明铿; 汪君
    • 摘要: 天气预报是指一周内至两周时间尺度的气象预报,而月季及以上时间尺度的预报则属于气候预测范畴.中国的气候预测起步很早,无论在研究工作中还是在业务应用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文中扼要回顾了这些研究和业务发展成就,重点包括:对于季风和梅雨、寒潮的早期认知和后期研究发现、早期气候预测业务发展概况、动力气候预测的早期探索、动力-统计气候预测方法的研制和应用、气候预测模式的发展以及初始化和多模式集合预测、东亚气候系统变异的全方位探索、气候预测范畴的不断拓展和气候预测研究的不断创新.也对未来气候预测研究和业务发展提出了几个重大挑战性课题,涉及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异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季节内至年代际气候预测、气候系统模式及初始化、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气候预测方法等方面.
    • 王志伟; 岳广阳; 吴晓东; 张文
    • 摘要: 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根据490个植被调查样点数据和3种遥感数据集的27个变量,利用决策树分类模型,模拟出4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10个气候系统模式在2050年和2070年的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高寒沼泽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和裸地)潜在分布结果.同时为保证数据分析的一致性,利用数据对当前高原草地类型也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相比当前高寒草地分布面积,预计在2050年和2070年裸地和高寒草甸面积微弱减少,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面积在微弱增加,高寒沼泽草甸面积变化不明显.结果在4种代表性浓度路径情景下的表现基本一致,研究不仅可以为高寒草地气候变化研究提供植被类型相关的数据支持,还可以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碳循环的探讨提供部分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