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北天山

北天山

北天山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0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89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地震、岩石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大地构造及陆内变形暨第六届全国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等;北天山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代芹、艾力夏提·玉山、李杰等。

北天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6.6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389 占比:93.28%

总计:1489篇

北天山—发文趋势图

北天山

-研究学者

  • 刘代芹
  • 艾力夏提·玉山
  • 李杰
  • 方伟
  • 朱治国
  • 李瑞
  • 陈丽
  • 李桂荣
  • 王晓强
  • 胡伟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盟; 裴先治; 陈有炘; 曹明; 张进江; 张波; 高翔宇
    • 摘要: 北天山增生杂岩带是北天山洋最终闭合的产物,对其中的地质体进行详细研究是揭示北天山洋演化过程的关键。北天山增生杂岩带内存在一些花岗质侵入体,然而目前为止,对这些岩体的形成时代及成因研究十分有限。本文对北天山西段的萨尔萨拉岩体和艾鲁逊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并探讨其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萨尔萨拉岩体和艾鲁逊岩体主要岩石类型均为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03 Ma和298 Ma,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侵入体。两个岩体的锆石均具有非常高的ε;(t)值,分别为9.7~12.1(平均为11.2)和12.1~15.0(平均为13.2),相应的两阶段模式年龄为696~547 Ma和541~357 Ma,表明其源区为新生的地壳物质。两个岩体的样品均具有高硅、富碱、富钾特征,为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其较高的CaO/Na_(2)O比值(>0.3)和Al_(2)O_(3)/(MgO+FeO_(2));值暗示其可能源于变质杂砂岩的部分熔融,北天山增生楔中的复理石砂岩为可能的源区岩石。结合区域资料,本文认为萨尔萨拉岩体和艾鲁逊岩体形成于同碰撞向后碰撞转换阶段,限定了北天山洋在晚石炭世末闭合。
    • 颜龙; 史勇军; 闫玮; 雷晴; 朱治国
    • 摘要: 利用新疆北天山地区具有年动态的地球物理观测资料,分别采用矩平法、傅里叶滑动法、最小二乘法、分段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年变周期的残差序列,通过不同震级档的R值检验,研究各种方法的适用性。结果显示,矩平法适合资料积累时间较短且年变形态变化相对较少的观测资料;最小二乘法对年变周期比较规律的资料拟合度较高;若振幅变化存在明显前后分段现象,则可使用分段最小二乘法寻找出显著分段点,拟合结果更接近于原始观测数据。傅里叶滑动法则可应用于观测数据较长且年变形态比较复杂,存在非规律振幅改变的资料。从异常对应地震的时空分布来看,破年变异常对北天山区域的中强地震预报效能较好,优势对应时段为中短期,为破年变异常的识别提供更加客观的评价方式和参考依据。
    • 赵磊; 丁宇; 杨磊; 李瑞; 孙小旭; 李桂荣; 方伟; 艾力夏提·玉山; 刘代芹
    • 摘要: 利用北天山地区多期一等跨断层垂直形变观测资料和GNSS数据,采用“形变速率累加”异常识别方法进行处理,结合震例分析断层形变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形变速率累加”易于异常识别和提取,可直观的显示出连续异常点的快速上升和阶跃变化,在异常特征分析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异常时段以中短期为主,大部分异常信息出现在M_(S)≥6.0地震震中300 km范围内,从地震异常信息起始至发震过程分析,该方法可作为地震中期预测指标;GNSS三分量异常幅度N
    • 姚盼; 王杰; 林文旺; 曾兰华; 陈仁容
    • 摘要: 确定冰川侵蚀的主控因素及其与各影响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式,不仅对深入认识冰川侵蚀的物理机制和理解冰川作用区地貌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探讨构造、气候、地形间相互关系的根本。然而,以往的学者仅在构造活动略单一的区域研究冰川侵蚀的主控因素,致使对构造的影响认识不足,那么,构造是否是冰川侵蚀的主控因素呢?又是如何作用于冰川侵蚀?北天山第四纪冰川作用规模巨大,留下了丰富的冰川遗迹,其气候与构造条件也多样,因而成为探讨上述问题的理想区域。本文在北天山北坡自西向东选取了7个冰川流域,基于每个流域的Hkr值和冰川侵蚀影响因子的定性定量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冰川侵蚀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北天山各流域冰川侵蚀自西向东有减小趋势,该变化趋势是构造、气候、地形共同作用所致。其中,山顶高度和降水对冰川侵蚀的影响最显著,两者均通过对冰川规模施加作用来控制冰川侵蚀,而构造也可能通过影响顶点高程、积累区面积、冰川规模,进而作用于冰川侵蚀,但是其是否发挥主要作用有待进一步认识。因此,冰川规模可能才是导致北天山各冰川流域侵蚀差异的根本原因。
    • 赵进雍; 冀冬生; 吴见; 庞志超; 吴林
    • 摘要: 随着准南前陆中生界油气勘探持续突破,构造解析与储层评价越来越重要,与二者密切相关的岩石力学参数研究却鲜有涉及。针对准南前陆四棵树凹陷侏罗系—白垩系岩芯、测井、地震资料现状,结合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和三维岩石力学反演方法,明确研究区岩石力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动、静态杨氏模量和泊松比均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岩石力学参数受岩性变化控制,白垩系清水河组下部与侏罗系头屯河组、西山窑组、八道湾组杨氏模量较高、泊松比较低,白垩系清水河组上部、侏罗系三工河组杨氏模量较低、泊松比较高;随着杨氏模量增加、泊松比降低,岩石抗压强度增加。基于高泉地区岩石力学参数反演结果表明,杨氏模量越大、泊松比越小,裂缝发育指数越高,越容易形成裂缝。白垩系清水河组上部、侏罗系三工河组裂缝发育指数小于0.4,裂缝不发育、油气显示差;白垩系清水河组下部、侏罗系西山窑组与头屯河组裂缝发育指数大于0.4,裂缝发育、油气显示好,因此此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刘代芹; 玄松柏; 王晓强; 陈丽; 李瑞; 张新林; 艾力夏提·玉山; 朱治国
    • 摘要: 利用2014~2019年北天山地区流动重力资料,采用绝对重力控制进行经典平差计算,获取该地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图像,并结合重力段差可视化方法,得到该地区重点构造部位物质迁移规律.采用紧凑反演方法进行北天山中段不同深度地壳密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北天山中段地壳物质密度变化最佳深度为30~40 km,是地壳密度变化的正值区域,基本位于北天山北坡和准噶尔盆地南缘,表明该地区物质不断汇聚,或者表明地壳呈现下沉的趋势;而在北天山山体附近,物质密度变化为负值,表明山体物质处于亏损态势,或者山体受到构造应力的作用,使地壳处于不断隆升过程中.
    • 王浩然; 陈杰; 李涛; 李跃华; 张博譞
    • 摘要: 西湖背斜带属于北天山前陆盆地最前缘的第四排活动褶皱-逆断裂带,前人对西湖背斜带的第四纪活动尚无系统研究.文中对5条横穿背斜的地震反射剖面进行解译,结合地表地质地貌的发育特征,对褶皱类型、生长机制、褶皱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变形量等进行了研究.西湖背斜的EW向变形长度>47km,其中隐伏区的变形长度>14km,地表出露区的最大变形宽度约为8.5km.西湖背斜内部连续发育一系列次级断层,在其北部发育一个变形幅度较小的背斜(西湖北背斜).西湖背斜是以翼旋转方式变形的滑脱褶皱,其缩短量在地形高点附近约为(1070±70)m,向W递减至(130±30)m,向E快速递减至(650±70)m;因外部物质涌入或内部物质流出导致其盈余面积为-0.34~0.56km2.通过横穿西湖北背斜的2条地震反射剖面(剖面A、B)计算其平均缩短量为(60±10)m、(130±40)m,由外部物质流入导致的盈余面积为0.5km2、0.74km2.地震反射剖面在背斜两翼均发育生长地层,生长地层的起始位置在背斜地表出露区的东段位于地下1.9~2.0km处,在背斜西端隐伏区位于地下3.7km处.地震反射剖面成像结果(剖面D、E)显示,在地下3.3km处可见上覆地层超覆在西湖背斜之上,而上覆地层基本未发生变形,表明该段背斜已不再活动.
    • 史松建
    • 摘要: 暮色掩过,果子沟安静下来。白昼里的喧嚣隐于无边的黑暗。天空中,星辰逐渐显现,如果有月,则孤高而清亮。它们已习惯眼前的山峦和河流。群鸟归巢,路人已远。关于果子沟,更多的记忆源自横穿北天山的恐惧和释然。恐惧是因为路的艰险,释然则是因为走完了这段路。所以,果子沟的历史,其实就是路的历史,人们说起果子沟,首先想到的,是蜿蜒崎岖,令人生畏的山区险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