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CAP方法

CAP方法

CAP方法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5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专利文献10217359篇;相关期刊22种,包括地震、四川地震、中国地震等; CAP方法的相关文献由32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辉、徐辉、李金等。

CAP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17359 占比:100.00%

总计:10217484篇

CAP方法—发文趋势图

CAP方法

-研究学者

  • 张辉
  • 徐辉
  • 李金
  • 姚家骏
  • 梁向军
  • 王熠熙
  • 谢祖军
  • 韩立波
  • 吕坚
  • 张志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龚固斌; 冉慧敏; 黄帅堂; 南芳芳
    • 摘要: 为研究2021年3月24日新疆拜城M_(S)5.4地震震源构造特征以及震源区的应力特征,利用震中210 km范围内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波形,采用CAP方法反演拜城M_(S)5.4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节面I的参数为:走向79°,倾向79°,滑动角-36°;节面II的参数为:走向176.9°,倾向54.8°,滑动角-166.5°;P轴方位角32°,倾角33°,T轴方位角133°,倾角16°;矩震级M_(W)5.2;震源矩心深度11 km,属于浅源地震。节面I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近EW走向,是高倾角的左旋斜滑断层,与南天山东段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逆冲性质稍有不同;该区域主压应力轴P轴为NNE—SSW向,倾角较小,主张应力轴T轴为NWW—SEE向,与P轴的方位角近乎垂直,应力特征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相同。
    • 郑培玲; 付靖; 万娜; 高家乙; 贾漯昭
    • 摘要: 采用震源深度测定的确定性方法(PTD)和震源机制CAP反演法,对2019年11月30日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发生的M_(L)4.2地震进行分析,重新计算了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得到的震源深度基本一致,均约为7.0 km,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统一编目结果(7.1 km)相差不大,此结果可能表明地震监测台网相对较好的情况下,用不同方法测得的震源深度相差不大。
    • 戴宗辉; 李冬梅; 王鹏; 郑建常; 王志才; 李霞
    • 摘要: 本文利用基于波形互相关的双差定位方法对2020年2月18日长清M_(S)4.1地震序列进行了精定位计算,共得到33个地震事件的精定位结果。结果显示,地震序列主要沿NW向分布,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自NW向SE迁移,在深度上具有由浅向深迁移的特征;序列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2~7 km,其中,主震的震源深度约2.8 km。由于长清地震序列的地震数量较少,为了更准确地了解长清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探索该序列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本文采用CAP方法反演了主震的震源机制解,其中,节面Ⅰ走向223°、倾角42°、滑动角-160°,节面Ⅱ走向117.9°、倾角76.8°、滑动角-49.8°,最佳拟合震源矩心深度约2.8 km,矩震级M_(S)4.2。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分析认为,长清M_(S)4.1地震的发震断裂为孝里铺断裂和东阿断裂之间发育的一条浅层次生断裂。在ENE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发震断裂产生高角度正断滑动,并伴有左旋走滑分量,从而引发长清地震序列。
    • 张博譞; 郑文俊; 陈杰; 何骁慧; 李启雷; 张冬丽; 段磊; 陈干
    • 摘要: 青海茫崖MS5.8地震发生在祁连山与柴达木盆地交界的部位。对于此次地震开展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柴达木盆地与祁连山之间的现今构造变形、应力状态及动力学过程,也将为该区未来的强震趋势预测提供依据。文中首先利用CAP方法反演得到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3km,震源机制解为逆冲性质。结合地表地质、卫星影像和地震反射剖面解译,认为该地震发生在冷湖逆断裂-褶皱带的东南端,发震构造可能为冷湖七号东背斜之下控制背斜生长的2条倾向相反的隐伏逆冲断裂之一。此次茫崖5.8级地震仅使冷湖七号东背斜下伏逆断层发生了部分破裂,并未破裂至地表,为典型的褶皱地震。震区发育多条第四纪活动褶皱及下伏逆断层,这些构造均具备发生MW5.9~7.2地震的构造条件,并有可能因级联地震破裂而引发7级以上强震。因此,震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
    • 杨云存; 王华柳; 段毅; 孙自刚
    • 摘要: 选用云南省地震台网宽频带地震波形数据,采用CAP震源机制解反演软件计算了2019年6月24日云南楚雄M4.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并初步分析了该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结果显示:地震的矩震级为Mw4.76,最优震源矩心深度为13.8 km,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上地壳浅部.反演结果显示节面Ⅰ走向329°、倾角73°、滑动角-171°;节面Ⅱ走向236.3°、倾角81.4°、滑动角-17.2°.震源机制解揭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呈右旋走滑,与南华—楚雄断裂带走向一致,推测南华—楚雄断裂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裂.
    • 李姣; 姜金钟; 王光明; 付虹
    • 摘要: 准确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是深入理解地震发震机理的基础.针对2018年8月13、14日在云南通海发生的2次MS5.0地震,利用云南地震台网30多个宽频带地震仪的波形记录,采用3个不同的区域速度模型和CAP方法获得了 2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矩心深度,并选取方位角约为300°的不同震中距的多个台站记录到的sPn深度震相准确测定了 2次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结果表明:①基于数量更多、方位角覆盖较好的近台宽频带地震波形,在不同频率域内利用3个速度模型反演得到了 2次地震的矩心深度分别为8 km和7 km;②利用震中距大于260 km、方位角约300°的多个地震台记录波形的sPn和Pn震相的到时差,测定2次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约为10 km,2种深度的差异可能是反映了主震沿断层面自下向上扩展的破裂过程;③结合双差重定位及CAP反演结果,初步认为2 次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应该是一致的,2018年2次通海Ms5.0地震的发震断层应该为同一条左旋走滑型断层,其断层面走向/倾角/滑动角约为20°/75°/-10°.
    • 张志斌
    • 摘要: 基于波形反演方法对新疆天山中段MS≥3.0地震震源深度进行反演,反演结果显示,新疆天山中段地震类型以逆断层或走滑断层为主,兼有少量的正断层.新疆天山中段震源深度呈现内部浅,盆山结合部位深的特点.同时由深度剖面显示,两大盆地与天山中段接触部位地震活动性都比较高,基本呈对称分布,存在南强北弱的活动特点.研究区地震发生的主要动力源于印度板块向北的推挤及两大致密的刚性盆地在俯冲天山造山带时,导致深部密度及热流不均匀引起地震的发生,构成了区域内独特的孕震模式.
    • 刘萍; 魏芸芸; 张琳琳
    • 摘要: 利用CAP方法反演2021年9月4日皮山Ms5.1地震和2021年9月5日叶城Ms5.0地震.反演得到皮山Ms5.1地震节面Ⅰ:走向303°,倾角64°,滑动角74°;节面Ⅱ:走向156°,倾角29°,滑动角119°,P轴方位44°;矩震级为4.8,矩心深度为19 km.叶城Ms5.0地震节面Ⅰ:走向287°,倾角50°,滑动角108°;节面Ⅱ:走向80°,倾角43°,滑动角70°,P轴方位4°;矩震级为4.76,矩心深度为19 km.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均为逆冲型破裂事件,与泽普断裂的断错性质一致.
    • 张丽娜
    • 摘要: 福建地震台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用CAP方法快速并产出可靠的震源机制解.然而,CAP方法受台站布局、台站拾取数量等因素的影响,结果也存在着差异性.本文探索台站布局等因素,为快速产出较为可靠的震源机制解提供参考,缩短震源机制解产出用时.结果显示:在信噪比较高和初至震相清晰的波形数据下,福建仙游地震序列可采取震中距50~130km或者震中距50~100km和150~200km相结合反演,效果较佳,与采用TDMT法反演福建仙游ML>3.5级6次地震的结果相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