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功能预后

功能预后

功能预后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31034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中国康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第四届脑复苏与康复高层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第四届全国创伤外科学术研讨会等;功能预后的相关文献由298位作者贡献,包括喻文、孟霞、罗红敏等。

功能预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31034 占比:99.99%

总计:1031123篇

功能预后—发文趋势图

功能预后

-研究学者

  • 喻文
  • 孟霞
  • 罗红敏
  • 王拥军
  • A.
  • M.
  • S.
  • 仲晓艳
  • 冒平
  • 冯凌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于晶晶; 王敏; 周芬; 张艳; 张强; 王海波; 祁峰
    • 摘要: 目的探究医疗失效模式及效应分析模式(HFEMA)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海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4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治疗的4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HFMEA联合危重症专职护理模式。护理2个月后,记录两组患者的风险优先指数和急救效果,测量患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水平、局部脑组织氧饱和度(rScO_(2))、相对α变异性(PAV)水平,采用卡氏功能量表(KP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评估患者预后,记录患者干预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较之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明显较高,病死率更低,留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更短(P<0.05);观察组各项RPN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的RAGE水平明显较低,rScO_(2)、PAV水平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KPS和GC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08%、0、1.72%、2.08%,对照组为10.20%、12.24%、8.16%、10.20%,观察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采用HFMEA联合重症专职护理,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临床症状和不良预后,该联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邹昂儒; 庞霖霖
    • 摘要: 目的探究丁苯酞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及对血中Hcy、CRP、D2聚体、FIB表达的影响。方法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丁苯酞组予常规治疗及丁苯酞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ASPECTS)和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功能预后,采用循环酶法、免疫散射比浊法、免疫比浊法、凝血酶法检测Hcy、CRP、D2聚体、FIB的表达。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降低,且丁苯酞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患者ASPECT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且丁苯酞组较对照组更高(P<0.05);丁苯酞组血中Hcy、D2聚体、FIB、CRP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更佳。
    • 黄洁; 骆嵩; 李金平; 李小雄; 刘承春; 符晓燕; 周华东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9月—2021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行血管内治疗患者152例。根据血管内治疗后是否使用替罗非班静脉滴注将其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采用1∶1比例的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平衡2组的基线资料。观察主要终点包括安全性和有效性。安全性为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任何出血、90 d内复发和病死率;有效性为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90 d预后良好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结果最终共纳入患者145例,其中替罗非班组70例,对照组75例,替罗非班组出院时NIHSS评分[4(2,13)vs.11(3,16),P=0.00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sICH发生率[7(10.0%)vs.12(16.0%),P=0.284]、90 d预后良好率、任何出血、复发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倾向性评分成功匹配47对,2组安全性及有效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静脉注射替罗非班治疗是安全的。匹配前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后患者的出院时NIHSS评分,但在90 d预后良好率上并无获益;匹配后,替罗非班组患者在出院时及90 d的预后良好率均无获益。
    • 杨佳蕾; 陈思玎; 孟霞; 姜勇; 王拥军
    • 摘要: 目的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血糖异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预测模型,比较传统logistic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的预测效能。方法以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Ⅲ(China national stroke registration study III,CNSR-Ⅲ)血糖异常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病例报告表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卒中病因分型等临床资料。采用分层10折交叉验证划分训练集(3325例)和测试集(369例),基于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ed decision trees,GBDT)、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等机器学习方法和传统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3个月功能预后不良(mRS≥3分)的预测模型。采用ROC的AUC评价效度,Brier分数评价校准度,同时综合F1分数、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指标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共纳入3694例血糖异常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2.4±10.4岁,男性2408例(65.2%),3个月预后不良585例(15.8%)。logistic回归、随机森林、GBDT和XGBoost模型预测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43(0.814~0.872)、0.847(0.823~0.871)、0.845(0.819~0.871)、0.848(0.820~0.876),灵敏度分别为0.373(0.340~0.405)、0.679(0.629~0.728)、0.426(0.383~0.468)、0.634(0.583~0.686)。机器学习模型的AUC有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机器学习模型的灵敏度较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好(均P<0.05),所有模型的Brier分数提示校准度均良好(0.094~0.138)。结论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与机器学习模型对血糖异常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均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且区分度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有待应用于更大样本量的队列进行验证。
    • 张迪(译); 徐阳(审); 朱璐(审)
    • 摘要: 数据表明,微生物菌群可能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学有关。本研究评估了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微生物菌群,以评估其与患者的功能预后的相关性。该研究招募了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因大脑前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数据采集包括患者入院后提供的人口学资料和病史,并在入院后24小时内采集患者粪便和空腹血样。使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中风后三个月的功能情况。从粪便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细菌鉴定和定量测定。还测定了血清三甲胺-N-氧化物(TMAO)水平以及血清IL-17、IL-10和BDNF水平。比较mRS 0~2分(预后良好)和mRS 3~6分(预后不良)两组患者的微生物菌群数据。该研究对132名50~91岁的受试者进行了数据采集。结果表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不足(P=0.01),益生菌的数量减少(P=0.12)。在细菌科水平,预后不良组的微生物菌群也表现出拟杆菌科、瘤胃球菌科、韦荣氏菌科和链球菌科的减少。肠球菌科的致病菌在mRS预后不良组中相对较多。最后,在细菌属的水平上,预后不良组的患者显示产短链脂肪酸(SCFA)的菌属(拟杆菌,普拉梭菌,罗斯氏菌,瘤胃球菌,粪球菌,丁酸球菌),链球菌和纺锤链杆菌的水平相对较低。结论:本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微生物菌群失调与发病三个月时较差的功能预后相关。
    • 滕雨明; 韩广淞; 沙宇惠; 吴娟娟; 周义钧; 冯璐; 潘子昂; 毛荷娇; 徐蔚海; 倪俊
    • 摘要: 目的探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严重程度及临床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并经临床和影像学证实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影像及实验室资料。结果经临床和影像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34例,其中845例患者24 h内完成了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分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不同(P<0.001)。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期NIHSS评分(r=0.166,P<0.001)及出院时mRS(r=0.125,P<0.001)呈正相关。二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出院时功能预后不良相关(未经调整OR=1.058,95%CI 1.019~1.099;调整不含NIHSS评分在内混杂因素OR=1.026,95%CI 1.014~1.091;调整含NIHSS评分在内混杂因素OR=1.022,95%CI 0.984~1.061)。NIHSS评分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功能预后不良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血浆D-二聚体水平预测功能预后不良敏感性为54.9%,特异性为66.1%,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609。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及急性期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并可能通过此相关性从而影响功能预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用于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功能预后不良。
    • 林锋; 宋鹏; 谭博; 印晓鸿; 钟冬胜
    • 摘要: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血清B淋巴细胞瘤-2(Bcl-2)水平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1年3月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16例,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功能预后情况,根据改良版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收集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血清Bcl-2水平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条图拟合血清Bcl-2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截止2021年6月1日,预后不良组78例(36.11%),预后良好组138例(63.89%)。两组入院时收缩压、中线移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心肌肌钙蛋白(hs-cTn)、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cl-2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48、12.282、5.971、6.120、5.183、4.83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线移位、hs-cTn、NIHSS评分、hs-CRP、Bcl-2水平为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的危险因素[OR(95%CI)=31.846(11.913~85.134)、1.149(1.038~1.270)、1.160(1.026~1.312)、1.156(1.028~1.299)、1.160(1.065~1.265),P<0.05];限制性立方条图显示,血清Bcl-2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风险呈显著非线性关系(χ^(2)=11.950,P<0.05)。结论血清Bcl-2水平与脑出血患者功能预后相关。
    • 吕微; 王安心; 田雪; 张晓丽; 许玉园; 孟霞
    • 摘要: 目的分析心血宁胶囊改善伴有高Hcy水平(>15μmol/L)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功能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心血宁胶囊用于缺血性卒中伴高Hcy水平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研究周期2018年10月30日-2019年12月27日)中完成3个月药物治疗及随访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用药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心血宁组(给予心血宁胶囊0.4克/粒、2粒/次、3次/日,叶酸片模拟剂2片/次、1次/日)、叶酸组(给予心血宁胶囊模拟剂2粒/次、3次/日,叶酸片0.4毫克/片、2片/次、1次/日)和安慰剂组(给予心血宁胶囊模拟剂2粒/次、3次/日,叶酸片模拟剂2片/次、1次/日),连续用药3个月。采用χ2趋势检验比较患者治疗3个月时mR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2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4.49±12.48岁。其中,心血宁组患者79例,叶酸组患者86例,安慰剂组患者73例。治疗3个月时,心血宁组mRS 0~1分的比例为91.14%(72/79),叶酸组为80.23%(69/86),安慰剂组为80.82%(59/73)。趋势检验结果显示,叶酸组与安慰剂组相比mRS评分没有趋势关系(P=0.89),心血宁组与安慰剂组相比mRS评分有下降趋势(P=0.04),心血宁组与叶酸组相比mRS评分有下降趋势(P=0.03)。结论对于伴有高Hcy水平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心血宁胶囊治疗可能改善患者3个月功能预后
    • 武霄; 宋海庆; 孙蔚; 申慧鑫; 寇凌泽; 马青峰; 陈飞; 黄小钦
    • 摘要: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血压与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即刻血压情况、卒中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梗死部位(前循环、后循环)]以及血管内治疗相关信息(发病至治疗时间和闭塞血管再通程度)以及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入院时记录基线收缩压和舒张压。闭塞血管再通评估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以mRS评估(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2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将所有患者依据术后90 d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方法评价入院血压与术后90 d mRS评分的关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术后90 d时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血压对术后90 d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依据截断值,将所有患者分成较高血压组(入院收缩压高于截断值)与较低血压组(入院收缩压低于截断值),分析不同收缩压患者的术后90 d mRS评分、良好预后比例及死亡情况。结果共入组36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后血管再通322例(87.3%);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62例(16.8%);术后90 d,137例(37.1%)患者预后良好,232例(62.9%)患者预后不良。入院收缩压与术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相关(r=0.212,P<0.01)。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收缩压高于预后良好组[155(139,170)mmHg比142(130,162)mmHg,Z=-3.55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收缩压(OR=1.016,95%CI:1.005~1.028,P=0.004)、高脂血症病史(OR=0.550,95%CI:0.310~0.977,P=0.042)、卒中病史(OR=2.016,95%CI:1.125~3.613,P=0.019)、入院NIHSS评分(OR=1.063,95%CI:1.026~1.101,P=0.001)、血管再通(OR=0.387,95%CI:0.168~0.892,P=0.026)、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OR=11.690,95%CI:3.890~35.131,P<0.01)为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后90 d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入院收缩压作为神经功能预后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为0.611(95%CI:0.552~0.669,P<0.01),入院收缩压149.5 mmHg是预测预后的最佳截断值。与入院收缩压≥149.5 mmHg(较高血压组,206例)患者比较,入院收缩压<149.5 mmHg(较低血压组,163例)患者的术后90 d mRS评分较低[中位数评分:3(1,5)分比4(2,6)分,Z=-4.022,P<0.01],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例较高[47.9%(78/163)比28.6%(59/206),χ^(2)=14.389,P<0.01],术后90 d病死率较低[23.3%(38/163)比35.9%(74/206),χ^(2)=6.844,P=0.009]。结论对于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较高的入院收缩压是术后90 d不良神经功能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 高洁; 程哲; 姜尚前; 耿晓坤
    • 摘要: 目的 探讨性别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卒中中心接受机械取栓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200例,发病均在6 h内,年龄≥18岁,并经头部CT血管成像和(或)MR血管成像证实存在大血管闭塞,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6分且入院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ASPECT)评分>5分.按照性别,将200例患者分为男性组(116例)和女性组(84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入院NIHSS评分、入院ASPECT评分、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闭塞部位、静脉溶栓、入院至再通时间、发病至再通时间、取栓次数、症状性颅内出血、死亡,并进行组间比较.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为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2b级.主要终点事件为机械取栓术后90 d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根据术后90 d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将20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12例)和预后不良组(88例),采用单因素对比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性别等因素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预后的影响.结果 (1)男性组患者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女性组[(64±11)岁比(70±9)岁,t=4.524;16.0(14.0,18.0)分比17.5(15.0,20.0)分,Z=3.200],吸烟、颈动脉起始段闭塞比例均高于女性组[47.4%(55/116)比6.0%(5/84),χ2=39.882;18.1%(21/116)比2.4%(2/84),χ2=10.339],心房颤动比例低于女性组[30.2%(35/116)比57.1%(48/84),χ2=14.59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不同性别的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死亡比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组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女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2%(78/116)比40.5%(34/84),χ2=14.165,P0.05).(4)经变量的共线性检验和变量筛选,以不良预后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结论 性别可能影响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功能预后,相对于女性,男性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治疗90 d时神经功能更可能获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