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刑法立法

刑法立法

刑法立法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法律、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0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法学、法学家、法学论坛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2年山东社科论坛:“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首届全球化时代犯罪与刑法国际论坛、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等;刑法立法的相关文献由19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秉志、李希慧、王群等。

刑法立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82.8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5.18%

专利文献>

论文:30 占比:11.95%

总计:251篇

刑法立法—发文趋势图

刑法立法

-研究学者

  • 赵秉志
  • 李希慧
  • 王群
  • 陈伟
  • 马荣春
  • 高铭暄
  • 于阳
  • 周光权
  • 张智辉
  • 熊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志祥; 融昊
    • 摘要: 近年来,我国刑法立法中犯罪圈扩张的趋势极为明显。犯罪圈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创设新罪和调整原有犯罪的罪状这两条路径进行的。犯罪圈扩张导致我国刑法结构开始出现轻重微分层的嬗变。虽然犯罪圈的扩张可能带来对公民权利的负面效果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讲,其符合风险社会背景下我国当前社会治理的需要。犯罪圈的划定与犯罪成立和反社会行为的制裁模式密切相关。当前,从我国特殊的法治现状、国民规范意识培养、对轻微反社会行为的治理效果以及司法资源的配置等方面来看,保留并完善现行的二元制模式优于彻底替换为一元制模式。并且,还应当积极探索完善微罪的出罪路径,在犯罪圈扩张的过程中坚持自由价值与安全价值并重,协调刑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理性回应舆情。
    • 崔正阳
    • 摘要: 网络犯罪并不是一个新兴概念,而是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推广而逐渐形成的,我国刑法立法中并无专章专节规制网络犯罪,网络犯罪主要集中在刑法分则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之下的第二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我国网络犯罪的刑法立法存在滞后性,分散性,不明确性,轻刑事处罚性,并且刑法立法模式单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出台,网络犯罪的刑法立法应紧随时代步伐,予以更加完善,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网络新时代的要求。同时,应当将刑法的谦抑性与网络犯罪刑法立法相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刑法的性质与机能。
    • 陈历文
    • 摘要: 积极的刑法立法观与消极的刑法立法观之间的差异并不大,两者在立论依据和论证结果上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它们的矛盾之所以表现得那么突出,表面上看是因为双方对彼此的观点存在误解、争论偏离了问题的实质以及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深层原因则在于双方的刑法立场不同。化解这一难题的关键是,走出“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求两种刑法立法观的融合。这不仅是刑法学派之间从争论走向融合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刑事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为此,在今后的刑法立法当中,必须树立社会治理的整体性思维,重视刑法立法的实证化基础,并规范刑法立法的公众参与。
    • 王群
    • 摘要: 中国刑法立法公众参与如何发生须区分非建制化和建制化阶段进行类型化讨论。社会热点事件驱动、立法机关的会期、互联网主阵地、道德判断策应和媒体推波助澜素描非建制阶段刑法立法公众参与的总体面貌,而建制化阶段刑法立法公众参与讨论则需要区分刑法立法草案提出、刑法立法草案审议和刑法立法草案表决公布等不同阶段进行细致性探究。刑法立法草案提出阶段,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座谈会、听证会、咨询会、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听取公众意见,公众也可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就刑法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刑法立法草案审议阶段,最高立法机关及时公布刑法审议进程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布刑法草案及草案说明并听取公众意见。刑法立法草案表决公布阶段,公众可列席和旁听刑法草案的表决会议,参加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等方式表达其对刑法公布及其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 吴媛媛
    • 摘要: 电信网络诈骗研究是随着我国互联网建设的发展逐渐兴起的,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它不仅严重侵害了不特定人的财产法益,而且也破坏了信息安全秩序,甚至其滋生出的黑灰色产业链,诱发大量的上下游关联犯罪.立法的缺失和法律适用的混乱,严重影响了打击效果.量刑公正是刑事司法的生命,刑罚的过轻或过重都必将削弱,甚至消退刑罚的一般预防作用.故本文针对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法律适用的主要难题进行梳理研究,以期为惩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提供严密有效的法律保障.
    • 何荣功
    • 摘要: 行政刑法立法的特点1979年《刑法》颁布至今40多年,我国刑法的发展与完善最鲜明地体现于行政刑法立法领域。归纳起来,该时期我国行政刑法有以下主要特征:(一)立法体例上的统一性。即将有关行政刑法的内容全部纳入刑法典中,只是行政刑法立法的统一性经历了“从统一到分散再到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二)法律条款的移植性。行政刑法系经济行政法和刑法的统一,行政刑法中的不少概念、条款系移植于相关经济行政法律法规。
    • 贾银生
    • 摘要: 作者简介: 贾银生,男,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讲师,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刑事法学。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相关涉疫犯罪的刑法应对为样本,过度扩张的司法解释性文件折射出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之刑法立法的隐忧。在刑事政策的及时性与整体从严从重性导向下,须深入反思当前立法在公共卫生犯罪、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等领域的不足。基于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系列特质,今后的刑法立法修改宜以积极的刑法立法观为基本立场。就配套性修法技术,即结合医学、生物科学等实证基础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借助反思性平衡方法实现法益、用语、罪刑等方面的平衡;运用体系思维实现刑法之内与刑法之外的协调。
    • 贾银生
    • 摘要: 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相关涉疫犯罪的刑法应对为样本,过度扩张的司法解释性文件折射出针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之刑法立法的隐忧.在刑事政策的及时性与整体从严从重性导向下,须深入反思当前立法在公共卫生犯罪、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等领域的不足.基于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基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系列特质,今后的刑法立法修改宜以积极的刑法立法观为基本立场.就配套性修法技术,即结合医学、生物科学等实证基础进行科学预测与决策;借助反思性平衡方法实现法益、用语、罪刑等方面的平衡;运用体系思维实现刑法之内与刑法之外的协调.
    • 陈伟
    • 摘要: 在刑事实体法的规范完善过程中,影响性事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影响性事件背后辐射出来的外在作用具有多元性,既对民众法律意识与司法裁判带来波及效应,同时也促动了刑法立法的修订完善.影响性事件的影响力渗透到刑法立法之中,可以产生修法动力并保证立法紧随时代步伐,但是也会带来刑法立法频繁化、碎片化、随意化和被动化的弊端.因而,应在影响性事件与刑法立法的利弊关系中予以权衡把握,通过审慎性、系统性、谦抑性和互动性引导影响性事件对于刑法立法方法的完善,从而让刑法规范不断趋近“科学立法”之目标.
    • 吴加明
    • 摘要: "电信网络诈骗""电信诈骗""电信网络信息违法犯罪"等概念已为司法部门广为使用,实践中存在称谓不统一、含义不明确、立法依据不足等问题,导致了此类行为与传统诈骗难以区分,模糊罪与非罪焦点、选择性办案等难题.此类行为应统一称为"电信网络诈骗",手段的非接触性与危害范围的不特定性是其根本特征.广义的"电信网络诈骗"包括与之相关联的上下游犯罪.就具体行为而言,主要犯罪环节并非通过电信网络手段实施的、对象特定的、涉及罪名明显不属于诈骗罪的,应排除在电信网络诈骗之外;电信网络诈骗与"套路贷"、黑恶势力等也不能简单等同.电信网络诈骗侵害的是财产权和信息安全双重法益,传统诈骗罪无法完全涵盖.可以以修正案模式在我国《刑法》第266条普通诈骗罪规范中增设一款"电信网络诈骗罪",作为与该条第1款普通诈骗罪内设的特别类型的诈骗罪,并设定更严苛的法定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