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汊河道

分汊河道

分汊河道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水路运输、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0192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长江科学院院报、广东水利水电、人民长江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南京市第十届青年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学术讨论会、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等;分汊河道的相关文献由265位作者贡献,包括华祖林、顾莉、姚仕明等。

分汊河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0192 占比:99.92%

总计:110281篇

分汊河道—发文趋势图

分汊河道

-研究学者

  • 华祖林
  • 顾莉
  • 姚仕明
  • 李志威
  • 韩剑桥
  • 余文畴
  • 余新明
  • 孙昭华
  • 宋为威
  • 褚克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长金; 胡鹏; 李薇; 李志威
    • 摘要: 基于较系统的文献调研,介绍了分汊形成机制如中心沙坝沉积、横向沙坝转换、斜槽切断、复合沙坝切割和河道决口,水沙分配影响因素如汊道几何形态、汊道河床地形、汊道内的水力特性和潮汐等因素,和水沙分配计算方法等主要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以长江中下游分汊河段为例,总结了其分汊河道的水力特征和演变规律。最后探讨了分汊河道研究中还需解决的问题,以及数值模拟方法在分汊形成与演变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 赵聪聪; 王平义; 王梅力; 陈雅飞
    • 摘要: 分汊河道作为一种常见的河型,其水流特性在河床演变和航道维护中具有重大意义。以分汊河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天然滩体概化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得到分汊河道的水流规律。结果表明,滩体前后各出现低流速区,两汊流速分布具有不对称性,两汊断面最大流速交替出现,沿程流速变化与滩体高程走势一致,滩体最高处出现流速最大值(在完全淹没条件下);分流比随汊道宽度的减小而减小,滩体靠近河道中央时,两汊分流比相当,当滩体靠近岸边时,较窄一侧汊道分流比变小,但流速变化大,水流更不稳定。
    • 刘菁; 左利钦; 徐群; 陆永军; 侯庆志
    • 摘要: 山溪性强潮河口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种典型河口,水动力强劲、泥沙运动活跃,对人类活动响应迅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下山溪性强潮分汊河道演变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以径潮流作用下滩槽演变剧烈的瓯江江心屿分汊河段为例,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二维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以前自然演变、70年代至90年代末上村丁顺坝建设影响期、21世纪以来人工采砂等影响下的河道演变机制。结果表明,丁顺坝建设等人类活动改变了该河段自然条件下主支汊周期性交替的演变规律;21世纪以来人工采砂等造成河床大幅下切,近20 a来潮差增大0.5 m、涨潮流量增大约47%,分流与分沙不均匀性分别减弱0.08~0.30和0.28~0.54,涨落潮流速差异减小,有利于减缓支汊萎缩态势,河道演变机制受到自然-人类活动双重因素主导。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河流演变和保护利用提供借鉴。
    • 尹大聪; 卢金友; 渠庚; 柴朝晖
    • 摘要: 如皋沙群河段位于长江下游澄通河段,其河道宽阔多汊,滩槽冲淤演变规律复杂,开展河道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对该河段治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77~2018年实测资料对如皋沙群河段的冲淤、深泓、滩槽以及典型断面的近期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河道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如皋沙群河段近年来河床总体呈冲刷发展趋势,深泓总体向左侧偏移,其中在如皋右汊最大偏移幅度达900 m;双涧沙防护部分左右缘小幅淤积,民主沙沙尾小幅下移,横港沙滩面淤积明显,2011~2018年横港沙在九圩港以上-5 m等高线以上河床平均淤积抬高0.62 m,深槽和典型横断面变化幅度趋小,总体呈缓慢刷深的态势,平面上表现为深槽的上提下挫;如皋沙群河段整体稳定性受河道边界条件、大洪水、来水来沙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相关整治工程的实施使得该段总体河势趋于稳定。
    • 徐卫亚; 秦创创; 张贵科; 邓韶辉; 胡业凡; 张海龙
    • 摘要: 基于分汊河道的分流比理论,综合斜条分法和水阻力影响等经典滑速分析方法,提出一种适用于复杂分汊河道的涌浪远场传播计算方法。以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磨古倾倒滑坡体为例,考虑磨古倾倒滑坡体至两河口水电站坝前河道分汊的实际工况,应用所提出的方法分析两河口库区磨古倾倒滑坡体涌浪产生和传播特征,得到了二期蓄水位2785 m工况下2种典型滑坡滑动模式涌浪的初始浪高、坝前浪高及大坝爬高。结果表明:滑坡沿折断带滑动时滑坡涌浪至大坝浪高为9.32 m;沿强弱倾倒分界面滑动时滑坡涌浪至大坝浪高为14.73 m。
    • 李长安; 张玉芬; 李国庆; 郭汝军; 陈雨
    • 摘要: 长江武汉城区段呈SSW—NNE向从城市中心流过.两岸滨江平原是武汉城市的黄金地段.分布于汉阳和武昌沿岸的滨江平原,平面形状似弓形分布于晚更新世岗地与长江之间.研究发现,其形成经历了江—洲—湖—陆的转变过程,是长江中的沙洲并岸的产物.本文以武昌北滨江平原为例,对其形成过程进行了解析.长江武汉蛇山—青山段在明代江面十分开阔,左岸相对平直,因受汉江三角洲影响岸线微向江突出;右岸弯曲呈抛物线形,边界大致在现沙湖南岸—沙湖港—青山港一线.河道中沙洲发育,河型为多分汊河道.至清代中期后,沙洲先后向右岸移动,多沙洲不断聚合,河道呈东西两支分汊,西汊道为主河道.右汊道被先后靠岸的沙洲分隔为余家湖、沙湖、白杨湖等串珠状湖泊,并不断萎缩.到1899年因自然和人为作用,右汊入口被堵,沙洲与右岸陆地相联,滨江平原形成.余家湖消失,白杨湖萎缩成现在的青山港,沙湖与长江脱离成为独立湖.其河道地貌演化与滨江平原的形成过程可归结为:多沙洲分汊河道—单沙洲分汊河道与沙洲夹湖—沙洲成陆与顺直单河道.该研究对长江中下游类同地貌环境江段滨江平原形成具有启示意义。
    • 柳恒; 李志威; 陈帮; 胡旭跃
    • 摘要: 自1950年以来,随着下荆江裁弯、葛洲坝截流和三峡水库等水利工程的相继建设,荆江河段藕池口分流比逐年减少,而且近期出现长时段的断流问题。为认识汛期流量变化对水动力沿程调整的影响,基于实测地形数据和水文资料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可为藕池河段河道整治、疏浚和水系连通工程实践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低来流量条件下河道最大流速出现在梅田湖河段;中、高来流量下由于藕池河中支分流能力增加,黄金闸下游水流流速明显减少,最小流速集中在黄金闸—殷家洲河段。受逆坡作用影响下殷家洲河段水流动力轴线自上游开始逐渐偏向右岸,最大流速出现在梅田湖进口靠近河道左岸的口门处,右汊分流比受流量级和过流断面面积控制。
    • 张喜宝
    • 摘要: 孟家港码头位于长江下游镇江河段大港水道北岸,和畅洲左、右汊汇流口下游;依据近期地形测量结果可见,码头附近河床冲淤较剧烈,使码头安全存在一定隐患。文章通过分析码头附近河床冲淤特点,结合水动力条件和河床、边坡情况,提出了码头冲刷防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受分汊河道汇流影响,孟家港码头上游侧(西南侧)存在从左向右过渡的水流,对码头西南侧形成顶冲态势,且流速相对较大,易出现河床冲刷;码头冲刷防护范围以码头中上段(西南侧)为重点,应优先防护码头上段,码头平台以外的平顺防护宽度不宜小于80 m;防护结构由反滤层和护面层组成,分别采用沙袋(或级配碎石)和抛石。防护措施的实施可为码头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基础保障。研究成果可为其他类似工程冲刷防护提供参考。
    • 田童晖; 苗磊; 张蕾; 赵新宇
    • 摘要: 分汊河道的分流规律是研究分汊河道水流特性的基本问题之一,赣江尾间河段是典型的多级分汊河道。根据尾间河段的河道特点,采用有限体积法离散控制方程,建立平面二维数学模型,根据各水位站实测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然后运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丰水年尾间河段东西河的分流规律。结果表明:①在鄱阳湖未对赣江尾间河段产生回水顶托作用时,外洲流量对东西河分流比起决定性作用,当外洲流量为3900m/s时,东西河分流约各占50%。②当鄱阳湖对赣江尾间河段产生回水顶托作用时,尾间河段水流条件复杂,此时东西河分流比由水位差与外洲流量共同决定。
    • 张婕; 王平义; 胡杰龙; 王梅力
    • 摘要: 近底水流结构是影响泥沙起动、床面变形以及航道整治建筑物稳定性的直接因素.以长江中游武汉天兴洲段这一典型分汊河道为原型,开展物理概化模型试验,通过对比纵横向测点的流速差异,分析分汊河道近底流速分布特性以及近底水流脉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床地形对近底水流时均流速有一定的影响,分流区内时均流速沿横向分布较为均匀,而汊道段时均流速沿横向和纵向上分布均有波动,总体上河床高的地方流速大,且与测点处的水深呈负相关;脉动强度与该点处时均流速之比称为相对脉动强度.江心洲逆坡段的滩槽交界区域水流结构复杂,相对脉动强度大,在平直的滩顶段则是滩面处的相对脉动强度最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