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

冲动行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74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6034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七届海峡护理论坛、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冲动行为的相关文献由536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先明、林彬、汪业汉等。

冲动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5 占比:1.0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6034 占比:98.96%

总计:26307篇

冲动行为—发文趋势图

冲动行为

-研究学者

  • 傅先明
  • 林彬
  • 汪业汉
  • 牛朝诗
  • 苏林雁
  • 钱若兵
  • 伊涛
  • 徐改玲
  • 沈念红
  • 胡文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涂兆宇; 李薇薇
    • 摘要: 累计电话接诊287例,制作短视频176个,直播115场,影响和受益人群近60万人次,避免了至少20起冲动行为的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为缓解民众焦虑心态以及高频出现的家庭矛盾关系,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湖北省襄阳心桥心理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心桥)组建151名心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通过电话、微信、视频和直播等方式,向广大市民宣讲心理健康知识、疏导负面情绪。
    • 李振阳; 班晨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肺炎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感染者症状重且存在一定的死亡风险,给民众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新冠肺炎疫苗接种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重要举措之一。国内人口基数大,疫苗依据重点人群-普通人群-特殊人群等先后顺序组织接种。伴有躯体或情绪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被列入特殊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更易出现紧张、害怕、悲观等负性情绪,病情也易波动[1]。推迟接种难免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心理刺激,严重者可导致情绪不稳或病情复发,需要慎重。本文报道我院精神科收治的1例在接种点出现冲动行为的精神分裂症稳定期患者,供临床医生参考。
    • 张换换; 戴春晓; 张海生; 谢健
    • 摘要: 躁狂发作主要表现为患者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可伴有夸大观念或妄想、冲动行为。妊娠妇女躁狂发作后药物治疗的利弊及非药治疗对胎儿的影响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和患者。希望本例用氯氮平治疗成功案例对其他妊娠期躁狂发作能有一定参考意义。
    • 王清芳
    • 摘要: 目的探讨行为冲动干预护理对脑治疗仪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冲动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上饶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入院的76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8)与对照组(n=38)。所有患者均采用对A620脑治疗仪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行为冲动干预护理。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定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冲动行为;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的MO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MOAS评分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高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社会功能、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620脑治疗仪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应用行为冲动干预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冲动行为表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梅玲玲; 曾华; 冯明富
    • 摘要: 精神疾病患者冲动行为的发生较为常见,本文主要对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冲动行为管理的伦理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思路。导致精神疾病患者冲动行为管理的伦理困境原因有行为管理、行为管理伦理内部理论、实施管理者的价值观、患者自身权益。基于此,本文建议发生冲动行为后必须制止,防止因此造成的后果,但在制止时需人性化,保障患者权益,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冲动行为的正确认知,加强司法鉴定保障患者权益。
    • 朱其惠
    • 摘要: 目的探讨叙事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正念减压疗法,试验组采取叙事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比较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精神科护理观察量表中的激惹因子评分以及冲动行为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激惹因子评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激惹因子评分均有所下降,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评分均有所上升,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冲动行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叙事护理联合正念减压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冲动行为的干预效果比较显著,可提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 潘圆圆; 吴丹丹; 孙金磊; 赵昊昊; 李晓南; 陈银花
    • 摘要: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儿童最常见的神经行为障碍之一,临床表现为与发育水平不符的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1]。目前,国外报道全球大约有3.4%的儿童受到ADHD的影响,且患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指南》[3]已将ADHD的诊断年龄确定为4-18周岁。由于学龄前ADHD儿童使用药物治疗有疗效争议,非药物治疗更加被推荐。对于学龄前ADHD儿童进行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可以帮助其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上取得更好的结果,获得深远的社会效益。目前国外学者已经对学龄前ADHD儿童的非药物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
    • 谢艳
    • 摘要: 儿童多动症指儿童会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符注意力分散、不分场合的外显行为过度、情绪冲动等一组症候群[1]。行为表现主要是在活动中精力过度分散、行为方式不一致,缺乏自制力。本文通过对个案小A 的研究,采取了教师与家长的教导等有效方法,以控制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冲动行为。通过诸如家庭治疗、行为纠正回归、角色扮演、游戏疗法和注意力转移等心理方法,分析研究了改善多动症儿童行为表现的方法。
    • 李晓松
    • 摘要: 精神病人常常会表现出伤人、自杀等冲动行为,严重威胁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冲动行为干预措施能保护患者的安全或维护治疗效果,同时也能有效保证患者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但是,冲动行为干预存在一些护理缺陷,不恰当的冲动行为干预后,可能会引起患者的消极反馈,比如绝食、不配合治疗等等.同时,对于精神病患者而言,减少其冲动行为的出现次数才能够对其疾病进行本质上的治疗.因此,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制定精神病患者冲动风险评估机制、重视预见性护理措施、多部门协同合作以及改善住院环境增加工娱活动等措施来降低精神病人冲动行为以及冲动行为干预的使用率,降低医院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 高丽娟; 黄飞兰; 吴小霞; 谌祥兵; 廖凤芹
    • 摘要: 目的 探究伴冲动行为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123例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前的行为表现,分为冲动风险组52例和懒散被动组7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点、甲状腺激素水平、头颅CT检查结果.结果 两组间颅脑CT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的年龄、FT3、FT4,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冲动行为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青年居多,甲状腺激素存在明显异常,可能与冲动行为有一定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