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农民主体

农民主体

农民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67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中国政治、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0212篇;相关期刊202种,包括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江苏农村经济、农村工作通讯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中国“十二五”时期的农村改革国际论坛、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等;农民主体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伍万云、刘河元、慕良泽等。

农民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0 占比:2.4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0212 占比:97.45%

总计:10479篇

农民主体—发文趋势图

农民主体

-研究学者

  • 伍万云
  • 刘河元
  • 慕良泽
  • 曲建波
  • 朱启臻
  • 王建东
  • 王金龙
  • 管叔琪
  • 赵春草
  • 邱云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意见》把“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并提出到2025年,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机制基本建立,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乡村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显著,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 卢丛丛
    • 摘要: 农民主体缺位问题是贯穿中国乡村建设历程的实践困境。对于这一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乡村建设实践中的农民主体缺位问题,基于反思性意识的解释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而乡村振兴激发的批判性认识,使这一困境真正从主观归因转向客观归因,行政因素成为焦点。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典型代表,中西部基层政府主导的乡村建设实践发现,通过农民去参与性、农民被客体化以及农民被边缘化,导致农民主体缺位。该问题形成于“行政替代自治”,包括行政包办取代社会动员、行政本位虚化农民参与,并由此造成了社会责任缺失、治理成本增加以及治理能力弱化等后果。基于此,乡村振兴阶段,需重新审视“谁的乡村建设”这一问题“,找回农民”,重建乡村建设的主体性。
    • 摘要: “千村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辽源市实施“3+2+N” 工作法,探索建立三项长效机制,突出两项引领作用, 充分调动N 种力量,整体推进创建工作由“面子”向“里子”递进,持续巩固创建成果。建立三项长效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建设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配合、社会资助、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建设机制。落实市县(区)领导包乡(镇)、市县直部门(单位)包村责任制,107 个市直部门、216 个县(区)直单位尽锐出战,实现四级包保全覆盖。以每十户作为一个创建单元,实行包村联户、十户联创。由小组长、党员、创建积极性较高的群众出任网格长,带领其他农户共同推进创建工作。统筹安排农业龙头企业、工业规上企业和税收大户对示范村进行包保,安排每户企业支持每村资金或物质投入额度不低于50 万元。
    • 本刊编辑部
    • 摘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是全党全民的共识。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头号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聚焦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找准发力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要以县域为单元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着力城乡功能布局一体化、要素流动便利化、资源配置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和融合模式多元化,将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好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联动机制.
    • 仇叶
    • 摘要: 当前,乡村旅游成为地方政府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现有研究过于强调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性,而忽略了两者内在逻辑的差异性。基于实体与景观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实体意义上,乡村空间是国家保护下的重要权利空间,它以集体土地制度为基础,是惠农公共资源下沉的空间载体,也是农民维持低成本高福利生产生活的空间场域。乡村旅游依循景观制造的逻辑,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吸纳农民的土地使用权与公共资源,吸引资本下乡再造商品化景观。景观制造既是乡村空间权利结构重组的过程,也是消解乡村实体功能的过程,可能对乡村振兴造成了负面影响。这表明,存在两种乡村产业的发展路径,即增加农民权利的包容型发展路径与挤压农民权利的汲取型发展路径。乡村产业要实现乡村振兴效应,必须完成从汲取型发展路径向包容型发展路径的转变。
    • 摘要: 解决好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是顺利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安徽省天长市抓住试点契机,加强系统谋划,突出农民主体,按照“依法依规、稳妥有序、尊重历史、兼顾现实”原则,积极稳妥化解5大类1015个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出现1例群众上访事件。
    • 曹栋; 徐静静; 李汶蔚
    • 摘要: 经过多年实践,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已然成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政策咨询研究的高端智库、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科技创新和技术供给的重要力量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集聚高地。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是建立在“乡村振兴共同体”基础之上的多个参与方的协调发展、同频共振,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自身科教综合体的综合优势,形成一种多方介入、全程协同的政策体系,汇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力量,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企业引领、高校服务、社会支撑”的乡村振兴共同体。
    • 摘要: 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广东省德庆县坚持“党建引领、农民主体、稳慎推进”的改革原则,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抓手,以规范宅基地审批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效解决了改革前期宅基地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等难点、堵点问题,为后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夯实基础。
    • 王一
    • 摘要: 近年,漯河市郾城区以带动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为目标,成立了多个专业性行业协会。协会组建专家团,发展科普惠农宣传员、培育科技示范户、建立示范田,坚持 “围绕服务搞经营,搞好经营促服务”的方针,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新成果,培育高素质农民。协会坚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示范带动的原则,探索建立了集农业科技知识培训、技术成果推广、信息交流传递、协作生产、集中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 王海娟; 夏柱智
    • 摘要: 在农村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导向的作用下,农村兴起了新一轮资本下乡热潮,工商资本成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力量。基于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振兴原则,资本下乡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获利目标,也应当产生带动农民发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社会效益。当前存在两种地方政府角色错位现象,分别是政府主导和政府缺位,均不利于资本下乡背景下农民保持主体性,影响着乡村振兴的顺利实施。正确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作用、提高治理资本下乡的能力是实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的关键,可通过建立严格准入机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激活村社组织机制,将工商资本嵌入到农民主导的产业体系中,从而兼顾乡村振兴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体现乡村振兴的社会主义逻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