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内氧化

内氧化

内氧化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85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1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427427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贵金属、热处理技术与装备、中国金属通报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2008年全国模具失效分析及改性技术研讨会等;内氧化的相关文献由809位作者贡献,包括田保红、刘平、宋克兴等。

内氧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1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7427 占比:99.93%

总计:427741篇

内氧化—发文趋势图

内氧化

-研究学者

  • 田保红
  • 刘平
  • 宋克兴
  • 刘勇
  • 张毅
  • 任凤章
  • 李炎
  • 贾淑果
  • 陈小红
  • 国秀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渠艳; 李洁银; 庄秀妹; 叶剑涛; 叶秀华
    • 摘要: 背景:不同气压热处理对钯银合金内氧化和金瓷结合强度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且钯银合金的金瓷结合机制存在争议.目的:评价不同气压热处理对钯银合金与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用失蜡铸造法制备钯银合金试件(尺寸:25 mm×3 mm×0.5 mm),随机分成7组,分别进行常压热处理(0.1 MPa)与减压热处理(氧分压分别为0.0018,0.0023,0.0036,0.0046,0.0054,0.0071 MPa),使用配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形貌和合金元素成分.将经处理后的7组合金进行模拟的遮色瓷烧结程序,分析合金元素成分.制备钯银合金-瓷试件,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形貌,使用三点弯曲测试评价金瓷结合强度.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热处理合金表面出现小瘤状突起结构,随着热处理氧分压的增加,合金表面的小瘤数量迅速增多、体积增大;当氧分压升至0.0071 MPa时,合金表面的小瘤相互融合连接成条索状或网状,最后几乎覆盖合金表面,与常压热处理合金表面小瘤覆盖情况相似.与热处理前相比,热处理后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加,随着氧分压升高,合金表面氧化物含量呈减少趋势.②扫描电镜显示,各组金瓷界面显微结构相似,瓷与合金结合紧密,合金表层下可见条索状结构,随着氧分压升高,条索状结构增多,其渗透进金属的深度增大.模拟遮色瓷烧结后,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含量继续减少.③0.0018,0.0023,0.0036 MPa组金瓷结合强度显著大于0.0046,0.0054,0.0071,0.1 MPa组(P0.05).④结果表明,上瓷前在较低的气压(≤0.0036 MPa)下对钯银合金进行热处理能获得较高的金瓷结合强度,钯银合金的内氧化和表面氧化物含量与热处理气压关系密切.
    • 渠艳; 李洁银; 庄秀妹; 叶剑涛; 叶秀华
    • 摘要: 背景:不同气压热处理对钯银合金内氧化和金瓷结合强度的影响尚缺乏深入研究,且钯银合金的金瓷结合机制存在争议。目的:评价不同气压热处理对钯银合金与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用失蜡铸造法制备钯银合金试件(尺寸:25 mm×3 mm×0.5 mm),随机分成7组,分别进行常压热处理(0.1 MPa)与减压热处理(氧分压分别为0.0018,0.0023,0.0036,0.0046,0.0054,0.0071 MPa),使用配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形貌和合金元素成分。将经处理后的7组合金进行模拟的遮色瓷烧结程序,分析合金元素成分。制备钯银合金-瓷试件,扫描电镜观察试件的显微形貌,使用三点弯曲测试评价金瓷结合强度。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热处理合金表面出现小瘤状突起结构,随着热处理氧分压的增加,合金表面的小瘤数量迅速增多、体积增大;当氧分压升至0.0071 MPa时,合金表面的小瘤相互融合连接成条索状或网状,最后几乎覆盖合金表面,与常压热处理合金表面小瘤覆盖情况相似。与热处理前相比,热处理后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加,随着氧分压升高,合金表面氧化物含量呈减少趋势。(2)扫描电镜显示,各组金瓷界面显微结构相似,瓷与合金结合紧密,合金表层下可见条索状结构,随着氧分压升高,条索状结构增多,其渗透进金属的深度增大。模拟遮色瓷烧结后,合金表面的氧化物含量继续减少。(3)0.0018,0.0023,0.0036 MPa组金瓷结合强度显著大于0.0046,0.0054,0.0071,0.1 MPa组(P0.05)。(4)结果表明,上瓷前在较低的气压(≤0.0036 MPa)下对钯银合金进行热处理能获得较高的金瓷结合强度,钯银合金的内氧化和表面氧化物含量与热处理气压关系密切。
    • 刘可; 任志俊; 苏晨
    • 摘要: 为了实现渗碳齿轮内氧化自动测量评级,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内氧化最大深度测量方法,并设计了一种内氧化定量分析软件。首先,对采集的金相图进行预处理,降低金相图的噪声并去除点状形态的内氧化组织;其次,针对光学显微镜成像过程中边缘模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灰度变化率的K均值算法,改进后的算法能够有效地分割内氧化组织与背景区域;最后,利用亚像素对内氧化组织边缘进行计算,提高了最大深度测量的精确度。对15组齿轮内氧化金相图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误差均在2%以内,验证了测量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该系统实现了内氧化自动评级功能。
    • 翟定荣; 周海; 史有森; 张志冲; 苏阳; 韩伯群
    • 摘要: 建立渗碳过程中淬火前降温段不同的气氛组合,寻求预抽真空可控气氛渗碳炉(BBH)的热处理优化方案。采用硬度仪、光学显微镜对渗碳后试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降温段使用氮气替代空气和甲醇,可以减轻试样的表面氧化程度,并且随着氮气用量的增加,试样的表面马氏体等级越高。当氮气和甲醇裂解气体比例控制在1:1.86时,试样的内氧化和非马氏体组织层深最浅。
    • 荣东; 周洪雷; 陈小红
    • 摘要: 采用熔炼后的Cu-Cr-Ti合金薄板,通过内氧化+冷轧+时效相结合的工艺,制备出了高导电率的Cr_(2)O_(3)铜基复合材料,并通过金相及扫描等分析手段对其微观组织及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内氧化的温度和时间增加,内氧化层逐渐增加,内氧化层的硬度值和导电率分别在84HV和96%IACS左右;通过冷轧+时效的工艺可以进一步提高合金的导电率和强度,其中,内氧化8h后Cu-Cr-Ti合金在经过冷变形和时效处理,导电率达到了86.2%IACS,抗拉强度达到了460 MPa。表明,该工艺制备出的Cu-Cr-Ti合金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周长海; 张艺凡; 潘瑞云; 肖舜午
    • 摘要: 为探究中熵合金的高温氧化机制,运用热重方法研究了Ni_(50)Cr_(20)Co_(10)Fe_(10)Al_(5)Ti_(5)中熵合金在700~1000°C下氧化动力学特性,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氧化膜的表面、截面形貌及点能谱与氧化膜物相。结果表明:合金氧化动力学基本符合两阶段规律,在700~800°C时,,呈两阶段抛物线规律,在900~1000°C时,氧化起始速率大,20 h后符合抛物线规律;氧化膜以外侧连续TiO_(2)、底层连续Cr_(2)O_(3)及不连续内氧化Al_(2)O_(3)为主要结构,且在TiO_(2)膜内含有少量的CrTiO_(3)。高温促进Cr_(2)O_(3)的生成,抑制Ti的扩散,外侧TiO_(2)含量相对降低。该对中熵合金高温氧化理论完善提供了数据支持。
    • 张一帆; 纪箴; 刘贵民; 贾成厂; 唐怡
    • 摘要: 因本文作者失误,发表在《粉末冶金技术》2016年第34卷第1期21~25页(DOI:10.3969/j.issn.1001-3784.2016.01.004)的“基于数值模拟的Cu‒Al复合粉体内氧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论文出现了错误。由于投稿时的疏忽和笔误,作者将图1中两张图片的图题写反,并错误的使用了放大倍数不合适的图片。经过反复核对并确认,作者现申请对图1进行勘误。勘误结果与本文结论相符,不会影响文章的结果和结论。本文作者对错误造成的任何不便或误解,深表歉意。现将原图和更正后的图片附后。
    • 段秀峰; 张晶晶; 张寿禄; 李国平; 卫英慧
    • 摘要: 研究了444Nb和444NbTi不锈钢在1100°C下短时(4h)高温氧化行为,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氧化膜物相、微观形貌及化学成分分布.结果表明,444NbTi钢每cm2氧化增重为444Nb钢两倍,这与Ti改变Cr2O3氧化膜缺陷结构相关.444Nb钢存在氧化膜剥落现象,原因可能为Mn的快速扩散促进了Nb向氧化膜与金属界面处扩散,形成内生Nb的氧化物增大了钢的内应力和热应力.444NbTi钢氧化膜中存在树状的基体,增大了界面强度,且发生了明显的Ti、Al内氧化.
    • 夏远海; 颜培庆; 杨亮; 孟传斌
    • 摘要: 在富化气(C3H8)杂质含量不超标、载气(CH3OH)中H20含量不超标、炉子的密封性好、零件表面无氧化皮和锈斑的情况下,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来减轻产品的内氧化.通入一定数量的N2,减少CH3OH的用量,同时提高表面碳势,可以减轻内氧化,满足客户要求.
    • 王天元; 马胜超; 程霜; 陈翰韬; 吕萍; 王嘉琪; 邢建东; 马胜强
    • 摘要: 目的研究Si对Fe-18%Cr-3%B合金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并开发新型抗氧化轧辊材料。方法采用定向凝固技术制备出Si质量分数分别为0.0%、1.0%、2.0%、3.0%的Fe-Cr-B定向凝固合金,并用增重法表征合金的氧化动力学,通过SEM、XRD等手段分析定向合金氧化膜表面和截面形貌、结构和物相组成,并评价Si对定向合金抗氧化性能的作用。结果Si的加入明显细化了定向凝固Fe-Cr-B合金的组织,有利于合金中硬质相M_(2)B硼化物的定向生长。氧化结果表明,经800°C氧化100 h后,Si的加入可使合金氧化速率从0.05228 g/(m^(2)·h)降至0.00928 g/(m^(2)·h),抗氧化性能提升5倍以上。Si的加入使定向合金表面氧化膜变得光滑平整、致密连续且无开裂和剥落。表面膜结构分析表明,该定向合金氧化膜从合金基体到表面依次为Cr_(2)O_(3)、FeCr_(2)O_(4)、Fe_(3)O_(4)尖晶石和最外层的Fe_(2)O_(3)复合氧化物,而Si的加入促进了最内层SiO_(2)氧化膜的形成,该层呈连续曲折形态存在于定向合金与Cr_(2)O_(3)的界面。同时,定向合金中取向排列的M2B硬质相与内氧化层SiO_(2)呈现出“嵌入式”的嵌合界面,改变了界面结合形态和内界面结构,显著提高了复合氧化膜与定向合金界面的附着力。定向合金的氧化过程中,相对粗大的初生硼化物失效主要源于初生硼化物的剥落与氧内扩散诱致M2B开裂。结论Si显著提高定向Fe-Cr-B合金的抗氧化性,主要机制为Si促进内氧化层SiO_(2)的形成,并导致“互嵌入式”的SiO_(2)/M_(2)B双向嵌合界面结构的产生,这种氧化膜/合金界面“取向性互嵌型钉扎膜结构”可有效提高膜基界面附着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