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生真菌

共生真菌

共生真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4117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菌物学报、昆虫学报、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作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学术年会、2005年全国面向新世纪的花卉研究与生产技术开发学术研讨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等;共生真菌的相关文献由340位作者贡献,包括陈辉、唐明、高江云等。

共生真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7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4117 占比:99.41%

总计:14201篇

共生真菌—发文趋势图

共生真菌

-研究学者

  • 陈辉
  • 唐明
  • 高江云
  • 盛春玲
  • 朱长俊
  • 林华
  • 王毅
  • 苏开美
  • 范旭丽
  • 俞晓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玲洁; 郑妍妍; 冯花蕾; 周勇
    • 摘要: 【目的】探索根系共生真菌对北方重要园林绿化树种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生理生态效应。【方法】设置油松接种牛肝菌属Suillus sp.(Su)、福廷瓶头霉Phialocephala fortinii(Pf)、须壳孢属Pseudopyrenochaeta sp.(Ps)、短梗蠕孢菌Pleotrichocladium opacum(Po)、斯氏曲霉Aspergillus spelunceus(As)和不接种对照(CK)处理,测定各处理油松幼苗的营养生长、根系形态、元素含量和土壤养分的含量等。【结果】①与CK相比,接种Su显著提高了油松幼苗地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0.00%、31.57%和47.37%;而接种Pf显著提高了幼苗的株高和地下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99%和36.84%;接种Ps显著提高了幼苗株高和地径,分别提高了10.96%和15.00%;接种Po的幼苗株高、地径和地上生物量均低于CK植株,接种As的幼苗株高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显著低于CK植株。②菌根生长响应的结果表明,接种Pf、Ps和Su对油松幼苗生长具有正效应,且接种Su对油松幼苗的促进作用最大,而接种Po和As时菌根生长响应为负值,对植株生长产生了抑制效应。③接种Pf苗木根系的总根长和表面积,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9.13%、22.16%;接种Ps苗木根系的总根长和表面积,较CK分别显著提高了24.20%、20.19%;接种Su显著增加了苗木根系的体积,较CK显著提高了79.55%。④与CK相比,接种Pf和Su显著提高了苗木的地上和地下部分N、P、K含量,而接种As的植株地上和地下部分N、P含量显著低于CK。⑤接种Pf和Su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硝态N、铵态N、速效P和速效K的含量,而接种As处理的土壤铵态N、速效K的含量显著低于CK,不同菌株之间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表现出一定差异。【结论】接种Pf和Su对油松幼苗的促生效应较强,在油松育苗栽培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朱文涛; 夏景全; 刘相波; 尹洪洋; 朱铭; 任瑜潇; 谢敏睿; 黄建中; 李秀保
    • 摘要: 文章以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研究目标,对其在健康和白化两种状态下的虫黄藻密度、光合生理指标和共生真菌群落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白化状态下的虫黄藻密度和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比健康状态下显著降低了75%和16%。健康和白化状态下珊瑚的共附生真菌均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毛霉门Mucoromycota为主,但健康状态下共生真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稍低于白化状态下的。健康珊瑚的虫黄藻密度受到热应激威胁而显著降低,但仍然在合适的共生体密度范围之内。尽管白化珊瑚共生虫黄藻密度降低,但其光合电子传递系统并没有完全遭到破坏。白化珊瑚真菌的多样性指数、真菌病原体类群及致病功能未显著增加,显示热胁迫下珊瑚共生真菌群落的稳定性可能在热应激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王立祥; 崔树鹏; 孔露露; 王萱; 杨宗基; 任利利; 骆有庆
    •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寄主树种对新渡户树蜂共生真菌的种类影响,及寄主樟子松体内死亡新渡户树蜂幼虫体表的优势内生真菌对新渡户树蜂共生真菌的拮抗作用,从微观角度探索寄主内新渡户树蜂幼虫死亡的原因,为新渡户树蜂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根据形态特征和ITS序列鉴定不同寄主树种内新渡户树蜂的共生真菌种类,通过平板对峙和发酵液试验及显微观察判定优势内生真菌大伏革菌Phlebiopsis gigantea和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对新渡户树蜂共生真菌Amylostereum chailletii和A.areolatum的拮抗能力。【结果】不同寄主树种中均能分离到新渡户树蜂的共生真菌A.chailletii和A.areolatum,但2种共生真菌的检出率差异显著。在樟子松中新渡户树蜂更易携带A.chailletii,而在油松中则更易携带A.areolatum。2种内生真菌的生长速率均快于共生真菌,其中绿色木霉的生长速率最快,共生真菌A.areolatum的生长速率最慢。绿色木霉和大伏革菌均能抑制共生真菌菌丝生长,并缠绕、寄生或穿插生长在共生真菌菌丝上,使得共生真菌菌丝扭曲、变形、异常膨大,最终完全覆盖共生真菌菌落,导致共生真菌无法生长而死亡。2种内生真菌发酵液对共生真菌A.chailletii和A.areolatum的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其中绿色木霉发酵液抑制效果高于大伏革菌,且发酵液稀释倍数越高,抑制效果越差。【结论】2种内生真菌对新渡户树蜂共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效果,且内生真菌菌丝均可完全抑制并杀死共生菌菌丝,研究结果有望为新渡户树蜂的生物防治提供可用菌株。
    • 张月亮; 刘宝生; 王利华; 侍甜; 方继朝
    • 摘要: 昆虫共生菌广泛参与寄主昆虫抗药性的形成,但对其抗性产生的分子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首先在室内敏感品系基础上建立了灰飞虱抗、感吡虫啉品系,利用现有灰飞虱转录组数据库,序列验证并定量分析了15条灰飞虱共生真菌P450基因,与敏感品系相比,发现其中10条P450基因在吡虫啉抗性品系中显著过量表达(LsSFP450-2、LsSFP450-8、LsSFP450-14、LsSFP450-12、LsSFP450-4、LsSFP450-5、LsSFP450-10、LsSFP450-7、LsSFP450-15、LsSFP450-9),由此推断灰飞虱共生真菌P450解毒代谢途径同样是介导吡虫啉抗药性的潜在因子,此结果为宿主共生菌介导杀虫剂抗性研究及田间害虫有效化学防控提供了新理论视角.
    • 熊凤姣; 刘文杰; 丁壮; 唐佳慧; 姜淑玲; 郭文强
    • 摘要: 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物种资源丰富,极具南方红壤丘陵特色的生态环境,其中蕴藏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是未被充分发掘的活性天然产物宝库,其可能赋存的新机制抗生素具有应对临床上日益严峻的耐药现状的潜力,本文通过聚焦井冈山地区泥炭藓中共生真菌来研究其物种多样性和抗菌活性.本研究通过平板培养法共分离出188种共生真菌,经过表观形态学特征分析后,结合ITS-rDNA测序共鉴定了123株真菌,其归属于16个不同属,显示出较好的真菌群落多样性.对所得真菌静置发酵后获得粗提物利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分析,发现其中33株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比HPLC-UV指纹图谱分析结果,发现多个共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具有系列紫外吸收的天然产物.研究表明,井冈山地区泥炭藓共生真菌群落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优良的抗菌活性,显示出了潜在的新型天然抗菌天然产物研究价值.
    • 韩萱
    • 摘要: 兰科植物种类繁多,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其生长条件苛刻,加上人们的掠夺性采挖导致兰科植物频临灭绝,因此培育繁殖能力较强的兰花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进行TTC(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实验,并配置培养基培养真菌和兰花,探究四种兰科植物的繁殖能力,并选取繁殖能力较好的一种兰科植物探究其培育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竹枝石斛种子的活力比较高,繁殖能力强,易于栽培,建议大量培养竹枝石斛并回归自然以保护兰科植物.
    • 许涵; 唐光大; 姜恩宇(摄影); 黄明忠(摄影)
    • 摘要: 兰科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灵活多样,不同生境演化出各种精妙绝伦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极大地丰富了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海南热带雨林中的兰科植物,约占全岛野生植物种类的6%以上。多样的兰花吸引了各类传粉昆虫来访,给一些共生真菌的生存创造条件,在热带雨林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物质和信息网络,构成了一个多样且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 保敏; 乔海莉; 石娟; 骆有庆; 陆鹏飞
    • 摘要: 松树蜂原产于欧洲、亚洲的格鲁吉亚共和国和蒙古国以及北非,是国际上具有极高风险的林业外来入侵生物.先后传入多个国家,对各国松树资源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首次发现入侵我国并定殖于东北地区樟子松林,所以目前急需有效的监测技术来摸清其种群传播态势.本文综述有关松树蜂的繁殖行为和化学生态调控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繁殖行为方面:松树蜂为雄蜂先熟,羽化的松树蜂中,雄蜂数量占绝对优势,其羽化受气候和在树干上羽化孔的高度影响.求偶行为受到物理因素(光、声音)和化学因素(寄主植物挥发物、信息素)的调控.该虫既可孤雌生殖,也可进行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后代全为雄蜂,两性生殖受精卵发育为雌蜂,未受精卵发育为雄蜂.松树蜂雌蜂羽化后即可产卵,部分雌蜂交配后再进行产卵,产卵量受到温湿度、处女蜂体型、树干内部共生菌的共同影响;产卵偏好于受害和衰弱木.化学生态调控方面:松树蜂信息素是两性交流的重要因子,雌蜂表皮中具有接触信息素能引诱雄蜂进行交配;雄蜂释放信息素可以聚集雌、雄两性树蜂;松树蜂信息素释放节律与交配节律表现出一致性.健康寄主、衰弱木、受害木均对树蜂有吸引作用,特别是受胁迫后(农药注干处理和环割)释放的挥发物,主要包括单萜烯,倍半萜烯、芳香族化合物、绿叶气体和碳水化合物等;受到胁迫后释放的挥发物变化存在动态节律.松树蜂可以携带淀粉韧革菌属的共生菌,挥发物主要成分为单萜类、醛类、酯类,酮类,共生真菌的挥发物可以吸引交配后的松树蜂,同时对松树蜂的寄生蜂也有吸引力,说明寄生蜂利用松树蜂的共生真菌来定位松树蜂幼虫和卵的位置.最后,改善林分结构、天敌和线虫防治、卫星遥感监测、检验检疫是近年来常用的松树蜂林间监测和防治技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