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路铁路两用桥

公路铁路两用桥

公路铁路两用桥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6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交通运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73705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今日中国:中文版、现代测绘、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中国钢协桥梁钢结构分会2014年第九次学术年会、2013年国际单轨交通(重庆)高峰论坛、2013桥梁(海工)装备与钢梁制造发展论坛等;公路铁路两用桥的相关文献由43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爱林、梅新咏、徐伟等。

公路铁路两用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73705 占比:99.91%

总计:273960篇

公路铁路两用桥—发文趋势图

公路铁路两用桥

-研究学者

  • 刘爱林
  • 梅新咏
  • 徐伟
  • 王东辉
  • 王令侠
  • 高宗余
  • 肖海珠
  • 李军堂
  • 邓永锋
  • 张燕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瑞杰; 梅新咏; 王碧波; 苏杨
    • 摘要: 为确保分离式双层桥面公铁两用桥的运营安全,以主跨336 m刚架系杆拱桥--成贵铁路宜宾金沙江公铁两用桥为背景,对公路、铁路活载作用下上、下层桥面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采用3D-Bridge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下层公路活载和上层铁路活载作用下,2层桥面的主梁变形、主要构件内力、桥面预拱度设置、铁路桥面列车走行性。结果表明:公路活载对铁路桥面变形的影响较大,计算铁路桥面的梁端转角及挠度时应同时考虑公路活载的影响;总体受力构件内力占比与对应活载占比较为接近,主梁、吊杆和吊索等构件的内力占比与对应活载占比差别较大,主要与桥面和拱肋的连接方式有关;公路和铁路活载均会引起另一层桥面变形,宜按总活载设置预拱度以减少线路不平顺;考虑公路活载时,铁路桥面列车竖向加速度增大9%,竖向舒适指标降低。
    • 邓永锋; 李璘琳; 叶庆旱; 江海明; 黄华
    • 摘要: 珠机城际铁路金海特大桥主桥为主跨3×340 m公铁同层四塔斜拉桥,主梁以上部分桥塔纵、横向均为倒Y形的空间四柱式钢塔,采用“工厂整体制造,船运至墩位,现场浮吊整体吊装就位”的总体方案施工。钢塔施工中,利用“大桥海鸥号”3600 t浮吊与1200 t浮吊配合,在浮吊扒杆下的有限空间内,实现了钢塔(平卧状态下长103.4 m、重约2700 t)整体空中竖转,并将钢塔顶面提升至水面以上约150 m高处;在钢塔及浮吊上布设多功能采集元器件,运用数据自动采集、无线传输、云计算分析,形成了一套可视化、数值化的钢塔竖转智能监测及远程指挥系统,为钢塔有限空间内空中竖转作业的安全性和高效、快速化施工提供了技术保障;在整体钢塔与0号节段钢箱梁无法进行立体预拼的情况下,通过合理测量工艺、误差消除方法和精密的导向定位牛腿,既确保了钢塔工厂制造精度,又满足了钢塔吊装快速、精确对位的要求。
    • 李少骏; 徐伟; 李镇; 王恒
    • 摘要: 常泰长江大桥天星洲和录安洲两座专用航道桥为刚性梁钢桁拱桥,跨度布置均为(168+388+168)m,主梁采用2片主桁双层板桁组合结构,N形桁式,焊接整体节点构造,主拱采用与主梁反向的N形桁。针对该桥施工难点,进行钢梁安装方案设计。主桁杆件采用整体节点散拼,联结系采用单根杆件拼装,每节间的桥面板分为3块安装;边跨钢梁在临时支架上采用单悬臂拼装,中跨钢梁采用扣索塔架悬臂架设、跨中分步合龙钢桁拱和系梁的总体方案施工。中跨钢梁悬臂拼装时,对拱梁同步和先拱后梁2种施工方案进行综合比选可知:2种方案均满足受力要求;先拱后梁方案压重量比拱梁同步方案少60%,但工期长3个月,并增加2台吊机,拱梁同步方案的经济性更优。因此,选择拱梁同步方案。
    • 胡文军; 梅新咏; 张燕飞; 戴慧敏
    • 摘要: 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主航道桥为主跨1092 m的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结合该桥结构受力和美学效果,对桥塔结构进行比选,确定桥塔采用330 m高的C6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钻石形塔,索塔锚固区采用钢锚梁锚固。桥塔塔柱与横梁采用C6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以减小桥塔截面尺寸和自重;采用以60 d强度作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强度评定依据,在关键区段设置防裂钢板网和冷却水管,优化配合比设计以及改进混凝土降粘、抗裂技术等措施,提高桥塔混凝土抗裂性和耐久性;采用三索面整体式钢锚梁索塔锚固结构改善索塔锚固区混凝土受力状态,提高索塔锚固区施工效率;通过在桥塔设置从桥面至塔顶的可检、可维、可达通道,为超高桥塔维养提供便利。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桥塔各项受力指标均满足规范要求。
    • 周启辉; 刘亚祺
    • 摘要: 芜湖长江三桥主桥为(99.3+238+588+224+85.3)m双塔双索面高低矮塔钢箱钢桁结合梁公铁两用斜拉桥。2号桥塔墩采用44根Φ3.0 m的群桩基础,桩长达70 m,采用钢护筒支承半浮式围堰兼平台的总体施工方案。钢护筒直径3.4 m、长达44 m,兼顾围堰下放导向和挂桩固定,通过使用导向架、分批插打钢护筒,精确控制围堰位置,确保钻孔精度;墩位地处主航道,覆盖层厚度近30 m、基岩破碎严重,通过严控成孔工艺,降低漏浆、塌孔风险,确保成孔质量;灌注水下混凝土从岸上经浮桥泵送至墩位,距离长、下坡处易堵管,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下坡处设置“S”形泵管防离析等措施,确保混凝土输送质量。经超声波无损检测,群桩基础全部判定为Ⅰ类桩。
    • 肖德存; 梅新咏; 苏杨
    • 摘要: 成贵铁路宜宾金沙江公铁两用桥为山区公铁合建桥梁,主桥为(116+120+336+120+116)m双层桥面拱桥。336 m主拱采用拱墩固结、拱梁分离的钢箱系杆拱,拱轴线为抛物线,矢跨比为1/3.36,拱肋采用钢箱结构,2片拱肋中心间距28.5 m。上层铁路桥面采用箱形边主梁、纵横梁体系的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板,主梁边箱内高3.0 m,内宽1.4 m;下层公路桥面采用工字形边主梁形式的正交异性板钢桥面;铁路桥面、公路桥面分别采用刚性吊杆和柔性吊索与拱肋连接,柔性吊索内穿铁路刚性吊杆。主桥基础采用3.4 m钻孔灌注桩,桥墩分为立柱与墩身两部分,上层立柱支承铁路主梁,采用预应力横梁相接,下层墩身支承公路主梁及主拱,采用钢筋混凝土横梁相接。采用空间有限元软件对该桥进行结构静力、稳定性分析,结果均满足设计要求。
    • 沈炫; 代皓
    • 摘要: 成贵铁路宜宾金沙江公铁两用桥主桥为(116+120+336+120+116)m双层桥面系杆拱桥,120 m和116 m跨副拱为混凝土简支系杆拱,副拱桥墩均采用钻孔桩基础,上层铁路梁为单箱单室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下层公路梁为π形断面双边主梁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根据副拱各桥墩施工场地特点,钻孔桩基础分别采用陆地钻孔桩、筑岛及水上钻孔平台方案施工;3号墩采用先平台后围堰方案施工,承台采用可拆装式大块双壁锁口钢板桩围堰施工,解决了普通钢套箱围堰的不足,实现了围堰的重复利用;桥墩墩身均采用翻模法施工。综合考虑结构特点及施工现场通行需求,副拱上部结构由下至上施工,公路梁采用现浇支架体系施工;拱肋以公路梁现浇支架和公路梁为基础建立现浇支架体系,拱上立柱直接依托拱肋浇筑,合理利用了主体结构,减小了结构工程量;根据铁路梁施工跨度不同,将现浇支架进行标准化分类,有效提升了施工效率;铁路梁分3段对称浇筑,确保了下部拱肋的对称受力。
    • 刘小林; 侯鹏飞
    • 摘要: 孟加拉帕德玛大桥主桥全长6150 m,为41孔150 m跨公铁两用桥。根据桥址区域的建设条件,对比分析了混凝土矮塔斜拉桥方案和钢桁结合梁桥方案,综合考虑经济性、施工难易程度等,最终选择钢桁结合梁桥方案。主桥采用全焊接钢桁梁,横向2片桁之间取消了上平联,每片主桁均为无竖杆的三角形华伦式桁架;公路桥面板采用工厂预制、吊装胶拼,通过剪力钉与主桁连接共同受力,有效利用了混凝土桥面板材料特性,提高了主桥承载能力和结构刚度;铁路桥面板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构件,通过剪力钉与铁路钢纵梁连接,形成整体参与结构受力;考虑强风、强震、强冲刷的建设条件,桥墩基础采用6根3.0 m的大直径钢管斜桩,有效提高了桩基水平承载力,减少了基桩数量;采用摩擦摆隔震支座代替传统滑动支座,显著降低了传递到桥梁下部结构的地震力,进一步优化了结构工程数量。
    • 王恒; 李少骏; 梁志雯
    • 摘要: 常泰长江大桥专用航道桥为世界上最大跨径公铁两用钢桁拱桥,因其下层桥面双线铁路的偏侧布置,其横向荷载的不对称性给结构设计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分别以对称结构对称索力、对称结构不对称索力和不对称结构三种方案,对大桥进行了横向非对称荷载下的结构行为分析和设计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道床构造优化、采用非对称吊杆力和调整部分关键杆件截面等措施,可以实现对恒载下的竖向位移差、横向位移及扭转变形的控制,从而达到合理成桥状态。同时,采用非对称索力和杆件截面不会对结构安装造成额外的困难,抗风、抗震等动力特性也满足设计要求。
    • 吕曹炯; 黄锐; 马远刚
    • 摘要: 为明确交互地层中沉井下沉阻力特征,以常泰长江大桥6号墩沉井基础为背景,基于实测数据对黏土-砂交互式地层中大型沉井下沉过程中的刃脚踏面反力、侧壁压力及侧摩阻力的大小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沉井下沉阻力集中在外圈井壁,外圈井壁刃脚踏面反力与踏面埋置深度的相关性较高,且受沉井自重的影响显著,因下部粉质黏土层与粉砂、细砂层的极限承载力相当,随沉井底口由砂土层进入粉质黏土层,外圈井壁刃脚踏面反力均值并无显著变化;在第2次浇筑井壁混凝土阶段,沉井底面位于粉砂、细砂层与下部粉质黏土层分界面,随着沉井自重增大,砂土层内的刃脚踏面反力显著增加,粉质黏土层内的刃脚踏面反力因受土层的超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反而有所减小;刃脚踏面由砂层进入粉质黏土层后,位于砂土层内的沉井侧壁压力及下沉侧摩阻力显著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