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免疫性肝损伤

免疫性肝损伤

免疫性肝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6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497965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成药、中药药理与临床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7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7年第二次会议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兽药新产品研发研讨会2016年第三次会议、第18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因子学术会议等;免疫性肝损伤的相关文献由107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盛国光、赵晖等。

免疫性肝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97965 占比:99.93%

总计:498300篇

免疫性肝损伤—发文趋势图

免疫性肝损伤

-研究学者

  • 李俊
  • 盛国光
  • 赵晖
  • 姜辉
  • 顾健
  • 李佳川
  • 林志彬
  • 王华
  • 王鹏
  • 薛永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林; 王娜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球蛋白G_(4)(IgG_(4))与免疫性肝损伤疾病的相关性,为方便快捷做出诊断提供准确指标。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不同程度肝损伤患者共计158例,根据确诊肝损伤以及疾病的不同,为患者分为3组,其中,慢性乙型肝炎组54例,原发性胆汁肝硬化组5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组51例,对3组患者的血清各项生化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血清中血清免疫球蛋白G_(4)(IgG_(4))水平自身抗体差异等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的静脉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较其余两组升高较明显,但是并无统计差异(P>0.05),该组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和其他两个组相比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升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免疫性肝炎组的免疫球蛋白G(IgG)指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性肝炎组IgG_(4)比慢性乙型肝炎组和肝硬化组上升更明显(P<0.05)。免疫性肝炎组内比较,甲组抗核抗体(ANA)、抗核糖核蛋白(nRNP)、抗Ro-52抗体、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SSB)等阳性率较乙组升高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清免疫球蛋白G_(4)(IgG_(4))与免疫性肝损伤疾病有一定关系,通过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G_(4)(IgG_(4))水平可进一步确诊免疫性肝损伤相关疾病,检测方便快捷准确,值得推广。
    • 文怡欣; 鄂志野; 张珊; 聂影; 鞠宝玲; 张红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甘草苷(Liquiritin,Liq)对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ICR小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ConA模型组、药物治疗中剂量组(ConA+Liq40 mg/kg)、药物治疗高剂量组(ConA+Liq80 mg/kg)。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余组均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10 mg/kg)1次/7 d,共6次建立肝损伤模型,第28天开始药物治疗中剂量组按40 mg/kg、药物治疗高剂量组按80 mg/kg体重灌胃,1次/d,连续治疗14 d,第42天后处死小鼠,收集样本待检;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Masson染色分析肝脏组织中胶原纤维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Real-TimePCR,qRT-PCR)检测实验动物肝组织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1a1)、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激活素A(ActivinA)、激活素受体2A(Activin A Receptor TypeⅡ,ACVR2A)及Smad2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ConA模型组ALT与AST水平明显升高,与ConA模型组相比,药物治疗中剂量组以及药物高剂量组组小鼠的ALT和AST均有所下降(P<0.05);ConA模型组的组织切片染色可见肝脏小叶结构破坏,有大片组织坏死,细胞肿胀,伴有脂肪变性,药物治疗组中剂量组与药物高剂量组损伤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ConA模型组的胶原含量增加,与ConA模型组比较,药物治疗组中剂量组与药物高剂量组的胶原含量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ConA模型组中col1a1以及α-SMA、Smad2、ActivinA、ACVR2A的mRNA表达上升,与ConA模型组相比,药物治疗中剂量组以及药物治疗高剂量组可明显下调实验动物肝组织col1a1以及α-SMA的mRNA表达,还可下调Smad2、ActivinA、ACVR2A的mRNA表达(P<0.05)。结论 Liq能有效缓解ConA诱导的肝损伤,具有肝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通过调控ActivinA/Smad通路抑制肝星形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活化有关。
    • 王梦恒; 但汉雄; 罗来春; 刘焱文; 尹海龙; 尹强; 尤朋涛
    • 摘要: 目的研究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20 mg·kg^(-1))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1.6 g·kg^(-1)和3.2 g·kg^(-1)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组、泼尼松龙治疗组。灌胃给药10天,第11天注射ConA,4h后取肝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采用DCFH-DA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的表达。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测定Bax、Bcl-2的表达。结果经检测发现,ConA造模后的小鼠肝脏出现大量肝细胞死亡和肝脏结构损伤。与模型组相比,1.6 g·kg^(-1)和3.2 g·kg^(-1)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组ROS表达明显降低;肝脏内p-JNK的表达得到明显下降;肝细胞凋亡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护肝布祖热颗粒减轻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机制为抑制ROS的产生,从而减少JNK激活引起的细胞凋亡。
    • 李春霞; 李晨语; 于文沛; 马群; 熊化保
    • 摘要: 目的 探讨IL-16在Con A诱导的小鼠自身免疫性肝损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WT)及IL-16敲除(IL-16^(-/-))小鼠分别随机分为WT-control组、IL-16^(-/-)-control组、WT-Con A组和IL-16^(-/-)-Con A组。Con A组给予尾静脉注射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 A,Con A),建立自身免疫性肝损伤模型,control组尾静脉注射相同体积的磷酸缓冲盐溶液(PBS)。ELISA、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血清及肝组织IL-16的表达;IL-16^(-/-)小鼠造模后,观察肝损伤小鼠的生存率,检测血清中转氨酶及炎性因子的水平,HE染色及TUNEL分析肝组织病理,流式细胞术检测肝、脾组织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比例。取WT小鼠(WT组)及IL-16^(-/-)小鼠(IL-16^(-/-)组)股骨及胫骨,体外诱导MDSCs,流式细胞术分析MDSCs比例,实时定量PCR检测MDSCs免疫抑制相关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精氨酸酶1(Arg-1)的mRNA水平。结果 与WT-control组相比,WT-Con A组小鼠血清及肝组织中IL-16表达明显增加(均P<0.001)。与WT-Con A组相比,IL-16^(-/-)-Con A组小鼠生存率明显提高(P<0.05);血清中ALT、AST及IL-6、IL-12、TNF-α炎性因子的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肝组织损伤减轻,肝细胞凋亡减少;肝、脾组织中MDSCs的募集增加(均P<0.05)。体外实验发现,与WT组相比,IL-16^(-/-)组来源诱导的MDSCs比例及iNOS的表达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 IL-16可通过下调MDSCs的募集加重Con A诱导的肝损伤。
    • 王河; 谭蓓蓓; 陈少锋
    • 摘要: 免疫性肝损伤是一种因免疫应答而引发的肝细胞损伤性疾病,是肝纤维化、肝硬化以及肝癌等一系列肝脏终末病变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危险因素,并决定了疾病的转归与预后,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至今有关免疫性肝损伤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临床上多通过抗病毒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力来达到保肝护肝作用。本文就国内外有关免疫性肝损伤病因病机、治疗措施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 苏春梅; 李雅静; 徐志华; 王强; 付金华
    • 摘要: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恶性黑色素瘤(MM)出现免疫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管理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224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治疗期间免疫性肝损伤发生情况,分析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和免疫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疾病分期、肝转移、肝外转移、长期饮酒史、合并基础肝病、既往免疫治疗史、联合治疗情况、免疫治疗线数、肝外免疫相关事件)及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至出现肝损伤时间、生存情况、管理情况。结果224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有23例(10.3%)发生不同程度免疫性肝损伤,其中1级9例,2级4例,3级8例,4级2例,未出现严重肝衰竭致死性事件。肝外不良反应包括肺损伤1例(0.4%),内分泌异常(甲状腺功能异常)48例(21.4%),皮疹4例(1.8%),胃肠炎4例(1.8%),肌损伤3例(1.3%)。224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女130例(58.0%);中位年龄为52岁;43例存在肝转移;111例存在肝外转移;疾病分期:Ⅰ~Ⅱ期98例,Ⅲ~Ⅳ期126例;24例有长期饮酒史;10例合并脂肪肝,1例合并肝硬化,8例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45例有既往免疫治疗史;128例采取联合治疗;新辅助治疗4例,辅助治疗65例,晚期治疗155例;出现肝外免疫相关事件62例。23例免疫性肝损伤患者中,女15例(65.2%);中位年龄为50岁;疾病分期:Ⅰ~Ⅱ期3例,Ⅲ~Ⅳ期20例;5例存在肝转移;15例存在肝外转移;2例存在长期饮酒史;1例合并脂肪肝,2例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1例有既往免疫治疗史;14例为联合治疗;新辅助治疗1例,辅助治疗7例,晚期治疗15例;5例出现肝外免疫相关事件。表明存在肝转移、长期饮酒、合并基础性肝病,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易出现免疫性肝损伤。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至出现免疫性肝损伤时间为3~31周,中位时间为9周,平均4次治疗剂量后,其中3例仅接受1次治疗。出现免疫性肝损伤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7.3个月长于未出现免疫性肝损伤患者的4.9个月;出现免疫性肝损伤患者的总生存期(OS)30.0个月长于未出现免疫性肝损伤患者的的29.8个月。23例免疫性肝损伤通过暂停PD-抑制剂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肝功能均得以恢复,未出现致死性不良事件。8例3级肝损伤患者中,5例永久性停用免疫治疗;3例重新启用免疫治疗,其中1例二次免疫治疗后出现1级肝损伤,另2例未出现肝损伤。2例4级免疫性肝损伤患者永久停用免疫治疗。23例免疫性肝损伤患者平均缓解时间为5周。3、4级肝损伤患者共10例,应用激素后肝功能均恢复。结论PD-1抑制剂治疗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过程中要依据肝损伤的程度酌情处理,主要包括停止免疫治疗及激素干预两方面,所有肝损伤患者预后较好。
    • 闫艳; 陈建芳; 赵利美; 贾彦彬; 顾丽
    • 摘要: 目的:探讨免疫性肝损伤大鼠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变化。方法:利用卡介苗(BCG)诱导建立免疫性肝损伤模型,观察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水平,并留取粪便进行肠道菌群16S rDNA测序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门水平上,两组的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正常对照组分别占59.50%和37.90%,造模组中依次占47.92%、46.84%,门水平肠道菌群构成差异分析,模型组厚壁菌门丰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与对照组相比丰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属水平肠道菌群构成差异分析,丰度较高的前20个菌属中,模型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旋菌属(Lachnospiraceae)丰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aceae)、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布劳特氏菌(Blautia)、帕拉普氏菌属(Paraprevotella)丰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介苗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存在肠道细菌过度生长,厚壁菌门及乳酸杆菌属丰度明显下降,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丰度升高,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衡,肠道屏障受损。
    • 周守宁; 何玉文; 谢晓鸿; 周承志
    • 摘要: 目的 探讨纳武利尤单抗致免疫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防治原则.方法 回顾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肿瘤免疫治疗过程中的病程变化,结合纳武利尤单抗的临床研究、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诊治规范,对本案例进行分析.结果 纳武利尤单抗导致了患者出现免疫性肝损伤.在停药予以对症处理后,患者预后良好.结论 在抗肿瘤免疫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防范免疫相关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 王闯; 王猛; 聂影; 文怡欣; 刘野; 鄂志野; 鞠宝玲; 张红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miR-9-3p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所致小鼠慢性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方法 ConA构建小鼠慢性实验性肝损伤模型,高通量测序筛查模型动物肝组织miRNA的差异表达.BALB/c小鼠40只,随机分成对照组、ConA损伤组、过表达组(ConA+慢病毒包装miR-9-3p组)、过表达对照组(ConA+慢病毒空载体组)每组10只;各模型组小鼠经尾静脉按8 mg/kg体重注射ConA每周1次(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8周;过表达组于第7周经尾静脉注射,将慢病毒包装的miR-9-3p过表达质粒(2×107 TU/mL)注射到小鼠体内,每周1次,连续2周;过表达对照组注射等量慢病毒空载体;于ConA末次给药7 d后处死小鼠收集样本,电子天平检测肝脏指数变化,血清酶学检测AST,ALT水平,HE染色检测模型小鼠肝脏组织病理改变;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模型小鼠肝脏组织中COL1A1及α-SMA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高通量测序显示慢性肝损伤模型中miR-9-3p表达明显下调.在肝损伤鼠体内过表达miR-9-3p后,血清AST和ALT水平明显下降;HE染色检测观察到过表达的miR-9-3p明显减轻肝ConA诱导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与ConA损伤组比较,细胞肿胀坏死减弱,小叶结构恢复;Western Blot检测过表达miR-9-3p后COL1A1及α-SMA蛋白的表达明显减低.结论 miR-9-3p可减弱ConA诱导所致小鼠慢性实验性肝损伤.
    • 王丽惠; 张佳祥; 刘双平; 张惠勇; 卢秋燕; 沈培根
    • 摘要: 目的 研究原儿茶酸对豆蛋白A(ConA)所致的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肝组织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60只小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小、中、大剂量(2.5 mg.kg-1.d-1、5 mg.kg-1.d-1、10 mg.kg-1.d-1)原儿茶酸和(0.2 g.kg-1.d-1)联苯双酯处理组.在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在药物处理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灌胃,连续10 d.在末次给药1 h,一次性经尾静脉注射ConA,诱导免疫性肝损伤模型.分别检测血清白介素-4(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肝组织匀浆MDA、NO、SOD和GSH-PX活性.结果 不同剂量原儿茶酸和联苯双酯处理组动物肝、脾指数显著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降低,血清IL-4、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肝匀浆MDA和NO水平分别为(5.2±0.5)nmol/mg和(8.0±0.9)μmol/L,经小、中、大剂量原儿茶酸处理后,分别降至[(4.7±0.4)nmol/mg、(4.3±0.3)nmol/mg和(3.9±0.3)nmol/mg及(6.8±0.8)μmol/L、(6.2±0.7)μmol/L和(5.8±0.7)μmol/L,P<0.05];模型组肝匀浆SOD和GSH-PX水平分别为(59.4±3.6)U/mg和(85.2±9.6)U/mg,经小、中、大剂量原儿茶酸处理后,分别升高至[(74.2±4.4)U/mg、(85.2±5.3)U/mg和(99.2±5.9)U/mg及(107.3±13.4)U/mg、(115.2±12.8)U/mg和(139.3±12.9)U/mg,P<0.05].结论 原儿茶酸可以减轻ConA引起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可能是通过提高了肝组织内源性抗氧化酶活力,增强了对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