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克隆植物

克隆植物

克隆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6976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森林培育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森林培育高峰论坛、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10年全国观赏园艺学术年会等;克隆植物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董鸣、李德志、于飞海等。

克隆植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6976 占比:99.86%

总计:117139篇

克隆植物—发文趋势图

克隆植物

-研究学者

  • 董鸣
  • 李德志
  • 于飞海
  • 孙振元
  • 钱永强
  • 王刚
  • 韩蕾
  • 巨关升
  • 李伟
  • 李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龙; 吴梦迪; 吴秋堂; 王立冬; 张树岩; 黎磊; 韩广轩; 管博
    • 摘要: 生境异质性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植物生长的必需资源和环境胁迫因子均存在着复杂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克隆植物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具有克隆特性的植物,即可通过与母株相连的芽、根茎、分蘖或枝条等繁殖体产生无性繁殖的植物,这些繁殖体一旦定居便可成为潜在的独立个体。克隆植物具有独特的生境适应策略(如形态可塑性、克隆整合、克隆分工、觅食行为、风险分摊等),面对异质性的生境条件,它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生理和形态结构来适应异质生境。目前,对于克隆植物在异质生境适应行为的研究已有很多报道,然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尚有欠缺。综述了克隆植物在不同资源异质生境(光照、养分、水分)和不同胁迫生境(盐碱胁迫、风沙胁迫、重金属胁迫)下独特的适应对策。最后,针对克隆植物对异质生境的适应对策,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建议:(1)时间异质性尺度上的考量;(2)异质性生境中生物因子的调控作用;(3)克隆植物入侵机制;(4)克隆植物在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潜力。
    • 张昊楠; 周大庆; 钱者东; 陈皓; 曹晓; 梁盛; 刘邦友; 高军
    • 摘要: 竞争关系的对称性是塑造植物物种空间分布格局和影响物种共存重要机制之一,对其开展研究不仅对于揭示植物群落构建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解析群落演替的驱动力。在贵州赤水湿热河谷内的芭蕉群落中建设固定样地,对1989棵植物个体进行空间定位和物种识别并记录胸径等个体属性。采用对数相关函数和标记变异系数分析(marked variogram)等空间统计方法检测优势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竞争对称性,结果如下:(1)芭蕉(Musa sp.),粗糠柴(M.philippensis),粗叶木(L.chinensis),川钓樟(L.pulcherrima),红果黄肉楠(A.cupularis)等5种优势种均表现为小尺度下的种内聚集分布,其中芭蕉主要采用克隆繁殖,其重要值达33.6%,且种内聚集度最大。(2)芭蕉种群在5 m尺度下呈现出显著的种内对称性竞争,这一竞争过程减少了种群自疏作用并推动种内聚集分布格局的形成,增加了该种群在森林中的生存力。(3)芭蕉与其余4种优势种之间的不对称竞争过程导致了种间负关联。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种在种间竞争对称性上的差异说明了植物种群繁殖和扩散方式是群落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相比于有性繁殖过程,采用无性克隆繁殖的植物个体可通过种内对称竞争机制来减少自疏以增加种群生存力,并通过与相邻异种个体的不对称竞争过程来提升种群获取有限资源的能力,进而成为演替中的优势个体。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制定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 罗芳丽; 王沫竹; 董必成; 陈禹含; 于飞海
    • 摘要: 植物表型受自身基因型、所处环境及其亲体所经历环境的共同影响;其中,亲体环境对子代表型的影响被称为亲体效应。亲体效应不仅可通过有性繁殖产生的种子传递给后代(即有性亲体效应),也可以通过克隆生长等无性繁殖产生的分株传递给后代(即克隆亲体效应)。亲体效应对植物种群,特别是对有性繁殖受限、缺乏遗传变异的克隆植物种群的长期进化可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亲体效应研究进展的梳理非常必要。对克隆亲体效应和有性亲体效应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论述了克隆和有性亲体效应对子代表型、适合度、种内/种间竞争能力以及种群/群落结构和功能的潜在影响;阐述了亲体效应的潜在调控机制,包括供给机制、代谢物质调控机制、表观遗传机制等;论述了克隆亲体效应在克隆植物适应进化中的作用。未来可以就克隆亲体效应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克隆生活史性状变异的贡献程度,以及克隆和有性亲体效应引起的表型多样性对种内/种间关系、种群/群落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开展深入研究。
    • 刁雪; 宋会兴
    • 摘要: [目的]克隆植物作为拥有遗传单一,亲缘性高等种群特点的一类植物,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并常占据优势地位,自然生境中的克隆分株常由于各种原因遭到破坏从而形成多个个体植株,但相邻克隆分株之间具有怎样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自我识别以及这种识别是否会对有性繁殖产生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探究克隆植物分株间自我识别响应特征,对理解克隆植物扩张过程及其环境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方法]以亚热带地区草坪常见杂草风轮菜(Clinopodium chinense)为研究对象,采用根盒栽培试验,将每2棵分株栽为一组,设置匍匐茎连接组L(分株来自同一基株,匍匐茎保持连接)、自我组S(分株来自同一基株,匍匐茎剪断)和非我组NS(分株来自不同基株)3种处理,通过测定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根系水平分布指数等根系参数和花序数量、花序轮数、最大轮间距等指标来研究不同处理组间根系行为与有性繁殖性状是否具有身份识别响应.[结果]连接组根系平均直径、根系角度差值比最低,根系活力最高,花序轮数最多,花序数量自移栽后20~38 d始终高于其他处理组.与自我组(S)相比较,非我组(NS)具有更高的根系平均直径,在移栽后的第32天,非我组(NS)花序数量显著低于自我组(S).[结论]克隆植物风轮菜分株根系存在自我身份识别响应特征,这种识别对繁殖性状的影响具有时间差异.
    • 叶小齐; 宁祖林; 吴明
    • 摘要: 采用野外样地调查研究物种优势度和室内分析测试物种化感潜力的方法,研究了杭州湾湿地围垦区优势草本植物群落42个物种的化感潜力、优势度以及两者的关系.结果 表明,物种之间和功能群之间化感潜力表现出显著的差异,金色狗尾草、空心莲子草、黄花草木樨等植物化感潜力较强,而白茅、糙叶苔草和束尾草等植物化感潜力较弱.不同功能型物种的化感潜力和在群落中的优势度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非禾本科植物和禾本科植物相比较、一二年生植物与多年生植物相比较,以及非克隆植物克隆植物相比较,前者都表现出较强的化感潜力而优势度较低.总体来看,物种的化感潜力和其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上结果说明,杭州湾湿地围垦区优势草本植物群落结构可能主要由植物的生活史、克隆等功能性状而非化感潜力决定,这些性状可能和化感潜力之间存在权衡关系.
    • 祝婉月; 王建永; 许彤彤; 潘晓斌; IRAM Abdullah; 王岭
    • 摘要: 克隆植物空间拓展特性可使其高效利用斑块化资源,对其生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斑块化退化生境也具有潜在修复价值.本文首先对克隆植物适应异质环境的生存策略进行归纳,指出克隆植物多基于克隆整合,通过调控表型塑性、觅食行为及权衡生物量分配,强化克隆内分工,使不同生境分株表现出"趋富特化"特性,以提高斑块化资源利用效率和适应能力.同时基于"竞争–胁迫–干扰competition–stress–ruderal(C–S–R)"生活史对策理论,介绍了干扰、胁迫、竞争等环境因素对克隆植物拓展的影响及驱动机制,认为适度干扰(放牧、刈割等)可促进克隆植物拓展.本文对利用克隆植物拓展修复退化生境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克隆植物通过拓展产生发达的网状结构,有利于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环境,且繁殖体的拓展起到先锋物种作用,对退化生境物种更新、群落重建以及生态系统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这均利于退化生境的恢复演替.指出今后应注重克隆植物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为退化草地的修复和治理开辟新的研究思路.
    • 王宁; 王文静; 杜丽; 曾建军; 周兵; 闫小红
    • 摘要: 以克隆植物积雪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不同剂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壬酸,对其组培苗的存活率、生长形态和生物量变化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壬酸处理对积雪草组培苗的叶片数量、叶柄均长、叶片生物量、叶柄生物量和愈伤组织生物量等未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叶柄总长度、根生物量、匍匐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产生了显著影响.其中,6μL和8μL壬酸处理显著不利于积雪草组培苗的正常生长,8μL壬酸处理下的组培苗不仅死亡率高,而且均不产生根系;2μL和4μL壬酸处理则有利于组培苗匍匐茎的产生,并显著提升其根系生物量、匍匐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本研究预示:适量的壬酸添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克隆植物幼苗的形态可塑性,促使其匍匐茎等克隆器官的生长,进而可能会影响其觅食行为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