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元气

元气

元气的相关文献在1938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中国哲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8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08篇;相关期刊506种,包括文化月刊、武当、光明中医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八次中医医史文献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五次医古文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等;元气的相关文献由158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大成、彭山宏、裴宏杰等。

元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8 占比:70.1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03%

专利文献>

论文:308 占比:28.87%

总计:1067篇

元气—发文趋势图

元气

-研究学者

  • 徐大成
  • 彭山宏
  • 裴宏杰
  • 唐国良
  • 布兰特·A·彼得森
  • 曲黎敏
  • 来柏龄
  • 王平
  • 付坤鹏
  • 刘玉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郑宇然; 石霞; 朱晓云; 刘喜明
    • 摘要: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可合并多种并发症,其中以重症肌无力较为严重。本案患儿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重症肌无力,其证候复杂、病情较重、治疗难度大。中医学认为本案瘿病为气郁生火,耗伤阴液,虚热蒸炽;痿证则属元亏气陷,中焦不足而肌肉失养。二证互相影响,共成此病。临床可以“气陷阴中”为机,升元益阴为法辨治,治疗收效良好。
    • 摘要: “双减”政策对做优做强课后服务给予了高度重视,这也标志着被寄予较高期望的课后服务逐步从普及巩固阶段转向提质增效阶段。“希望学生在完成各项作业之余,能够多参加艺术、体育、科技等各类活动。”在对学生和家长开展地毯式调研之后,江小明晰了课后服务的内容。“元气百分”便是江小课后服务课程的名称,该课程分为“学习时刻+自主时刻”两大类。
    • 粥七
    • 摘要: 2021年,元气森林面临着巨头围剿,销售回款金额73亿元,略低于此前内部制定的回款最高目标75亿,增速约为170%。2022年,急需解决断供危机、巨头围剿、爆款制造等问题的元气森林选择降速,销售回款目标为100亿元,增速仅37%。
    • 陈波; 肖佑; 王真权
    • 摘要: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在全球所有恶性肿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位居世界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在我国的发病率、死亡率仍在不断攀升。固本培元法是新安医学的代表思想,主张脾肾同治,以温、补为主要治法,大肠癌的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是其根本病因,治法当以补脾益肾,培补元气,扶正固本为要,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通过探讨大肠癌与脾肾的关系,阐述培本固元思想在大肠癌防治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和思路。
    • 刘珍珠; 胡建鹏; 刘金涛; 王伟航; 史延昊; 翟双庆
    • 摘要: [目的]探索新安固本培元思想与江浙温补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以汪机、薛己、徐春甫、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及相关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分析。[结果]以汪机、徐春甫、孙一奎等医家为主体的新安固本培元思想,与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为主体的江浙温补派,形成背景相同,思想主张相近,均强调元气的作用,重视脾肾二脏,阐发命门理论,且均偏重温补,反对滥用寒凉。但两者的思想核心并不相同,新安固本培元思想偏重于“阴阳一太极”,强调元气为生化之源与生命根本动力的作用,主张以后天补养先天,激发先天生生之机,继而反养后天,临证善用人参、黄芪等气血并调、脾肾同补,以培固元气;而江浙温补派偏重于“太极分阴阳”,更加重视太极划分以后阴阳二气对后天阴阳的充养,即强调命门水火的阴阳互根、互用之性,主张直补先天,进而以先天养后天,临证善用六味丸、八味丸等加减合方,以滋真阴真阳。[结论]两派学术主张同中有异,医家之间相互影响,属于交叉互融的关系,可同属于易水学派的支脉,即广义的温补派范畴。
    • 张姣; 谌向忠
    • 摘要: 元气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元气理论初步形成,又经过中国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完善,最终形成了元气论。元气论是中医学理论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代医家对元气论的探讨从未停止,《黄帝内经》和《难经》对其的理解更显得尤为重要,虽然《黄帝内经》和《难经》都没有直接提及元气一词,但《黄帝内经》中的真气和《难经》中的原气都属于元气的范畴。在这里,笔者对中医经典中关于元气论的理解做一梳理总结。
    • 陈仁仁
    • 摘要: “太极”是中国古代易学史和哲学史上一个有着核心地位的重要范畴。先秦时期的“太极”当是空间义,而汉唐时期诠释“太极”的主流观念是物质构成与宇宙演化意义上的“元气”论。到了宋代,对“太极”的诠释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由具体的“气”转变为从形而上的义理和本体上来对其予以诠释。太极“元气”论,逐渐被太极“性”论、“理”论等扬弃甚至消解。在这个过程中,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栻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不但消解了太极“元气”论,而且将其转化为太极“性”论,对朱熹的太极“理”论有重要启示意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形上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张誉丹; 袁德培
    • 摘要: 基于元气与体质关系探讨《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形人体质的划分及其与治未病的关系,指出元气的强弱决定个体先天体质的强弱,人体元气是治未病的着眼点;木、火、土、金、水五形人,每一形人都有属于自身独特的“阴平阳秘”状态,且由于五形人禀五行之气而生,故而五行之间的演变规律为五形人的演变规律,当导致疾病的某些因素发生并且作用于五形人时,所表现的则是属于自身偏盛的“形”的五形体质,可在“已病”发生前而人体暴露于各种邪气中时通过推演五形体质的可能演变进程,达到“先安未受邪之地”或抑制其病理偏盛的脏腑,实现治未病。
    • 翟付平; 白海燕; 王力普; 李春蕾; 马伟
    • 摘要: 元气为人身之本,疾病的产生皆因元气不足,脾胃是元气之源,故脾胃伤则元气损,元气损则疾病生。脾胃为元气之源、气机升降枢纽是贯穿《脾胃论》的一大思想特色。李东垣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脾胃病的常规处理方法,称之为“五证五药”。同时李东垣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对药物的升降浮沉、分经随病、因时随病制方、君臣佐使制方以及用药宜禁、药后将息事宜等方面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共同构成了脾胃学说的重要内涵。
    • 刘璟璇; 袁庆亮; 黄冬慧; 谌向忠
    • 摘要: 中医理论将元气当作构成宇宙世界万物的自然本原及中介,用于说明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各种病理变化。在研究人体生理中,元气可用于指导各种疾病诊断和辅助治疗,且用于判断各类疾病的预后状况。本文整理总结了中医补益元气法的代表复方及单味药物,并阐述分析其现代研究进展概况,以更好地指导临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