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傣族

傣族

傣族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2篇,主要集中在风俗习惯、民族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51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15篇;相关期刊777种,包括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今日民族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疑难病分会2014年学术交流会、第四届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比较国际学术大会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2015工作会议、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服装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等;傣族的相关文献由2133位作者贡献,包括高立士、朱德普、刘扬武等。

傣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51 占比:97.45%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1.80%

专利文献>

论文:15 占比:0.75%

总计:2002篇

傣族—发文趋势图

傣族

-研究学者

  • 高立士
  • 朱德普
  • 刘扬武
  • 刘华
  • 段忠玉
  • 阎莉
  • 张振伟
  • 板永明
  • 金少萍
  • 俸俊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斯颖
    • 摘要: 通过比较壮、傣两个民族史诗中有关始祖叙事的代表篇章“布洛陀”和“巴塔麻嘎捧尚罗”,可以发现史诗的始祖叙事在母题、形象塑造与文化内涵上具有突出的共性与渊源。壮傣民族史诗传承着诸多源自早期的共同母题,强调始祖的“智慧”与“坚韧”特征,突出始祖解决实际问题的超强能力。两个民族始祖的名称与文化内涵均指向日月崇拜,共享骆越族群早期的信仰内容。随着壮傣民族社会的独立发展,其史诗形成了不同的传承机制。通过对比分析可发现,史诗与仪式的分离使之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生命活力得以增强。演述语境的多样化是史诗今日创新发展的有利条件。
    • 杨晓燕
    • 摘要: 贝叶经是以棕榈叶片为记录形式的典籍,因记载的文字多为佛教经文,故称其为贝叶经,国外一般直接称作“棕榈叶手稿(Palm leaf Manuscripts,PLMS.)”。据现有资料记载,贝叶经肇始于南亚,其产生时间不迟于公元前5世纪。随着印度文化向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传播,这些国家也成为贝叶经藏品的发源地。公元7世纪中叶松赞干布时代(630-693)和9世纪中叶到13世纪中叶,贝叶经传入中国,在云南主要流传于版纳、德宏、临沧等傣族居住区。贝叶经记载的内容丰富,其书写格式和装帧形式也别具一格,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根据傣文经书《尼赕坦帕召》和《坦兰帕召》记载,贝叶经在历史上的使用和传播,已有2700多年了。
    • 凌雅燕
    • 摘要: 运用田野调查研究方法,以生态人类学理论为支撑,对云南傣族M村的传统体育傣族武术和打陀螺的生境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自然生态环境还是社会生态环境均对这两个项目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只是在不同的时期,对不同的项目产生的影响有所差异。进一步观察认为:“工具”属性决定了传统武术的生命力,“玩具”属性决定了打陀螺的生命力。启示我们,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应回归民众的“生活世界”,随着时代发展积极调整期自身功能属性,符合民众生活的需要。
    • 张倩云; 黄大广
    • 摘要: 傣族舞蹈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必修舞种,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局限于体态舞姿的教学形式,忽略其动作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民族体验。然而民族民间舞蹈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沉淀出的文化形式。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逐渐重视,民族民间舞蹈也应该回归本真,将教学重点放在传统民俗、民间文化体验、少数民族舞蹈发源地等方面。本文对“学院派”民间舞概念进行梳理,总结傣族孔雀舞课堂教学的主要动律元素。舞蹈教学不仅仅需要展开舞蹈动作、技巧等指导,同时也需要让学生在舞蹈练习中领会到背后的情感内涵、民族文化等深层次的内容。对此,教学如何以合适、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思考与探索。
    • 齐雪婷
    • 摘要: 琵琶曲中有许多优秀曲目以少数民族为题材,其中不乏以傣族为题材的曲目,如《欢乐的瑞丽江畔》,展现了瑞丽江畔的旖逦风光和傣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以该作品为例,对乐曲中两个主题旋律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对演奏者演绎作品提供借鉴与帮助;通过对作品音乐本体中傣族音乐素材的详尽分析,探析傣族题材琵琶曲的艺术特征,加深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为傣族题材琵琶曲的创作提供借鉴。
    • 崔宇
    • 摘要: 拴线仪式是西双版纳傣族最为常见的民族传统习俗之一。傣族的“拴线”文化是源于传统崇拜及巫术文化的演变与融合,至佛教文化融入之后得到逐步发展与完善的传统文化产物。因此,傣族人民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之下,将疾病认为是出于某种原因之下使得灵魂与身体相“分离”所致,因此傣族拴线的初始之意为通过一根细线并在一定的仪式作用之下,将身体与灵魂紧紧相联,使之灵魂不至“丢失”,呈现出当时傣族人民想战胜自然的强烈意愿。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化的演变,西双版纳傣族的拴线仪式不仅承载着对身患疾病者精神上的慰藉,并将此作为“守护灵魂”、寄托祝福等美好意愿的文化表达方式。
    • 苏亚妮
    • 摘要: 金水漏印作为傣族剪纸工艺的延伸,属于傣族本土文化与南传上座部佛教融合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寺庙装饰艺术。通过对孟连县娜允镇非遗传承人技艺实践的传承研究,梳理总结出金水漏印的制作工序和要领,图案设计创作的传统和风格,以及各环节的技艺特点,从中可以管窥到非遗传承人的活态文化实践及其在当代传承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
    • 王倩倩
    • 摘要: 傣族鹦鹉情诗与凤凰情诗是傣族文学作品中内容丰富、艺术性较高的文学样式,既能合乐而歌又能口头吟诵,形式多变、种类繁多,融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和民众生活于一体,承载了物质民俗和精神民俗,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多元文化功能。昔日傣族青年男女以会写会唱凤凰情诗和鹦鹉情诗为荣,但在城镇化和信息化加速发展的现今时代,这种古朴的求婚形式已很少有人采用,此类古老的求爱书信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面临着文化生态语境下民间原生叙事“退行性演变”的重重危机。以流传在云南地区的鹦鹉情诗和凤凰情诗为例,探源考究其产生背景及内容形式,并从图像叙事出发深入剖析背后的历史民俗意蕴,以新时代下的中华民族自信与中国智慧的阐扬为背景凸显和重塑其文化功能,建构民族文化的多样化生态,探求此类书信的传承发展路径。
    • 陶丹; 刘泽源; 王贺; 王勇刚
    • 摘要: 目的探讨云南地区傣族、汉族人群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昆明地区汉族人群、西双版纳地区汉族人群、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群各150例,每个地区民族人群包括正常对照50例,糖尿病未合并DR者50例,糖尿病合并DR者50例,分别纳入对照组、NDR组和DR组,检测RAGE基因-374T/A、2184A/G、2245G/A基因位点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地区或民族各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分布差异,分析RAGE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患者DR发生的关系。结果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群中DR组RAGE-374T/A位点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NDR组和对照组,T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低于NDR组和对照组(P0.05),而NDR组和DR组RAGE 2245G/A位点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RAGE-374T/A位点TA+AA基因型、RAGE 2245G/A位点AG+GG基因型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糖尿病患者DR发生的危险基因型。结论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人群RAGE基因-374T/A位点TA+AA基因型、2184A/G位点AG+GG基因型增加了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风险。
    • 麦佳佳; 罗青云; 李佳丽; 刘然; 韦福全
    • 摘要: 传统服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基于一个国家物质文明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并同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密切相关,可以说,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反映。通过解构中国云南傣族和泰国中部泰族传统服饰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进行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为中泰传统服饰的传承发展提供策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合力促进中泰两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炽盛,进而促进中泰友谊发展,使“中泰一家亲”的传统友谊历久弥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