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俗文学

俗文学

俗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40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37篇;相关期刊294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齐鲁学刊、天津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文艺学新问题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第四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等;俗文学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关家铮、周忠元、鲍震培等。

俗文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0 占比:20.6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537 占比:79.27%

总计:1939篇

俗文学—发文趋势图

俗文学

-研究学者

  • 关家铮
  • 周忠元
  • 鲍震培
  • 杨晓慧
  • 王渭清
  • 程毅中
  • 郑铁生
  • 于峰
  • 傅耕野
  • 叶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隽
    • 摘要: 对于文学侨易学的建构而言,除了强调其跨文化立场;、思想史维度;之外,在庙堂—江湖之间予以关注,也是必要的,引入到现代文学场域,自然就是所谓纯文学—俗文学的关系,而期间居于边缘而又交集位置的,或许就是民间文学。我曾借讨论户晓辉兄的大作之际,特别提出了"侨易学视角下的民间文学"命题,强调作为"爱与自由的世界"的民间文学的意义。;从另一个角度看,似乎也是如此。譬如作为中国德语文学学科重要人物的冯至,其德国文学史观有一可圈可点之卓见,即对德国民间文学的特别标示,虽然他本人并未大做文章,但我以为这是他的学术思想中值得发扬的闪光点。
    • 李玉宝
    • 摘要: 作为生产消费链条的明代文学人口是科举选拔机制成熟、商品经济发达背景下市民阶层壮大的产物。明代生员及存世文学作品的数量、书业从业人员及俗文学人口的受众相较以前各代是最多的。文学人口的空前壮大是明代书业繁盛的重要前提,也是其发展壮大的“发动机”;而书业生产的繁盛为壮大了的文学人口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商品。
    • 王轩
    • 摘要: “民间文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源头是威廉·约翰·汤姆斯提出的“Folklore”一词,最早将这一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是梅光迪。梅光迪虽然借用了汤姆斯的概念,实质上却在延续郑振铎的观点。此后,在民间文学与俗文学相分离的过程中,形成了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鲜明的历史特征。随着“帕里—洛德口头程式理论”以及鲍曼的“表演理论”等理论的传入,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中国民间文学的概念经历了一场革命性转变。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是对民间文学生活属性的重视和强调。现通过比较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定义及使用,大致描绘出民间文学概念在中国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并以此作为进入民间文艺学的起点。
    • 张开媛
    • 摘要: 《金刚经》自被译出,便广受关注。唐代社会对此经的关注度极高,延续了唐以前的《金刚经》信仰。唐代社会的《金刚经》信仰表现较为世俗化,各阶层人士对《金刚经》加以敬奉,信受、奉持、广为人说,将其视为佛教偶像,以求获得《金刚经》的庇护。唐人崇信《金刚经》,具有积极入世的心态,创作了大量的《金刚经》俗文学作品,即《金刚经》灵验故事集和《金刚经讲经文》。前者是记载《金刚经》护身功能的故事集,后者以片面化取义的方式,对《金刚经》经文做出世俗化解义。这两类俗文学作品均吸纳了入世观念,使唐人对《金刚经》的解义和使用从利身需求出发,关注生命、报应等来自个体的主观诉求,使《金刚经》在唐代的接受,体现出入世化倾向。
    • 鲍震培
    • 摘要: 当下在越来越多的文章中看到曲艺与说唱文学被混用的情况,或为益事,说明学术理论与当代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有为态度。那么这两个概念与范畴的相通相融与隔阂之处是什么?如何打通曲艺研究与说唱文学研究的界限?本文按照学科的原理,从历史的来源与现状的考察中发现,曲艺与说唱文学虽然属于艺术和文学两个学科领域,但是仍然有打通界限的必要,尤其处于薄弱地位的曲艺研究更需要俗文学学者的介入,文章还考察了曲艺研究与戏曲研究的差距及借鉴关系,最后从方法论角度指出曲艺与说唱文学研究的交汇点和学术生长点。
    • 摘要: 为激励青年戏剧学者,推动中华戏剧研究,《文化遗产》《中华戏曲》《戏曲与俗文学研究》《戏曲艺术》《戏曲研究》《戏剧》《戏剧与影视评论》《戏剧艺术》《南大戏剧论丛》(以刊名笔画为序)等九家戏剧学刊以2019年各家发表的论文为遴选范围,经过精心评议,共同推选出2019年度中华戏剧学刊联盟青年优秀论文奖。
    • 赵莹
    • 摘要: 伴随着敦煌地区佛教的世俗化和庶民化,佛教内容与俗文学呈现出紧密结合的趋向,佛教故事、佛教理念常以通俗性的表达方式出之。具体来说,佛教歌辞常常通过音乐性表达、叙述性表达和互动性表达呈现佛教内容。受此影响,普罗大众更容易接受佛教理念,同时,在佛教繁荣的背景下,俗文学也得到较大的发展。
    • 郑振铎
    • 摘要: 敦煌俗文学的影响,在北宋的文坛上还未十分显著;我们猜想,这些俗文学、叙事诗、民曲、俗文与变文等等,必已在民间十分的流行着,然而文人学士却完全不加以注意。即到了南宋的时候,虽已有几个很富天才的无名作家,在那里拟仿着俗文学的调子,写着《错斩崔宁》《冯玉梅团圆》一类的杰作,而大多数的文人学士却还在那里长歌曼吟着流传于他们的一个阶级及与他们的一个阶级接触最繁的歌妓舞女阶级之间的词,提倡着载道的古文与古来相传的五七言古律诗。
    • 廖可斌
    • 摘要: 具有近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古代俗文学研究,开启于20世纪20年代,迄今已有百年历史。现在,随着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研究重心出现向下、向后倾斜的趋势,俗文学研究越来越受关注,有可能迎来一个新的研究高潮。
    • 刘迅
    • 摘要: 中国美学史上对"雅""俗"之辩、"雅""俗"之争的美学范畴的讨论,历来观点众多,难以统一."雅"属于统治者、士大夫文化层面,有雅正、正统之意;"俗"属于平民百姓、大众文化层面,有世俗、浅俗之理.从美学思想发展角度看,"雅""俗"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矛盾又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文章仅从俗文学视角对文学中的"雅"与"俗"进行深入探讨,通过对"雅""俗"对立博弈与融合互补关系及"雅""俗"相对性的深入阐述,提出在文艺作品中实现李渔的"俗中之雅"观及追求有深度的"通俗"的观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