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波

体波

体波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61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89946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地震学报、中国地震、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3固体力学及其应用学术研讨会、中国声学学会2006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等;体波的相关文献由583位作者贡献,包括郭继华、庞慰、张浩等。

体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9946 占比:99.98%

总计:590041篇

体波—发文趋势图

体波

-研究学者

  • 郭继华
  • 庞慰
  • 张浩
  • 康磊
  • 王淑娟
  • 翟国富
  • 何浩培
  • 李兴鳌
  • 杨涛
  • 黄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丽娜; 谢军; 迟本鑫; 刘红平; 包丰
    • 摘要: 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是新一代密集台阵观测技术,其利用光纤在地震波场作用下产生的光时程变化,探测地下介质的动态应变信号.其具有空间采样率高、恶劣条件耐受性强、运维成本低等优势,适用于城市、海洋、深井、冰川等传统地震学观测手段较难开展工作的环境.本文围绕该技术在地球内部结构成像研究中的应用,调研了从浅表数米到莫霍面深度等不同尺度成像的研究进展,其利用信号为从地脉动到高频交通噪声等多频段被动源和不同级别的主动源.文章同时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信号质量和信号保真度、海量数据处理和波场信息挖掘、海量数据存储和共享分析等,由此建议,须开展主被动源高分辨率动态成像、仪器传递函数计算及其校正方法、大数据有效信息挖掘等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密度、高精度的光纤传感地震成像研究.
    • 李俊; 宋春生; 李民辉; 刘雨; 魏子航
    • 摘要: 本文采用数值和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超声导波在复合材料层合板中的传播特性。首先理论分析波频散方程的建立过程,引入了复合材料中体波传播的差异性。然后对导波传播进行数值分析,最后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结合数值结果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慢度和偏斜角能很好地表征体波的传播特性;相比于其他铺层频散曲线,单向层合板对称模态波在纵波速度上方出现无频散区域;复合材料层合板中导波传播的相速度曲线和群速度曲线不一致,层合板均质刚度转换矩阵分量对波传播影响较大;数值和有限元相结合为导波在复合材料结构健康监测和无损检测领域的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 李晓东; 金佳妮; 吴荣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混凝土结构的压电体波和表面波检测的主要进展,对两种压电声波检测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体波检测设备一般埋入混凝土内部,需要选择合理的检测部位,检测结果较为精确;声表面波检测无需选择特定的部位,但是检测深度有限。在实际检测工作过程中,可以联合两种方法相互验证。
    • 戴启立; 闪昊; 孟昆; 包雪阳
    • 摘要: 全球和区域地震波衰减模型揭示了地球内部滞弹性的非均匀结构,为解释地球内部温度、熔体和挥发分分布、分析地球动力学过程和地震震源机制等提供了新的启示.近年来,地震学衰减层析成像在面波及背景噪声衰减成像、体波衰减成像、区域震相及尾波衰减成像、全波形衰减成像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列举了一些地震学衰减层析成像研究中正在开拓和发展的方向.
    • 李奇; 张智; 侯爵; 俞贵平; 王敏玲; 徐涛
    • 摘要: 地球深部结构探测是地球物理学的核心领域,而地震体波可以深入地球内部且分辨率较高,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基于背景噪声提取高信噪比体波信号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震学的发展和应用范围,使其在地球深部结构成像、城市浅层空间探测等领域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详细综述了如何利用地震干涉法及台阵处理技术提取出用于研究不同探测尺度(局部、区域、全球)的各类体波信号.其中,地震干涉法通过对地震台站记录到的波形信号进行互相关,抵消掉重合的射线路径,最后得到台站对之间的地震记录;而台阵处理方法是基于接收器台阵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手段,该技术不仅能够进一步提高信噪比(SNR),而且能够获得方位信息.一般来讲,背景噪声中包含的体波信号能量远低于面波信号能量,提取难度大.本文着重介绍了Bin-叠加法、双波束方法(DBF)以及相位加权叠加法(PWS),并对3种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总结.
    • 李莹; 高原
    • 摘要: 青藏高原东南缘受印度板块NE向推挤和高原物质SE向挤出及四川盆地、华南块体阻挡的共同作用,成为高原物质SE向逃逸的关键通道。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由不同震相和不同方法得到的不同深度的地震各向异性结果,结合区域内断裂分布、地表运动、构造应力以及深部结构等方面,全面分析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上地壳至中下地壳及上地幔的介质各向异性与变形耦合特征。青藏高原东南缘壳幔地震各向异性的差异反映了区域内复杂的深部构造和壳幔变形。由于青藏高原形成机制、壳幔耦合状态和软弱层分布形态等科学问题尚处于学术探讨之中,有效结合不同数据和综合多种方法,有益于获得更加准确、精细的地壳—上地幔地震各向异性图像,对深部物质运动与动力模式进行更有效的约束。
    • 王芳; 王伟涛; 袁松湧
    • 摘要: 本文利用ChinArray二期大孔径台阵677个台站2013年10月至2016年4月期间的垂直分量记录,计算了不同路径上的噪声互相关函数(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NCF),观测到4~8 s和8~12 s频带内的NCF零时附近存在显著的高视速度信号.基于NCF的慢度聚束分析表明,这些信号由背景噪声中的远震P、PP和PKPbc波干涉产生,且以P波能量为主.位置聚束图像表明,P波类型的噪声源主要分布在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南大洋凯尔盖朗深海高原,其位置对应于平均海浪波高较高的区域.同时,在阿拉斯加海岸及澳大利亚附近海域也存在P波噪声源.利用已识别的P波噪声源位置,计算了其在NCF中产生的干涉信号理论到时,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
    • J.L.Li; H.J.Zhang; H.S.Kuleli; M.N.Toksoz; 许鑫; 李振月
    • 摘要: 本文给出了一种利用稀疏地表台阵记录的高频全波形信息得到近震小震震源机制解的方法.波形反演中,除同时使观测波形与模拟波形之间震相和振幅的匹配度最大外,还利用了P波初动及平均S/P振幅比来更好地约束模拟和观测波形之间的匹配度.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四种约束的目标函数,并利用优化的网格搜索法在震源参数(走向、倾角和滑动角)的可能取值范围内搜索.为加快计算速度,预先计算了所有可能的震源位置上各地震矩张量分量对应的格林函数,形成一个格林函数库.另外对滤波和互相关部分进行了优化,以进一步加快网格搜索法.本文用由5个地表台站组成的用于监测油田诱发地震活动的台网对新方法进行了测试.人工实验的结果表明,仅使用3~9Hz频率范围的垂直向地震波分量来确定震源机制解时,新方法具有有效性和稳健性.将新方法应用于确定多个诱发地震事件的震源机制解,显示出观测和模拟地震波形之间较为满意的匹配度,并且大多数地震的走向与区域内NE-SW向的主断层平行.正断型震源机制占主要比例,表明垂直向应力大于水平向应力.
    • 冯锐
    • 摘要: 地震波以3种基本方式传播(图1):一是地球体内的体波(横波S和纵波P),传播路径呈弯曲状;二是表面波,呈圆环带状四面扩展开,在地球的对跖点汇聚之后,还会绕地球表面转几圈才衰减;三是地球自由震荡,造成地球出现环型扭转和极型涨缩的震荡。研究工作都涉及到几何手段的运用。
    • 孟庆娟; 乔京生
    • 摘要: 基于周期理论和Biot波动理论,研究饱和土中周期性排桩的隔振性能.应用COMSOLPDE有限元法计算理想周期性排桩的衰减域,并分析影响衰减域的主要因素;建立二维和三维有限周期排桩模型,分析排桩后饱和土中的频域响应,验证振动衰减区域的存在,并讨论排桩排数、桩长等对隔振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土中理想周期排桩存在衰减域,衰减域范围内的波在二维和三维有限周期排桩中得到了有效衰减,说明了在饱和土中,应用周期排桩衰减域隔离环境振动的可行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