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面波

面波

面波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61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建筑科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4091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地震学报、中国地震、地球物理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石油学会2010年物探技术研讨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等;面波的相关文献由1504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赟、杨振涛、熊定钰等。

面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8 占比:0.24%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4091 占比:99.75%

总计:164497篇

面波—发文趋势图

面波

-研究学者

  • 王赟
  • 杨振涛
  • 熊定钰
  • 陈晓非
  • 夏学礼
  • 孙秀容
  • 钱忠平
  • 黄忠贤
  • 闫智慧
  • 陈海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丽娜; 谢军; 迟本鑫; 刘红平; 包丰
    • 摘要: 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技术是新一代密集台阵观测技术,其利用光纤在地震波场作用下产生的光时程变化,探测地下介质的动态应变信号.其具有空间采样率高、恶劣条件耐受性强、运维成本低等优势,适用于城市、海洋、深井、冰川等传统地震学观测手段较难开展工作的环境.本文围绕该技术在地球内部结构成像研究中的应用,调研了从浅表数米到莫霍面深度等不同尺度成像的研究进展,其利用信号为从地脉动到高频交通噪声等多频段被动源和不同级别的主动源.文章同时分析了该技术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信号质量和信号保真度、海量数据处理和波场信息挖掘、海量数据存储和共享分析等,由此建议,须开展主被动源高分辨率动态成像、仪器传递函数计算及其校正方法、大数据有效信息挖掘等研究,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高密度、高精度的光纤传感地震成像研究.
    • 操玉文; 曾祥方; 李正斌; 王烁帆; 包丰; 谢军; 李丽; 李幼铭
    • 摘要: 旋转分量是地震波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地球内部结构成像和震源参数测定等研究提供基础信息,然而缺少高精度的观测仪器,其应用受限.新发展的高精度光纤陀螺为测量旋转分量提供了一个较为可行的方案,其性能需要进一步验证.为此,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利用两个光纤陀螺和一个宽频带地震仪组成了多分量观测系统,并开展了观测工作,记录到了云南漾濞地震的Love波信号.基于Love波信号的垂向旋转速度记录和切向加速度记录,开展了Love波视速度和到达方位角度测算分析.结果表明视速度存在明显频散特性,测算值与其他方法测算值相当,到达方位角接近大圆路径预测值,尾波部分到达角偏离较大.由此表明高精度的光纤陀螺可以用于区域震监测,结合地震仪可形成多分量观测系统,为地震学研究提供有效数据.
    • 杨延昭; 盖增喜
    • 摘要: 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台阵网格自动事件定位方法,对鄂尔多斯地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区域136个宽频带流动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进行扫描和定位。通过与地震目录的对比发现,不仅在常规地震带上分布着大量的事件,而且在地震目录中极少发生地震的区域出现大量地震事件集中分布的现象。这些事件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地块南部以及秦岭-大别造山带附近的断层带。经过对定位台站的抽样分析和对定位事件地震波形的仔细人工确认,验证了这些被扫描并定位的事件的真实性。通过慢度分析,获得所定位事件的面波传播视速度,绝大部分事件对应的视速度在2.5~5.2km/s之间,与地震面波群速度相符。所定位的地震事件可用于补充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地震目录,同时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波形拟合来分析其震源机制。
    • 苗鑫淼
    • 摘要: 本文以新建某高速铁路大桥为例,通过系统分析采用以物探面波为主和以频率谐振为主的综合勘察成果,并与常规钻探地质成果进行综合比对,系统研究了综合勘察技术在火山熔岩台地地区的适用性特征,深入分析了综合勘察技术在探查地层空间展布、避免遗漏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等方面的优势。
    • 王玮迦; 王雁亮
    • 摘要: 在浅层地震勘探中有许多干扰波,其中面波最为常见。面波的特性为低频、低速、强能量。由于面波在浅反射地震记录中出现比重大,严重干扰所收集数据的信噪比。在后续的干扰波去除工作中因为面波繁杂的特性十分难以继续开展。因此,有必要找到一个可以压制和衰减面波的同时不损失有效信号同时提高信噪比的方法。瑞利面波是最低频率的低速次声波,其抑制方法就是基于这些特点。想要将二维地震数据较好的转换到频率–波数域,必须关联二维傅里叶变换来替代常规滤波器。采用二维离散小波变换设置独立参数的F-K滤波器,然后通过把数据转换到四维函数的压制过程。使用各种方法处理小波系数,并获得分解和重构。面波抑制后的浅表面反射率数据与原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处理的结果经过实际数据验证后有一定改善。将各个单道地震数据转化到时间域可以替代常规压制面波方法。在时间–尺度域中,地震数据中存在能量集中区,用设置好的衰减系数处理原数据,将所得到的压制后的数据和方法进行对比选优。
    • 丁佳龙; 郝冰; 李远东; 周港圣; 周正华
    • 摘要: 以云南鲁甸6.5级地震中房屋建筑破坏严重的龙头山集镇斜坡地形为例,通过地脉动测试分析得出斜坡及坡顶测点相对于坡脚参考点谱比峰值均>1,顺坡向谱比峰值大于垂直坡向谱比峰值,且谱比峰值从斜坡坡脚到坡顶逐渐增大,坡顶处约为3;顺坡向谱比峰值对应的频率为4.57~5.39 Hz,垂直坡向谱比峰值对应的频率稍高,为5.42~5.96 Hz。通过结合黏弹性边界的时域动力有限元方法分析斜坡地形在垂直入射地震动作用下的响应,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斜坡坡顶处的位移放大作用显著,坡脚处放大作用较小;介质剪切波速对斜坡地震动的影响较明显,尤其是坡顶点处不同介质剪切波速模型位移峰值差异较大。由于斜坡地形复杂的散射效应,在斜坡及附近测点均出现明显的转换面波,坡顶点处波形转换最显著。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龙头山集镇依坡而建的房屋建筑破坏严重是由局部地形地震动放大效应与地震动差动共同作用引起的。
    • 戴启立; 闪昊; 孟昆; 包雪阳
    • 摘要: 全球和区域地震波衰减模型揭示了地球内部滞弹性的非均匀结构,为解释地球内部温度、熔体和挥发分分布、分析地球动力学过程和地震震源机制等提供了新的启示.近年来,地震学衰减层析成像在面波及背景噪声衰减成像、体波衰减成像、区域震相及尾波衰减成像、全波形衰减成像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此基础上本文列举了一些地震学衰减层析成像研究中正在开拓和发展的方向.
    • 王赟; 孙丽霞; 李栋青; 陈畅; 邱新明
    • 摘要: 地震旋转分量在天然地震和工程地震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回顾地震旋转运动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了六分量地震数值模拟研究,论证了不同震源类型与地震波型在六分量波场上存在能量与极性的差异.随后,回顾了利用模拟数据与实际观测数据验证差分法与行波法两种旋转分量间接换算方法的可行性与精度.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勘探地震中广泛应用的面波,在六分量记录上呈现的不同或相似的特征,以及旋转分量记录波场信息具有的不同于平动分量的频散特征.近年来,不断发展的地震旋转分量研究,对波型识别、波场分离、横波成像、微震的高精度预测、探索海底电磁和地震观测的关联等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与深入研究价值.
    • 邱新明; 王赟; 韦永祥; 钱忠平; 范秦军; 钱荣毅
    • 摘要: 随着多分量检波器和地震仪的广泛应用,针对地球壳幔结构成像、岩土工程探测、石油勘探等领域的多分量面波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在系统研究面波理论及相关方法技术的基础上,对多分量面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首先简要介绍了面波相速度频散计算方法,列举了面波多模式频散曲线提取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多分量面波频散特征、偏振特征及多分量面波资料的处理和反演方法;接着介绍了旋转分量在面波分离和面波频散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多分量面波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前景.不同分量的面波中包含了不同的速度频散信息,因此多分量面波反演有助于获得更准确的近地表速度结构,六分量观测能够更完备地刻画多分量面波频散及偏振特征,有助于识别和分离面波.目前多分量面波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多分量面波频散及偏振等特征研发相应的面波处理和压制技术将是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 黄果; 刘争平; 刘茂洋
    • 摘要: 工程中存在大量的地下空洞结构,这些空洞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从而产生场地效应。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分析地下空洞对面波传播的影响和场地效应。结果表明:面波在传播中遇到地下空洞会发生散射和反射,产生反方向传播的反射面波和向空间传播的转换体波,使得空洞的远源侧中部和下方能量大幅增强,远源侧地表及近地表处能量有所减弱,近源侧能量稍有增强。空洞的场地效应一般随空洞埋深的增加而减小,随空洞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总体来说地震动水平分量的场地效应比垂直分量更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