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体外冲击波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

体外冲击波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40987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双足与保健、健康大视野、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四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3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第一届全国中青年颈椎病专题论坛、第八次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等;体外冲击波治疗的相关文献由42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亚军、张大春、王刚等。

体外冲击波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40987 占比:99.97%

总计:441110篇

体外冲击波治疗—发文趋势图

体外冲击波治疗

-研究学者

  • 刘亚军
  • 张大春
  • 王刚
  • 吴仁培
  • 邢更彦
  • 刘志成
  • 张振发
  • 徐昆仑
  • 徐青
  • 殷继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蒋晨浩; 蔡靓羽; 张建楠; 周红梅; 李荣华; 邱犀子
    • 摘要: 目的 观察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补泻“五输穴”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补泻“五输穴”治疗。比较2组患者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治疗后,2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2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 循经体外冲击波联合针刺补泻“五输穴”能显著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
    • 陆乐; 樊天佑; 陈林; 裘敏蕾
    • 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上海市中医医院2019年5月—2020年2月门诊就诊的KOA患者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电针治疗,每周3次,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疗程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期间的第2周和第4周疗程结束后,以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和WOMAC评分评价膝骨关节炎疼痛改善及膝关节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比较,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2周及第4周的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改善程度与治疗时间成正比。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治疗2周及4周后,VAS评分和WOMAC评分均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膝骨关节炎在临床上疗效更显著,适宜临床应用。
    • 韩春; 陈广烈; 赵建乐; 王喆琦; 张振发; 关园
    • 摘要: 跟痛症是足部常见的慢性病症,其发生主要是由于附着于跟骨跖面或后面的肌腱长期、持久、过大的牵拉造成损伤,部分患者通常伴有跟骨结节部前缘增生的骨刺[1]。该病多见于中老年肥胖人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足跟部明显疼痛、活动时疼痛加剧,严重时甚至行走困难,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2]。该疾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通常需要持续治疗[3]。
    • 肖乐; 刘超; 李元; 邓炎尧; 谢冰; 林芳波; 肖豪
    • 摘要: 目的: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痉挛、肌肉无力或感觉受损等多种感觉运动障碍。痉挛影响了20%~40%的脑卒中患者,出现痉挛的脑卒中患者可能会有疼痛、运动功能受损和活动范围减小等问题,进而导致日常生活能力和质量下降。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是一种能改善脑卒中后痉挛的治疗技术。全身振动(whole body vibration,WBV)治疗作为一种被动的神经肌肉刺激技术,能改善各类疾病人群的姿势控制、肌肉力量和肌肉做功等。目前少有研究将WBV联合ESWT用于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WBV联合ESW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及步态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长沙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针对下肢痉挛肌群的ESWT和假WBV,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和ESWT后,进行WBV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偏瘫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Lower Extremity Portion of the 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LE)、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分,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采集两组患者步态的运动学参数(屈髋峰值、屈膝峰值)及时空参数(步速、步频及步幅)。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的屈髋峰值、屈膝峰值、步速、步频及步幅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ESWT联合WBV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偏瘫侧下肢肢体的痉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态。
    • 郭莹莹; 贠国俊; 黄美欢; 刘方
    • 摘要: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万方、CBM等数据库有关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12月,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47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ROM、足底压力、足底面积的改善都优于对照组,肌肉厚度增加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能有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安全可靠。
    • 潘彦宏; 李丹; 吴忠好; 廖红
    • 摘要: 烧伤通常伴随着免疫和炎症反应、代谢变化,是临床上一种相对常见的危急重症。严重的烧伤会导致休克和多器官衰竭,也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从治疗的角度来看,烧伤愈合后皮肤组织功能恢复所带来的外观和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感染治疗是烧伤患者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由于耐药菌的增加和局部、系统抗生素用药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探索新的抗菌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紫外线(ultraviolet,UV)、光动力、光热等光疗(phototherapy)策略为“后抗生素时代”的抗菌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并且除了抗菌作用外,还在促进伤口愈合中发挥积极作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超声治疗也具有缓解烧伤局部症状、促进伤口愈合、治疗瘢痕等作用。本文综述了光疗、冲击波、超声治疗在烧伤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这些新兴治疗策略在烧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挑战。
    • 丁阳胜; 姜从玉
    • 摘要: 体外冲击波早已用于肌肉骨骼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治疗。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体外冲击波在康复医学科的应用范围已发生显著的变化。本文概要介绍近5年来国内外体外冲击波治疗用于肌肉骨骼康复的研究进展,供同人参考,以共同推动我国体外冲击波治疗的发展。
    • 江海; 于瑜; 刘志成; 张其亮
    • 摘要: 背景:体外冲击波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均可用于治疗足底筋膜炎,但未见以足底压力和步态分析方法比较两者疗效的研究.目的:通过足底压力及步态分析比较体外冲击波治疗和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单侧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和皮质类固醇组,各26例.体外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5次,每次冲击2000次,频率5-10 Hz,治疗压力120-250 kPa,能流密度0.12-0.16 mJ/mm2.皮质类固醇组给予2%利多卡因+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局部注射治疗1次.试验于2018-12-03经青岛市市立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18临审字第048号.结果与结论:①所有5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并得到有效随访;②治疗前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前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1个月和3个月时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均出现明显改善;④治疗后1 d,与体外冲击波组相比,皮质类固醇组目测类比评分明显降低,双足压力差明显缩小,患足单支撑相以及健足步长/身高明显加大;治疗后1个月,2组患者目测类比评分、足底压力分布及步态接近;治疗后3个月,体外冲击波组在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程度、双足压力差减小程度、患足单支撑相延长程度及健足步长/身高增长程度均明显优于皮质类固醇组;⑤结果说明,体外冲击波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后均能缓解足底筋膜炎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足的功能;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起效迅速、疗程较短,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减弱;体外冲击波治疗起效较慢、疗程较长,在治疗后3个月疗效优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注射治疗.
    • 孙付国; 叶菱; 陈璐; 刘慧
    • 摘要: 目的 综合评价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介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非头面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试验组为利多卡因乳膏介导组,对照组为超声耦合剂介导组.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给予药物、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背根神经节射频调节术和神经阻滞术.此外,试验组采用利多卡因乳膏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介质;对照组采用超声耦合剂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的介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触诱发痛治疗有效率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2周、4周、8周和12周疼痛程度、触诱发痛情况和情绪情况;比较两组试验期间阿片类药物和普瑞巴林用量,并记录患者不良反应.结果 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在治疗后即刻和2周时,试验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为1.96±0.77和2.25±0.89;对照组VAS分别为2.97±0.79和3.40±0.81.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VAS较低(P<0.05).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时,试验组VAS分别为8.04±2.90、2.82±0.65和2.64±0.91;对照组VAS分别为2.87±0.61、3.07±0.72和2.98±0.72.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阿片类药物和普瑞巴林用量比较: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羟考酮和普瑞巴林用量较少.两组均未发现发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相关并发症.结论 利多卡因乳膏作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的介质,在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时,可以降低疼痛程度,提高触诱发痛缓解率,减少普瑞巴林和阿片类药物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王娟; 张沛; 王颖颖; 刘志成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步态变化.方法:符合足底筋膜炎诊断标准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不同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A组1 Hz,B组5 Hz,C组10 Hz,D组15 Hz.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进行足底压力和步态参数的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四组患者的动态足底压力差、跨步长、支撑相和摆动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态足底压力、跨步长、支撑相和摆动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有效,其中5 Hz频率体外冲击波治疗足底筋膜炎效果较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