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优质储层

优质储层

优质储层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0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65033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沉积学报、新疆地质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中国非常规油气论坛、中国石油学会天然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天然气学术年会、第二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青年学术交流会等;优质储层的相关文献由8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清斌、刘树根、李文厚等。

优质储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5033 占比:99.92%

总计:265241篇

优质储层—发文趋势图

优质储层

-研究学者

  • 王清斌
  • 刘树根
  • 李文厚
  • 王国芝
  • 王琪
  • 史基安
  • 徐国盛
  • 徐春强
  • 方乐华
  • 王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辉; 侯文锋; 李婷; 石勇
    • 摘要: 为了研究前陆盆地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三工河组为例,采取构造与沉积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测井、岩性和野外剖面资料,分析三工河组沉积相特征、坡折带形成机理及其对沉积相和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工河组沉积相类型包括冲积扇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冲积扇相分布在三工河组下段,沉积物粒度粗,平面上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和西北部等靠近物源的区域;辫状河三角洲相是三工河组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划分为平原和前缘亚相;三工河组沉积在区域性不整合界面之上,垂向上岩性和沉积相组合指示沉积期湖平面逐渐上升;研究区坡折带为逆断层形成的构造型坡折带,划分为单断型坡折带和多断型坡折带;由于单断型坡折带长期的风化作用,在地形上并不能形成阻碍沉积物向盆地搬运的隆起;而多断型坡折带隆起的幅度较高,风化前后均能阻碍沉积物的搬运。冲积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多分布在坡折带西部和西北部等逆断层上盘,前缘亚相分布在逆断层的下盘,体现了坡折带对沉积相的控制作用;沉积分异作用使坡折带南部多沉积中砂岩,该类砂岩储层物性最好,三工河组油气显示井多分布在该区域,体现了坡折带对储层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 王晨杰; 张新涛; 徐春强; 于娅; 郭瑞
    • 摘要: 渤海湾盆地中生界火山岩广泛发育,岩性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优质储层主控因素认识不清。为探索火山岩优质储层控制因素,充分利用岩芯、薄片、实验等数据,系统分析了研究区火山岩储层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分析表明:研究区火山岩主要发育安山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4种岩石类型,储集空间类型为"裂缝-孔隙型"。火山岩优质储层主要受岩性岩相、旋回界面和构造运动共同控制,其中岩性岩相控制了火山岩优质储层的纵向分布,旋回界面控制了火山岩优质储层的垂向分布,构造运动可以对火山岩储层进行再改造。
    • 郭萍
    • 摘要: 为明确乌夏南斜坡克拉玛依组上段储层特征与分布规律,运用岩石学、沉积相分析和储层反演等技术方法,研究储层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明确储层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岩性为不等粒砾岩和含砾砂岩;粘土矿物以伊蒙混层和高岭石为主,占76%;储层孔隙度平均11.14%,渗透率平均0.51×10^(-3)μm^(2);储集空间以粒内溶孔为主,平均占比47.68%;储层分为中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和小孔微喉型,整体上具较高排驱压力、中值压力及孔隙结构中等特征;储层非均质较强,平面上物性差异较大,受控于沉积微相,顺河道方向物性均质性强于侧向;T2k21和T2k23沉积微相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相,存在6个优质储层区,合计面积16.14 km2,揭示出良好的含油性能。
    • 丁琳; 李晓艳; 周凤娟; 龙更生; 马永坤; 张月霞
    • 摘要: 近年来珠江口盆地古近系深层勘探屡获突破,经济下限也逐渐下调至埋深4000多米,勘探实践证明,陆丰-惠州地区古近系储层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陆丰地区古近系储层普遍优于惠州地区。为解析这两个地区古近系储层的差异,本文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开展了陆丰、惠州地区古近系储层研究,根据成岩过程中岩石的溶蚀特征及溶蚀产物对其进行分类,建立其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还原不同类型储层的孔隙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陆丰地区文昌组储层受中生代沉积岩物源影响明显,岩石组分具高石英、低长石组分特征,孔隙类型以原生孔为主,具有弱溶蚀-少产物的成岩组合,发育低孔中渗或中高孔中高渗储层;惠州地区文昌组受中生代花岗岩物源影响明显,岩石组分具低石英、高长石组分特征,孔隙类型以原生孔、溶蚀孔和高岭石晶间微孔等混合孔为主,具有强溶蚀-多产物的成岩组合,普遍发育中孔低渗储层,但受强水动力改造下也能形成中孔中渗优质储层。对陆丰与惠州地区古近系优质储层的对比分析认为,母岩性质决定储层的先天优势,沉积改造改善储层初始物性,成岩差异影响储层质量的好坏。厘清不同母岩影响下优质储层发育条件及形成机理,对不同地区古近系储层甜点预测意义重大。
    • 王琼仙; 宋晓波; 邓美洲; 张岩; 高恒逸; 陈丽花; 李勇
    • 摘要: 四川盆地西部川西气田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四段潮坪相白云岩储层以发育大量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为特征,储层在平面上大面积分布,但优质储层具有纵向薄、横向非连续分布的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不清,直接影响了川西气田大斜度水平井的部署。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岩石结构构造、储层孔隙特征,同时利用岩石碳氧同位素和阴极发光测试资料,结合潮坪相高频沉积旋回垂向序列特征分析,对川西气田雷四段潮坪相白云岩储层的准同生溶蚀特征、溶蚀强度的控制因素以及准同生溶蚀对优质储层分布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以渗流豆粒、钙结壳层及层状分布的窗格孔发育为主要特征的准同生溶蚀作用,是雷口坡组优质储层分布的关键控制因素。②受潮坪环境频繁的海平面变化形成的高频沉积旋回控制,准同生溶蚀作用具有单期暴露溶蚀时间短、面积大及多期叠加暴露溶蚀的特征。准同生溶蚀强度受沉积旋回垂向序列特征和单个沉积旋回厚度共同控制。③川西气田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沉积旋回,其中潮间上部—潮上带形成的高频沉积旋回最有利于准同生溶蚀作用发生。单个沉积旋回自下而上距离暴露面越近,孔隙越发育,碳氧同位素组成值略变低,测井GR值变高、深浅电阻率变低。单个旋回的中上部准同生溶蚀作用最强,容易形成优质储层;单个旋回厚度小于5 m时,优质储层在纵向上发育比较集中,横向上分布比较连续。
    • 李芳; 邓勇; 胡林; 周凡
    • 摘要: 莺歌海盆地乐东区中深层是南海西部海域勘探的重要区域,其中,L10区钻遇储层表现为低孔-特低渗特征,优质储层是制约该区下一步勘探与开发的主要问题。通过区域岩石物理规律分析,建立了上覆泥岩速度及本身孔隙度变化的AVO关系模板,提高利用AVO分析技术预测储层物性的有效性。针对本区薄层发育及薄层孔隙度预测误差大难题,研发基于阻抗校正公式的孔隙度预测方法,提高了薄层孔隙度预测的精度。数值模拟及实际钻井均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乐东区中深层优质储层勘探部署指明方向。
    • 孙琪; 谭成仟; 窦煜; 李昊东; 何川
    • 摘要: 为加快南皮斜坡致密油勘探开发部署,实现高效产油,综合开展9口井268块岩心扫描电镜、铸体薄片与恒速压汞等物性资料分析,通过开展沉积、成岩及其与储层物性之间相关性研究,明确储层性能影响因素,开展成岩演化模式构建。结果表明,研究区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占比较大,孔隙度小于10%、渗透率小于1 mD为首要储层;沉积、成岩作用为致密储层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砂体分选好的水下分流河道为优质致密储层发育区;成岩早期压实作用导致储层的低孔、低渗性,胶结作用抑制储层物性发育,致使早期储层致密化,成岩中期较强溶蚀作用促进次生孔隙发育,极大改善储层物性,绿泥石黏土薄膜发育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对渗流通道起到保护作用。
    • 董大忠; 梁峰; 管全中; 蒋裕强; 周尚文; 于荣泽; 谷一凡; 张素荣; 漆麟; 刘延
    • 摘要: 2012年,中国在四川盆地设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历经10年建设、实践,在四川盆地落实了10×10m^(3)级海相页岩气大气区,页岩气跨入了规模效益勘探开发新阶段。为系统总结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为深层页岩气以及其他地区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以盆地重点井的电性、岩相、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等分析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优质储层主要特征、发育模式和识别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富生物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及其混合质页岩相是优质页岩气储层的主要岩相类型,形成于半深水—深水陆棚相;横向展布受古地貌控制,纵向发育受物源、氧化还原条件及古生产力等影响,厚度为25~90 m。(2)页岩气优质储层发育有机质孔隙、无机质孔隙及微裂缝(包括纹/层理缝);有机质孔隙是重要储集空间之一,微裂缝既是不可或缺的储集空间也是重要的产出通道;页岩气储集空间总体是微—纳米级孔隙,宏孔对富集起重要作用。(3)提出了3种优质储层发育模式;沉积型是基础,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高U/Th层段多发育优质储层,其厚度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坳陷区域的厚度更大;成岩型包括同生—早成岩期刚性支撑、中—晚成岩期矿物—有机质转化和超压缓解压实3种形式;构造改造型以微裂缝优质储层为主;(4)页岩气优质储层识别评价的核心技术有大尺度岩心与岩石薄片观察、高精度岩石矿物识别、含气量实验测试与模拟、扫描电镜微观表征、三维微观孔隙重构、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与预测、大数据分析等。结论认为,近10年的示范区建设研究和实践成果可深化我国页岩气优质储层认识、推动页岩气储层相关理论技术有效发展、提高页岩气“甜点区/段”预测精度、扩大示范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效。
    • 唐海忠; 杨楠; 周晓峰; 冯伟; 李涛; 雷福平; 赵伟; 胡丹丹
    • 摘要: 针对酒泉盆地酒东油田深层K_(1)g_(3)砂岩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明确的问题,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等资料,开展成岩特征、成岩演化、成岩相与优质储层分布等研究。结果表明:酒东油田深层K_(1)g_(3)砂岩具有3类成岩特征,且Ⅱ、Ⅲ类成岩特征的砂岩是由Ⅰ类含铁白云石胶结致密砂岩在酸性溶蚀流体差异化作用下形成。酸性溶蚀流体有3期,前2期为大气淡水,第3期为有机酸流体,对砂岩溶蚀作用贡献最大的酸性流体是第2期大气淡水。K_(1)g_(3)砂岩可以划分为4类成岩相和2个成岩相带,B类成岩相为高孔高渗优质储层,D类成岩相为中孔低渗差储层,A、C类成岩相为含铁白云石胶结致密非储层;长2断层以西的主产油区为B类成岩相带,以东的扩边区为D类成岩相带,A、C类成岩相总体不发育。该成果可为酒东油田开发方案调整和扩边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 刘文超; 汪跃; 廖新武; 康凯; 张雷; 刘卫林
    • 摘要: 渤海西南部海域新太古界变质岩潜山为油气勘探开发的主要目标层,明确其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及成因机理可为后续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利用钻井、测井、岩芯及薄片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及野外地质露头观察,开展了该套变质岩潜山风化带优质储层发育规律及其成因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平面上,古褶皱核部、走滑区、古地貌高部位及断层附近优质储层更加发育,其形成受构造与风化淋滤作用的共同控制;纵向上,风化带下部裂缝开度更大,渗透率更高,风化带上部孔隙度更高,其形成主要受风化淋滤与压实作用的共同控制。优质裂缝发育方向为近EW向(方位范围45°~135°),其形成主要受喜山期“再活化”的控制。优质储层发育模式可总结为“鱼背”模式,其形成经历了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挤压成缝、风化淋滤对裂缝的充填、喜山期的拉张“再活化”及沉积埋藏过程的再压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