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Al-Zn-Mg-Cu合金

Al-Zn-Mg-Cu合金

Al-Zn-Mg-Cu合金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99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33937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工程、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四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Lw2010第四届铝型材技术(国际)论坛、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十二届材料科学与合金加工学术年会等;Al-Zn-Mg-Cu合金的相关文献由54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新明、张永安、朱宝宏等。

Al-Zn-Mg-Cu合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6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33937 占比:99.92%

总计:234127篇

Al-Zn-Mg-Cu合金—发文趋势图

Al-Zn-Mg-Cu合金

-研究学者

  • 张新明
  • 张永安
  • 朱宝宏
  • 熊柏青
  • 邓运来
  • 刘志义
  • 刘胜胆
  • 方华婵
  • 陈康华
  • 王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南辉; 湛利华; 马博林; 王庆; 徐凌志; 余汶芳; 沈烽
    • 摘要: 研究了回归时效时间和回归时效温度对Al-Zn-Mg-Cu RRA合金蠕变变形和性能的影响。通过蠕变试验和单轴拉伸试验研究试样的蠕变应变和力学性能。采用涡流电导率仪测定样品的电导率,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微组织。结果表明,随着回归时效时间的延长,蠕变应变先增大后减小,在45min时达到最大值。蠕变应变随回归时效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200°C时达到最大。稳态蠕变应变水平由析出相和位错回复决定。蠕变时效强化了经190°C回归时效10 min的7B50-RRA合金,减小了合金力学性能差异。溶质原子的扩散减少了电子的散射,使蠕变时效大大增强了材料的导电性和抗应力腐蚀性能。研究结果有助于蠕变时效成形(CAF)技术在Al-Zn-Mg-Cu RRA合金中的应用。
    • 唐皓州; 李瑞迪; 祝弘滨; 袁铁锤; 支盛兴; 袁晓星
    • 摘要: 激光增材修复技术对节约成本、提升材料服役性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采用能量沉积方法对预设槽的Al-Zn-Mg-Cu铝合金基板进行激光修复研究。借助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力学万能试验机等设备对Al-Zn-Mg-Cu铝合金试样修复后组织演化、冶金缺陷、力学性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激光扫描间距增大易产生裂纹;激光能量输入增大,修复区的孔洞数量增多,且孔洞的形成与Mg的蒸发有关。在部分熔化区和修复区内部熔池边界析出的Al_(3)(Sc,Zr)粒子起到晶粒细化的作用。修复区内部与修复区边界处晶粒取向有明显的差别,修复区内部晶粒取向随机而修复区边界处晶粒取向较为一致。拉伸试样大多断裂于受激光热循环影响的母材区域,在扫描速率为600 mm/min,扫描间距为0.8 mm时拉伸样断裂于修复区内部,试样断口存在一定数量的孔洞。
    • 杨璐
    • 摘要: 采用光电直读、金相观察、SEM、EDS、DSC和物相定量分析等方法,分析合金铸锭化学成分偏析程度,观察合金组织形态及不同均匀化热处理后合金铸锭结晶相的回溶,并定量分析残留相的面积分数。结果表明,Al-Zn-Mg-Cu合金大规格铸锭组织主要由树枝状α-Al相、枝晶间低熔点非平衡共晶相以及棒状析出相组成;合金铸态中主合金元素含量在铸锭厚度方向上T/4处最高。铸锭在470°C时保温48 h后组织中仍存在有较多的未溶S相(Al2CuMg相);在470°C均匀化保温24 h后,S相的面积分数变化不大。采用高温480°C/24 h均匀化热处理的均匀化效果好于470°C/48 h,合金铸锭中的S相面积分数由0.21%降低至0.04%。
    • 向开云; 丁立鹏; 贾志宏; 谢志强; 范曦; 马万太; 张豪
    • 摘要: 采用喷射成形技术制备的金属材料锭坯具有成分均匀、晶粒细小、内应力小、可高合金化等特点。该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发明起,受到广泛的研究并实现产业化推广应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开展了大量基于实验室条件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但许多研究者认为喷射成形材料不可避免的孔隙问题限制了其应用。随着我国喷射成形关键技术的突破,实现了大规格(d600~800 mm)铝合金锭坯的工业化生产,为围绕该技术及其高性能金属材料产品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可能。本文综述了喷射成形的原理及特点、技术现状与应用,重点围绕喷射成形高强Al-Zn-Mg-Cu合金,从整体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显微组织与性能、变形加工技术、热处理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提出研发展望,以期为喷射成形高性能Al-Zn-Mg-Cu合金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 范远博; 王顺成; 周楠; 张思倩
    •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拉伸试验机,研究了Fe含量对Al-5.2Zn-1.7Mg-0.5Cu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w(Fe)=0.1%时,Fe元素在合金中主要以块状Al6(CuFe)相形式存在,通过弥散强化可以提高合金的强度;当w(Fe)>0.2%后,Fe在合金中主要以针状Al3Fe相形式存在,针状Al3Fe相会割裂铝基体,使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随着Fe含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
    • 袁珍贵; 陈志国; 李鸿娟; 任杰克; 何俊龙; 鲁成华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固溶热轧连续处理、并通过非对称轧制和时效相结合的新型热机械处理工艺,使Al-Zn-Mg-Cu合金获得更高的综合性能,并且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透射电镜(TEM)等微观分析手段,以及通过拉伸性能测试、电导率测试、慢应变速率试验(SSRT)等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了新型热机械处理对Al-Zn-Mg-Cu合金微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经过新型热机械处理后的合金不仅获得了良好的强塑性配合,而且具有较好的抗应力腐蚀性能;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分别达到605 MPa和632 MPa,与T6态的相比分别提高了80 MPa和69 MPa;其电导率介于T6态和RRA态的之间,其抗应力腐蚀性能均优于T6态的,接近RRA态的.Al-Zn-Mg-Cu合金良好的强塑性配合得益于位错和纳米析出相的协同作用;同时,在该新型热机械处理条件下,所获得的不连续分布晶界析出相及其与位错组态共同作用提升了合金的抗应力腐蚀性能.
    • 陈存广; 韩未豪; 祁妙; 董诗鹏; 李沛; 杨芳; 郝俊杰; 郭志猛
    • 摘要: 本文采用粉末冶金联合热挤压工艺制备了一种新型超高强度Al-10Zn-3.5Mg-1.5Cu合金,并对其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烧结样品的晶粒尺寸与球磨粉末颗粒的尺寸相一致。烧结和热挤压样品的相对密度分别达到99.1%和100%。通过晶粒细化、时效强化和弥散强化的综合作用机制,Al-10Zn-3.5Mg-1.5Cu合金经热挤压和热处理后,极限抗拉强度达到810 MPa,屈服强度达到770 MPa,断后伸长率达到8%。
    • 李萍; 许兵; 徐洪磊; 李云辉; 严思梁; 薛克敏
    • 摘要: 基于高压扭转工艺,采用XRD、TEM、HRTEM等方法研究不同扭转圈数(1圈、2圈和5圈)对Al-Zn-Mg-Cu合金第二相的影响.结果 表明:室温条件下,高压扭转变形过程中,MgZn2相发生了回溶现象;由于基体中大量的针状半共格第二相转变为稳定的块状非共格第二相,界面错配度增大,比界面能增大,热力学的平衡关系为MgZn2相回溶提供驱动力.塑性变形产生了大量的位错切过MgZn2相,引起了MgZn2相的破碎,并提高了Zn原子和Mg原子溶入基体的扩散系数,促使MgZn2相回溶至Al基体中.
    • 黄青梅; 程全士; 叶凌英; 唐建国; 刘胜胆
    • 摘要: 通过电导率、力学性能测试和慢应变速率拉伸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等微观组织表征方法,研究固溶处理对紧固件用Al-Zn-Mg-Cu合金挤压棒材电导率、力学性能和应力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强化固溶较单级固溶处理,合金具有较好的电导率和力学性能.随着强化固溶中二级固溶时间的延长和一级、二级固溶温度的提高,电导率和伸长率随之提高,硬度和强度随之降低.其中,二级固溶时间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二级固溶温度,一级固溶温度的影响最小.随着二级固溶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提高,应力腐蚀敏感指数(ISSRT)先减小后增大,主要因为残余粗大相减少,降低腐蚀敏感性,而后再结晶分数提高和晶粒长大,恶化应力腐蚀性能.在满足紧固件用Al-Zn-Mg-Cu合金对电导率要求(≥38.0%IACS)的基础上,获得良好综合性能适宜的热处理工艺为:((450°C,1 h)+(490°C,1 h))固溶处理+((120°C,5 h)+(177°C,16 h))时效处理,合金的抗拉强度、硬度、电导率和应力腐蚀敏感指数分别为532.8 MPa、158.0 HV、38.5%IACS和ISSRT为2.0%.
    • 范才河; 李彝会; 胡泽艺; 沈彤; 何文静
    • 摘要: 综述了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元素构成及合金化机理,介绍了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先进制备技术和热处理技术,阐述了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制备原理和热处理强韧化机制,展望了高Zn含量超高强Al-Zn-Mg-Cu合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旨在为超高强Al-Zn-Mg-Cu合金材料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