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人民主体

人民主体

人民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5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489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2011董必武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等;人民主体的相关文献由51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抒望、刘真金、潘宁等。

人民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8 占比:4.71%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489 占比:95.28%

总计:11009篇

人民主体—发文趋势图

人民主体

-研究学者

  • 李抒望
  • 刘真金
  • 潘宁
  • 任政
  • 房玉霞
  • 何海兵
  • 李振宁
  • 柯文桂
  • 胡志远
  • 郭广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俊芳; 卜祥记
    • 摘要: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城市治理方式一直备受国内学界关注。中国共产党一直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治理理念,开创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模式。目前,我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发展之路依然面临诸多“路障”,亟需更为多渠道、多样化地发挥人民主体的作用,人民主体性地位的进一步凸显对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城市现代化治理模式至关重要。
    • 吴美兰
    • 摘要: 我国进入新时代,对人民主体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代维护人民主体地位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新时代要求更加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维护和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正确把握新时代对人民主体的新要求,有利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 王炳涵
    • 摘要: 青年马克思的人民主体观围绕着“人的本质”何以实现、“人的解放”何以能的问题展开,其思想的形成呈现了启蒙、激发、转向到基本形成的动态发展逻辑。强调青年马克思人民主体的思想,有利于激发人的主体意识,挖掘人的本质力量,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着眼于马克思的青年时期,以历史线索和文本归纳的方法阐述其思想的觉醒与转向,以发挥引领新时代青年思想、明悉新时代青年成才之路的当代价值。
    • 曲洪波; 陈薛镅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历史知识,运用历史思维,总结历史经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对人民主体论、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创新,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新时代人民主体论不仅强调发展依靠人民,更注重发展为了人民,最终实现人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新时代生产力理论更加突出劳动者、劳动资料及科学技术的作用。
    • 雷英英
    • 摘要: 城市是人生产、生活的空间,承载着人的发展。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人民城市的发展和人民主体的实现,是城市发展的双向建构。“人民城市”是新时代城市发展的基本遵循,以“人民城市”发展理念为指导,城市发展应力图实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使未来的理想城市在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之间实现有机统一,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实现路径,在城市更新和治理过程中贯彻人文主义导向和全过程民主,重塑人民主体共享的生活空间、权益空间和发展空间。
    • 孔雪卉
    • 摘要: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以阶级斗争为切入点,梳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根源和矛盾所在,基于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主体无产阶级及革命对象资产阶级,提出了关于人民主体性的三个重要论点:一是从背景角度,奠定“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的理论基础,点明人民主体性的历史地位;二是从主体角度,提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观点,丰富人民主体性的深层内涵;三是从对象角度,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在,阐述人民主体性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具体途径。
    • 李安宁
    • 摘要: 坚持人民立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和追寻的价值追求。本文阐释了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理念,梳理了党百年奋斗历程中蕴含的人民主体思想,提出了新时代紧紧依靠人民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实践路径。
    • 李青嵩; 骆丹
    • 摘要: 文化自信与社会治理具有内在一致性,主要体现为文化自信契合社会治理“导向”需要“、规范”需要“、聚合”需要。文化自信社会治理功能主要通过作用社会治理主体影响其实践活动,进而实现满足社会治理需要的积极功效。文化自信社会治理功能的多重价值主要表现为:从党政主体看,有利于引领社会治理方向;从市场主体看,有利于规范社会治理秩序;从人民主体看,有利于汇聚社会治理力量。因此,坚定文化自信,有利于充分激发其社会治理功能,满足社会治理需要,从而实现社会治理价值。
    • 梁金风; 李桂花
    • 摘要: 肯定和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这一基本观点是伴随着马克思对前人理论成果的批判和超越产生的,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对德国古典哲学主体思想的批判与超越。无论是黑格尔的绝对主体、青年黑格尔派的抽象主体还是费尔巴哈的感性现实主体,都没有超出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基地,都是抽象主体。马克思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他们的理论成果,确立了集现实性、历史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人民主体,超越了抽象主体。
    • 李振宁
    • 摘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的基本原则.我国宪法规定的人民主权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内涵以及立法的政治属性等,要求人大立法以人民的意志为中心,以民主立法获得智慧和力量,最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人大立法的根本要求.以人民为中心开展立法活动,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人大主导、民主立法,以人大立法的人民属性为理念和方法,检视和改进立法制度与立法程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