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的相关文献在1951年到2022年内共计5758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51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4篇;相关期刊1251种,包括江汉论坛、齐鲁学刊、思想战线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首都经济学家论坛第十三次学术讨论会、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4届年会暨经济体制改革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中国新闻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新闻传播专题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等;阶级斗争的相关文献由5134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新城、高放、叶延滨等。

阶级斗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51 占比:98.9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12%

专利文献>

论文:54 占比:0.93%

总计:5812篇

阶级斗争—发文趋势图

阶级斗争

-研究学者

  • 周新城
  • 高放
  • 叶延滨
  • 王蒙
  • 本刊编辑部
  • 沈宝祥
  • 蒋大椿
  • 任兆祥
  • 吉彦波
  • 毛志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薛光远; 李敏
    • 摘要: 社会进化论和唯物论科学主义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服膺“阶级斗争”学说、接受唯物史观的两条重要思想路径。正是通过这两条路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把20世纪初众多思想资源纳入唯物史观的框架,进行选择性的理解与吸纳,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聚丛,为中国革命和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指导思想。
    • 张红春; 钟芳萍
    • 摘要: 教科书作为传递人类文明成果的重要媒介,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央苏区时期,小学教科书立足于频繁革命战争与培养红色革命后代的现实需要,有选择、有目的地对小学课程教学大纲、国语读本、常识读本进行系统介绍和深刻诠释,注重阶级斗争、生产劳动、创造力与自治力的宣传,在宣传目的、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鲜明的阶级特色和强烈的价值取向。小学教科书宣传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儿童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形象塑造的过程。因此,小学教科书有效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念,对培养民主革命斗争的后代和未来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塑造中国共产党良好政党形象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
    • 任佳嘉
    • 摘要: 一直以来都不乏一些国家和学者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推崇有加,而西方国家更自诩"中国崩溃论""历史终结论"和"民主和平论",高调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和人权。2018年法国爆发"黄马甲"运动,折射出法国的经济失衡、政治失灵和社会失序,这使西方"最优民主"的论调不攻自破。而一直不被西方国家看好的社会主义中国,以和平的姿态在历史的浪潮中脱颖而出,以实际行动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对中国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时代,世界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分析"黄马甲"运动的根源,对于中国如何在国际化浪潮中保持独立姿态、审时度势、秉持初心、奋勇向前,实现2035远景规划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颇多启示意义,主要表现为要有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平稳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的有序社会和维护民众利益的优良政党。
    • 汤静雯
    • 摘要: 小农私有属性与合作化运动集体观念间的内在矛盾是《艳阳天》叙事的根本动力。作为叙事表层的阶级斗争话语,与深层的乡村伦理、规则秩序形成合谋。一方面,浩然在乡村伦理道德的批判层面增加马之悦的权重,促成他以“阶级敌人”身份跌落乡村权力舞台的结局;另一方面,浩然再次利用人伦、情感、权力等话语手段,使得作为“外来者”的萧长春,克服了诸多“先天不足”,最终实现乡村基层权力的更迭。而这意味着萧长春所带领的农业合作化道路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从而达到合作化运动自明其合法性的目的。
    • 王艺霖; 于立泉; 吉俐
    • 摘要: 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阶级和阶级斗争贯穿人类阶级社会始终,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和一定范围内的阶级斗争问题,仍需坚持运用阶级分析法观察认识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新时代,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将其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迸发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 王雪力
    • 摘要: 文学改写活动是文本研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版本变迁的背后有着较复杂的机制因素。《红旗谱》的版本变迁体现了从个体到阶级、从妥协到抗争,进而努力构建“个体—家庭(家族)—阶级—中华民族”的家国共同体的过程。这种改写体现了梁斌所具备的叙事历史观和家国情怀,但是在改写中也存在改写不彻底、过度美化和媚俗的倾向,从而影响了作品的艺术性和经典性。
    • 黄乔生; 辛玲
    • 摘要: “大革命”落潮之后,茅盾陷入对前途的迷惘状态。他反思自己的革命历程,对形成于五四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想有了新的认识,随之对革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避居日本期间,一种革命“旁观者”的身份方便他以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总结刚刚经历过的革命运动,扫除革命者中残存的封建思想、促进阶级觉悟成为刺激他创作的主要动力。在《野蔷薇》中,他以五则婚恋故事分析了妨碍革命者实现思想独立的阻力,表达了协调“群”与“己”关系的愿望。
    • 邬镇斌
    • 摘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内在的整体性,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公然问世之作,科学系统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它以阶级斗争的独到视角,透过现象追寻本质,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又坚持一般到特殊、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原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规律,从而展现了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以阶级斗争视角探究《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有助于从整体上科学系统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 吴全兰
    • 摘要: 杨荣国先生是著名的哲学史家,20世纪30年代末就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梳理和分析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读、阐发中国哲学思想。其学术研究的特点和成就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以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哲学史;第二,认为整个哲学史都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历史;第三,褒扬墨、法,抑孔批儒;第四,批判“天人合一”思想。杨荣国的学术研究有很明显的特殊时代的痕迹,但他并非出于迎合政治的需要,解放后的思想观点早已滥觞于其新中国成立前撰写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之中。
    • 邹欢艳
    • 摘要: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观点”有机统一的典范,阶级分析法作为《宣言》中的核心方法论,是解剖和分析阶级社会的基本方法和主导线索。《宣言》以阶级分析法解读阶级社会及带有阶级性社会的历史现象,包含丰富而科学的社会分层思想,其中国化继承与创新的理论和实践,为解释当代日益复杂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提供有力方法论支撑。当前科学把握阶级分析法,应做到“从对立到合作、从反思到构建、从阶级到共同体”三重考察,符合阶级分析法的时代镜鉴,也是《宣言》中阶级分析法当代价值的重要体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