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黑水虻

黑水虻

黑水虻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3年内共计1492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993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动物营养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二届兽医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烟草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第二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等;黑水虻的相关文献由2081位作者贡献,包括安新城、王春铭、王凤英等。

黑水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 占比:8.9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18%

专利文献>

论文:1993 占比:90.84%

总计:2194篇

黑水虻—发文趋势图

黑水虻

-研究学者

  • 安新城
  • 王春铭
  • 王凤英
  • 胡文锋
  • 杨森
  • 冯魏良
  • 黄燕华
  • 徐齐云
  • 段永改
  • 邝文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侯雪阳; 李林; 许长峰; 李培; 宫彬彬
    • 摘要: 黑水虻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高蛋白昆虫,被称为“出色的化工工程师”,具有繁殖速度快、养殖成本低,无毒无污染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餐厨垃圾和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动物性蛋白饲料生产等各个领域,应用前景广阔。通过对黑水虻生物学特性、生活史、繁育技术、应用研究等进行综述,以期为黑水虻的应用开发奠定基础。
    • 马恒甲; 黄辉; 戴瑜来; 郭炜; 王宇希; 谢楠; 刘新轶
    • 摘要: 试验旨在研究黑水虻幼虫干虫、虫粉替代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选取初体重为(6.87±0.62)g的乌鳢幼鱼13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用黑水虻幼虫干虫(BSF,粗蛋白33.30%、粗脂肪39.20%)、黑水虻幼虫虫粉(DBSF,粗蛋白53.00%、粗脂肪11.80%)替代基础饲料(鱼粉含量40%)50%的鱼粉。试验包括鱼粉组(D0组)、干虫组(D1组)和虫粉组(D2组)三种硬颗粒缓沉性饲料,开展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黑水虻干虫和虫粉替代50%鱼粉对乌鳢生长性能、饵料系数和成活率等无显著性影响(P>0.05)。与鱼粉组(D0组)相比,黑水虻干虫对乌鳢的摄食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P0.05),干虫组(D1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粗脂肪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替代50%鱼粉后干虫组(D1组)和虫粉组(D2组)肌肉部分必需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及呈味氨基酸含量都有所降低。替代50%鱼粉后,肌肉脂肪酸中月桂酸(C12:0)含量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提升(P<0.05),EPA、DHA及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D2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于D1组。研究结果揭示,黑水虻干虫、虫粉替代乌鳢饲料50%鱼粉对其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无显著性影响,但对其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产生负面影响,同时说明黑水虻虫粉替代鱼粉补充鱼油后乌鳢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提升。
    • 卿晨; 陈金虎; 李伯隆; 刘衡; 张成桂
    • 摘要: 目的:分析并比较黑水虻幼虫与成虫的脂溶性成分。方法:利用索氏提取法分别提取黑水虻幼虫、成虫脂溶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鉴定分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两者成分中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黑水虻幼虫脂溶性成分中检出47个峰,鉴定出22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峰面积的47.31%;从黑水虻成虫脂溶性成分中检出21个峰,鉴定出16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峰面积的62.47%。结论:烃类化合物和脂类化合物是黑水虻油脂的特征性成分,成虫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肪酸,而幼虫体内含有大量烃类和酚类化合物,为黑水虻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彭才望; 周婷; 孙松林; 谢烨林; 魏源
    • 摘要: 为解决黑水虻在畜禽粪便处理后续分离环节中应用筛分机械作业难、缺乏准确离散元仿真模型等问题,以黑水虻为研究对象,基于EDEM仿真软件模拟,选取系统中“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以堆积角为评价指标,对黑水虻离散元仿真模型参数标定进行研究。首先,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对黑水虻堆积有显著影响的3个参数项(黑水虻剪切模量、黑水虻间静摩擦系数、黑水虻间滚动摩擦系数);然后,结合抽板法堆积物理试验,利用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显著性参数的最优区域;最后,进一步以堆积角为响应值,基于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得到堆积角与显著性参数的二阶回归模型,并以实际堆积角为目标,针对显著性参数进行寻优,确定EDEM仿真试验中黑水虻的最佳接触参数,得到最佳组合:黑水虻剪切模量8.67 MPa、黑水虻间静摩擦系数0.43、黑水虻间滚动摩擦系数0.32。运用最佳参数组合进行仿真分析,得到堆积角的均值为35.84°,与物理试验测得堆积角34.66°的相对误差为3.40%。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对黑水虻离散元仿真参数的标定具有可行性,为基于EDEM软件设计与研究黑水虻筛分机械提供有效物料特性数据基础。
    • 胡霞; 刘晓琳; 何亮; 杨泽众; 白义川; 谷希树
    • 摘要: 黑水虻是一种优良资源昆虫,其幼虫体内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和种类丰富的抗菌肽。以沙门氏菌液针刺诱导黑水虻3龄幼虫为原料,通过RT-PCR扩增并克隆了防御素类抗菌肽DFS1的编码基因,测序后发现其编码一个8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与所有已知的抗菌肽序列均有差异,是一个新抗菌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氨基酸残基中存在典型的Knottins结构域,是防御素类抗菌肽;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和同源性比对发现它与多种果蝇物种的防御素具有很好的序列相似性和进化保守性。
    • 王叶; 喻国辉; 李义勇
    • 摘要: 黑水虻处理有机废弃物是当前有机废弃物处理领域的热点,近几年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都得到了较大发展。本文综述了黑水虻处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和病死畜禽尸体等的研究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了调节有机废弃物碳氮比、利用细菌协同作用和对有机废弃物预发酵等解决方法,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黑水虻处理有机废弃物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及产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 段家琪; 武卓宇; 张育平; 于荣荣
    • 摘要: 为了探究黑水虻在畜禽生产中的营养价值,本文对黑水虻的发育特点、饲养条件、营养价值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得出黑水虻幼虫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一种典型的资源昆虫适量添加于动物饲粮中,是一种良好的畜禽饲料添加剂和替代产品,可广泛应用于畜禽生产中。最后对黑水虻在畜禽机体的分子机制研究中进行了展望。
    • 吴玲; 张斌; 杨仁灿; 胡清泉; 李新荣; 常雅洁; 沙茜; 鲍晓伟; 赵智勇
    • 摘要: 试验采用不同垫料对黑水虻虫卵进行孵化,垫料包括木绒、木屑、纸屑、麦麸、稻草5种,并设立对照组,结果发现,黑水虻单克初产虫卵约为41019粒。黑水虻虫卵在对照组(F组)和稻草上(E组)的孵化率显著高于在木绒(A组)、木屑(B组)、纸屑(C组)、麦麸(D组)等垫料上的孵化率(P<0.05),表明不同垫料对黑水虻虫卵的孵化率具有显著影响,该结果为黑水虻虫卵的运输保存环节提供理论依据。
    • 李鑫; 周鹏飞; 周东来; 杨琼; 邝哲师
    • 摘要: 为了探究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幼虫蛋白及酶解产物的抗氧化活性,以鲜活黑水虻幼虫冻虫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黑水虻蛋白,通过碱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风味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对其蛋白质溶液进行酶解,分别从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3个方面对黑水虻蛋白及其酶解液的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蛋白及4种酶解后的蛋白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黑水虻幼虫蛋白对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2.91、0.232、0.764 mg/mL,而酶解过后的蛋白肽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活性,对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最低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295、0.082、0.354 mg/mL。本研究初步证明了酶解制备抗氧化肽的可行性,为昆虫蛋白资源的利用和无抗饲料的研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崔广宇; 吕凡; 章骅; 邵立明; 何品晶
    • 摘要: 垃圾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地农村围绕垃圾分类、收运及处理处置开展了众多实践尝试。为及时、深入地了解村镇垃圾的治理现状,本文基于2021年村镇垃圾治理实用技术与实践案例征集活动的结果,对比分析了应征案例的指标达成状况,系统梳理了村镇垃圾的分类收运、资源化利用及热处理三类典型案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国村镇垃圾治理工作的高效推进提供参考。就分类收运而言,“五网协同”、“一户一码”、第三方运营等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对村镇垃圾治理的高效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目标效果缺乏数据支撑、案例覆盖人口数量少及案例可推广性有待验证等问题。资源化处理方面,升级版的阳光房堆肥技术及模式运行成本较低,操作相对简便,可推广性强;虽然厨余(易腐)垃圾机械制肥推广应用较多,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运行成本高,且部分运行时间较短的工艺无法满足产物腐熟的要求。易腐垃圾昆虫生物转化技术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水平较高,有较好的规模化推广应用前景。此外,大部分村镇生活垃圾热处理案例存在运行不稳定及污染物排放不达标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原料控制、热解(焚烧)过程优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