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二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第二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第二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
  • 召开地:
  • 出版时间: -

主办单位: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由于高氯酸盐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高氯酸盐不达标排放所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去除高氯酸盐污染的微生物处理技术也日渐成熟,降解高氯酸盐的菌株种类也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存在微生物降解高氯酸盐反应速率慢、转化周期长、以及停滞期等问题,并且目前的绝大部分研究多停留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没应用于实际废水的处理中.因此,培养具有高效降解高氯酸盐的微生物种群,促进实验室研究与实际处理含高氯酸盐废水的联系是研究的重要关注点.本实验立足于通过运行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反应器驯化培养高氯酸盐颗粒污泥,研究污泥颗粒化过程中降解高氯酸盐的能力和物化特性的变化过程.本实验接种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采用从反应器底部连续进水的方式,乙酸钠作为碳源,水利停留时间1.75h,梯度提升高氯酸盐浓度至300mg/L,经117d培养出降解高氯酸盐的成熟颗粒污泥.成熟颗粒污泥的VSS/SS为0.847,颗粒污泥湿密度为0.9g/cm3.粒径64.2%的集中在1~2.36mm.
  • 摘要: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含氮废水大量排入到环境中,导致含氮化合物在自然水体中大量积累,其中硝酸盐的摄入会引起婴儿的高铁血红蛋白症,由亚硝酸盐转化生成的亚硝胺类物质是典型致癌物,硝酸盐污染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生物法降解硝酸盐相比于一般的物理化学法更加经济高效,但缺点是传质效率低、反应速率慢.腐殖酸(humicacid,HA)中含有丰富的醌基、酚羟基等基团,可加速电子供体与电子受体间的电子传递,是天然的氧化还原介体;同时腐殖酸中含有的羧基、羰基等基团可与金属形成稳定的非水溶性配合物.因此,本研究针对腐殖酸的上述特点,以FeSO4·7H2O和腐殖酸水溶液制备金属-腐殖酸配合物,构建以金属-腐殖酸配合物氧化还原介体加速UASB反应器降解硝酸盐的实验体系,通过测定反应器出水中NO3--N、NO2--N浓度等指标的变化,考察金属-腐殖酸配合物对硝酸盐生物降解的加速效果.
  • 摘要:群体感应是微生物调控群体生理代谢活动的一种重要机制.研究已表明海洋典型细菌假交替单胞菌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受群体感应调控,但对调控假交替单胞菌群体感应行为的机制不清.本研究以假交替单胞菌Rf-1为研究对象,利用全基因组测序和注释,分析了群体感应系统组成和特点,发现菌株Rf-1有一套LuxI-R种内群体感应系统和一套完整的种间群体感应系统.通过平行划线、平板打孔、薄层层析和气相-质谱联用等方法确认Rf-1能产生酰基高丝氨酸内酯类AHL的信号分子.通过检测静置培养过程中,细胞密度、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和L-氨基酸氧化酶的变化和实时荧光PCR对信号分子合成酶基因和L-氨基酸氧化酶基因转录水平的分析,发现Rf-1能利用群体感应系统调节体内ROS酶促脱毒系统,从而提高对L-氨基酸氧化酶所产生的H2O2的抵抗能力,由此提高L-氨基酸氧化酶的累积.
  • 摘要:农作物病害发生的日趋严重及新病害的不断涌现,全球农用杀菌剂用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农药中的占比逐渐加大.虽然农用杀菌剂的靶标生物是微生物,但是农用杀菌剂对非靶标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及其健康风险的研究少之又少.本研究选取用量大,用途广并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甲霜灵为模式化合物,将24只3周龄断奶SD幼鼠分为C组(对照),R组(精甲霜灵,普通甲霜灵的R型异构体)和S组(普通甲霜灵的S型异构体)3组,每组8只,采用低浓度(100 mg/kg)饮食暴露2周后,对幼鼠进行血常规检测发现R组与C组相比,血液指标中与炎症相关的嗜碱细胞和嗜酸细胞数量分别显著上升33%和63%,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显著上升18%,促炎细胞因子IL-6,IL-ip显著上升了79%和34%,而丫一干扰素则显著下降了28%,显示了幼鼠暴露于R型甲霜灵后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而在对肠道菌群影响的分析中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发现R组中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指数如Shannon和Chaol等均显著下降,在门的水平上发现R组中的Bacteroidetes显著增加,而Actinobacteria和Firmicutes显著减少。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基于Unifrac的PCoA方法均显示R组肠道菌群与C组对照在种的水平上有着显著差异,其中好胆酸细菌兼性致病菌Alistipes,促炎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等类似菌丰度显著增加;而Barnesiella和Bifidobacterium等有益菌则显著减少,从而推断R型异构体精甲霜灵更易导致菌群结构失调,而其中可能致病菌和促炎菌的显著增加和有益菌的减少,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也显示了幼鼠暴露于R型甲霜灵异构体后炎症性疾病的易感性风险大大增加。本研究从幼鼠的肠道菌群和免疫应答两个方面显示了R型甲霜灵在饮食暴露浓度下显著增加了幼鼠对炎症性疾病的易感风险。本研究首次从对映体层面分析了手性农用抗生素对其非靶标生物肠道菌群和免疫影响的差异,为手性抗生素的毒性甄别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餐厨垃圾是指“饭店、宾馆、企事业单位食堂、食品加工厂、家庭等加工、消费食物过程中形成的残羹剩饭、过期食品、下脚料、废料等废弃物.包括家庭厨余垃圾、市场丢弃的食品和蔬菜垃圾、食品厂丢弃的过期食品和餐饮垃圾等”.餐厨垃圾容易腐烂变质,散发恶臭,滋生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餐厨垃圾的有机物含量丰富、水分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因此具有回收利用价值,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本论文采用餐厨垃圾为原材料,在微生物的厌氧发酵过程中投加锰、锌、铅、铜几种微量元素,旨在微量元素对餐厨垃圾厌氧发酵的影响研究进行深入探索,寻找微量元素的最佳投加量。
  • 摘要:碲及含碲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冶金、玻璃、石油化工等领域,近年来在光伏及热电等可再生能源科技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碲是稀缺元素,占地壳丰度0.005ppm,目前碲的生产及回收方法效率低且使用有毒化学试剂,因此,需要寻找经济高效的降解碲化合物及回收碲元素的方法.稳定的碲化合价态包括碲酸盐Ye(Ⅵ)、亚碲酸盐Te(Ⅳ)、碲单质(0)及碲化物(-2),其中水溶性的亚碲酸盐(Ⅳ)较碲酸盐Te(Ⅵ)的毒性更高,当其浓度为1μg/L时对微生物即可产生抑制作用,碲单质不溶于水且毒性最低,故将亚碲酸盐Te(Ⅳ)还原为低毒性的碲单质是一种可行的绿色经济的策略.不同于化学还原反应需要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生物处理技术由于其操作简便、经济环保等特点,近些年备受关注.针对传统生物还原效率低和耗时长的问题,本研究探讨四种氧化还原介体对希瓦氏菌降解亚碲酸盐的调控作用,对比降解速率,提高胞外微晶的产量,完善了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重金属生物还原的机理研究.实验探究希瓦氏菌还原Te(Ⅳ)的最适条件(温度、pH等)和水溶性氧化还原介体蒽醌-1-磺酸钠、蒽醌-2-磺酸钠、蒽醌-1,5-二磺酸钠、蒽醌-2,6-二磺酸钠对菌体还原Te(Ⅳ)的促进效果,并筛选出最佳介体以及确定其最佳投加浓度,通过引入可以阻断电子传递的代谢抑制剂,来探究介体调控的电子传递机制模型.水溶性Te(Ⅳ)的含量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量,碲微晶位置及粒径利用扫描电镜(SEM)及ZETA电位观察测量.本研究对丰富国内外有关氧化还原介体在环境污染物加速降解中的应用,拓展重金属污染生物转化的内涵,提升污染控制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较强的学术前沿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民习戈己。
  • 摘要:好氧颗粒污泥因其致密的物理结构、优异的沉降性能、功能互营的菌群和高浓度的生物量,在改善泥水分离、同步脱氮除磷、高效降解有毒物、剩余污泥减量以及降低工程投资等方面具有明显技术优势、良好开发应用前景.但在好氧颗粒污泥工艺长期运行过程中,经常发生颗粒污泥不明原因的解体,多数研究者通过水力学优化、进水机制强化等策略研究认为颗粒结构解体与颗粒污泥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凝胶性能、菌群结构紧密相关.近年来,学者发现除通过人为因素调节促进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团聚外,颗粒污泥内部存在自我调节机制(群体感应为主).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微生物细胞间主要的信息传递方式,微生物根据自身种群密度、环境因子变化分泌一种或多种信号分子,通过扩散、转运蛋白作用进入细胞并结合特异蛋白,进而调控下游功能基因表达实现生物膜形成、致病因子分泌、生物荧光等生命活动.研究表明,群体感应现象显著调节好氧污泥颗粒化,但调控机制上不明确.
  • 摘要:目的:从环境中分离筛选具有降解蛋白能力的细菌,初步研究其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可行性. 方法:采集居民区附近环境水、水中植物样品,用酪蛋白平板培养法分离筛选产蛋白酶菌株,K-B纸片法检测分离菌的药物敏感性,传统生化法结合16S rDNA测序鉴定分离菌;菌落计数法测定菌株生长曲线.用筛选的菌株制备酶液,用酶液处理模拟污水,测定对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的降解情况及COD的下降情况.牛津杯法和96孔板法测定酶液对水中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结果:共分离出20种173株细菌,其中3株微小杆菌对常用抗生素无耐药性,以27-7微小杆菌的降解蛋白能力最强,酪蛋白溶解圈直径和菌落直径比(H/C)值最高(16).27-7微小杆菌在不含酪蛋白的发酵培养基中37°C培养10h产生的粗酶液酶活性最高.以27-7微小杆菌粗酶液对动物蛋白作用30min后,蛋白含量从0.25mg/ml下降到0.17mg/ml,蛋白降解率为30.5%,作用模拟污水20min后其COD在从60.5mg/ml下降到25.5mg/ml,清除率达57.8%,稍低于50ug/ml蛋白酶K的结果;对植物蛋白作用30min后蛋白含量从0.17mg/ml下降到0.13mg/ml,降解率为25.1%,作用模拟污水20min后,COD在从22.2mg/ml下降到5.6mg/ml,清除率达74.8%,高于50ug/ml蛋白酶K的结果.粗酶液对鼠伤寒沙门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66.1%和60.3%,对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宋内志贺菌等其他水中常见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结论:分离自环境的不耐药微小杆菌不仅具有降解蛋白的能力,不具有耐药性,同时能一定程度抑制水中常见致病菌,可用于富含蛋白生活污水的处理.
  • 摘要:极端环境微生物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资源,其分布多样、适应范围极广,存在于气候温和、严寒与高温、高压、干燥、湿润等各种环境.极端环境微生物在长期不断地适应环境变化和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理机制和生命行为,具有耐高温、低温、高/低pH、高盐、高压等特性,蕴藏着一大批有重要利用价值的特殊生物资源,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前景.我国戈壁沙漠核爆区,具有极端干燥、昼夜温差大、强太阳辐照等环境特点,形成了具有耐辐射、抗旱、抗寒和耐盐碱等极端抗逆能力的微生物基因资源.这种微生物资源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生物演替、迁徙等现象及生物进化的基础,也是探索微生物的共进化和极端环境适应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源泉本研究开展了核辐射区土壤DNA宏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工作,分析了该极端环境微生物群落特征.辐射区菌种多样性相对较低,主要由变形菌门(42%)、厚壁门(35%)、拟杆菌门(14%)、放线菌门(8%)组成.其中拟杆菌门细菌数量较对照样本提高100倍以上.分析结果表明,耐辐射性状微生物进化方式为“多起源-共进化”.COG和NOG分析比较结果发现,核爆区宏基因组中碳源代谢、离子转运代谢及DNA修复相关基因含量较高,并着重对逆境胁迫响应蛋白Csp及DNA修复蛋白RecA展开研究.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耐辐射性状在微生物中的起源、进化和传播机制奠定了基础.
  • 摘要:赤潮(Red tides)泛指一定环境条件下一些海洋浮游生物、细菌或原生动物异常增殖或聚集的现象,大都会引起海水变色.赤潮的形成受海洋气候、海洋生物构成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反之,赤潮又影响海洋,破坏原有的海洋生态平衡,有毒有害藻类的爆发还严重影响着沿海水产业和人类健康.因此,赤潮的防治非常重要.2015年,我国管辖海域共发现赤潮35次,累计面积约2809平方公里.我国引发赤潮的优势藻类共11种,其中以夜光藻和中肋骨条藻引发的赤潮次数最多,分别为9次和8次.中肋骨条藻是我国东南海域重要的赤潮藻种类之一,也是海洋部门重点监测的藻类对象.本课题组从福建漳州云霄县红树林底泥中分离到一株细菌,菌株编号为yxol。菌株yxol经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表明,yx01属于Microbulb沙r属细菌,与Microbulbifer okinawensis ABABA23T相似率为97.99%。该菌株能高效杀死中肋骨条藻,处理72小时杀藻率90%以上。
  • 摘要:多环芳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环境污染物,近年来有关多环芳烃的修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将微生物固定于载体材料上,有望提高其修复效率.本研究以芘为多环芳烃生物降解研究的模型,首次将融合菌株F14(一株多环芳烃高效降解菌,12h对初始浓度为100mg L-1菲的降解率为99%,但是对四环的芘的降解能力不高,10d对初始浓度为100mgL-1芘的降解率仅有18%)进行固定化,并比较了游离菌和固定化菌对去除效果的影响.本实验根据固定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了“生物质炭吸附-包埋-化学交联”相结合的复合式固定化方法,首先将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不同温度溶解后混合,然后和加入生物质炭(由秸秆在300°C、500°C和700°C烧制而成)的菌悬液混合均匀,将混合液用注射器滴入4%的CaCl2饱和硼酸溶液交联一段时间,然后将形成的小珠转移至1M的无水硫酸钠溶液继续交联得到最终的固定化小球.将游离菌与固定化微生物分别用于降解50mg L-1的芘,游离菌对芘的去除率只有37.38%,而固定化微生物的去除效率最高可达到93.37%,固定化微生物对芘的去除效果明显提高,而且去除率更快.这可能是由于固定化载体可以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更好的场所,同时能够使细胞保持更高的活性.同时比较了不添加生物质炭与添加生物质炭两种情况对芘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添加生物质炭后芘的去除率提高了11.2%,当芘初始浓度为15mg L-1时,添加700°C制备下的生物质炭去除率高达99%.对固定化小球进行扫描电镜表征,可以看出所有固定化小球都具有大孔结构,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有利于物质的传输;添加生物质炭后,小球有大量的空隙和骨架结构,细菌生长的更好.
  • 摘要:高氯酸盐(ClO4-)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具有高溶解、快扩散、高稳定、难降解的特点,它能够使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血红蛋白的生产生、肺和骨骼的发育、免疫力的维持以及心脏功能等.为了避免高氯酸盐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各国研究者对含高氯酸盐废水的修复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高氯酸盐废水处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技术、化学技术及生物技术.其中,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作为一种有效的生物技术,可利用微生物将废水中部分有机物或无机物直接转化为电能,是一种将产电和污水净化合为一体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燃料来源广泛、环境友好等特点,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MFC阳极作为产电菌的载体,其表面产电菌的附着量、阳极表面和产电菌之间的电子传递很大程度上影响了MFC的产电性能,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MFC阳极修饰后对高氯酸盐废水降解及反应器产电性能的影响展开.本研究以NaCIOa为模型污染物,水热合成复合材料PMo12-PAN-rG0,通过控制PMo i z-PAN-rG0中PAN与rG0的相对含量,制备出PAN/rG0分别为1:1和1:3两种PMo12-PAN-rG0复合材料,并通过浸渍法将两种PMo12-PAN-rG0复合材料分别修饰到MFC阳极碳布上,构建PAN/rG0值为1:1和1:3两类反应器,并以空白阳极反应器为对照。通过考察反应过程中CIO4-浓度变化、电压及功率密度等,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阳极表面形态综合考察阳极修饰对高氯酸盐废水降解及产电性能的影响。
  • 摘要:研究内生菌与宿主药用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提高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天然药物的新生产途径的研究开发及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甘肃省道地药材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为材料,利用不同的培养基对党参中内生菌进行了分离,并对所得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共分离得到16株内生真菌,内生放线菌30株,内生细菌63株.以党参内生真菌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形态学鉴定,并对党参内生真菌发酵液对其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S-Z01和DS-Z02发酵液对组培苗的鲜重、株高及植株叶绿素含量均有促进作用,可以显著促进党参组培苗的生长.目前,正在利用分子生物学和代谢组学等技术研究真菌对宿主的促生长机制.
  • 摘要:Clostridium autoethanogenum既可以果糖和木糖异养生长,也可以固定二氧化碳、氢气和一氧化碳进行自养生长,生成乙醇和乙酸等产物,在环境碳循环和生物能源方面倍受关注,已被用来发酵生物质合成气或石油精炼和钢铁冶炼等工业废气生产乙醇.C.autoethanogenum固定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是经Wood-Ljungdahl途径进行的,但该过程的生理代谢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调查粗酶液发现它含有很高的铁氧还蛋白依赖的转氢酶Nfn的活性(0.7U/mg).对其基因组分析发现,C.autoethanogenum含有一个特殊基因,其编码的蛋白与来自克氏梭菌的铁氧还蛋白依赖的转氢酶NfnAB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其N端与NfnA具有相同结构域,具有结合FAD、2[4Fe4S]型铁硫簇和NAD的位点,而C端与NfnB具有相同的结构域,具有结合FAD、[2Fe2S]型铁硫簇和NADP的位点,推测在C.autoethanogenum中该蛋白是NfnA和NfnB的天然融合蛋白.进一步将该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异源表达,纯化后电泳显示该蛋白为约85kDa的单带;紫外扫描发现该蛋白具有典型的黄素和铁硫簇的吸收峰;酶活力测定显示,该酶呈现出与克氏梭菌NfnAB一样的活力,其NAD依赖的NADPH还原铁氧还蛋白的活力达到4.2U/mg.这些结果表明该酶在C.autoethanogenum中起着与克氏梭菌NfnAB相同的功能,结合该菌固定二氧化碳的Wood-Ljungdahl途径,判断该融合蛋白在胞内利用NADH和铁氧还蛋白催化还原NADP,为途径中NADP依赖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提供NADPH,在胞内起到维持氧化还原平衡和节能的作用.进一步对公共数据库中的微生物基因组分析显示,许多环境微生物都含有该酶的编码基因,包括产乙酸菌如Moorrella thermoacetica、产甲烷古菌如Methanosarcina barkeri、脱硫菌如Desulfomicrobium baculatum、脱卤菌如Dehalococcoides ethenogenes和金属铀还原地杆菌Geobacter uraniumreducens等,表明该酶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在环境微生物的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通过对一株邻苯二甲酸酯(PAEs)降解菌Arthrobacter sp.ZJUTW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及功能注释分析,发现了邻苯二甲酸降解酯酶基因pehA;根据其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pET28a-pehA,并转化到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完成异源表达.根据组氨酸标签纯化该酯酶,利用HPLC和GC/MS等方法研究其酶学性质并分析对PAEs的酶解产物.结果表明:pehA全长723bp,编码240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26.19kDa;blast比对发现,在已报道的Arthrobacter属中无相似序列,而与Gordonia sp.QH-11来源的的一个假想蛋白序列同源性较高,达到97%;酶学性质分析结果显示,该酶可以降解多种PAEs等底物,最适底物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最适温度和最适pH分别为50°C和10.0,在pH6.0-11范围内,可以保持80%以上的酶活力,具有较好的pH稳定性;Fe3+对酶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i2+则对酶活有抑制作用;酶解产物分析表明,该酶具有酯水解与酯交换催化能力,且酯水解催化能力大于酯交换催化能力.本研究对解析微生物的PAEs代谢机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摘要:苯并噁唑酮(BOA)是一类重要的含氮稠杂环化合物,具有杀菌、除草、杀虫、植物生长调节以及昆虫拒食等生物活性,又具有选择性好,内吸性高,结构多样等特点.因此,BOA在农药开发和新型医药制剂研究中常被用作重要的结构组成单元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镇痛类药品氯唑沙宗、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和噁唑酰草胺、杀虫剂伏杀硫磷等,在染料行业上还可以作为荧光增白剂、增感染料和激光染料.随着BOA衍生物供需量的不断增加,给生态坏境带来的恶性影响也日趋严重。2016年,Dong等人分离出一株降解BOA的细菌pigmentiphagasp. DL-8,并确定其降解BOA的关键水解酶(cbaA)和2AP代谢基因簇(cnb)。进一步的研究发现,cbaA属于PF01499家族的新成员,然而,很难大量获得的纯化cbaA。因此,对其催化机制难以研究。
  • 摘要:肽聚糖是绝大多数细菌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PBP)具有转糖基酶和转肽酶活性,负责肽聚糖在周质空间中的生物合成.PBP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特异性靶点,长期以来备受人们广泛关注.Escherichia coli中存在两个相互独立的肽聚糖合成酶复合体:PBP1a/LpoA和PBP1b/LpoB,二者之间功能部分冗余.Shewanella oneidensis中同样含有两个肽聚糖合成酶复合体,但只有PBP1a/LpoA复合体的缺失显著增强β-内酰胺酶的表达,致使细菌对β-内酰胺类产生很强的抗性.我们的研究发现,S.oneidensis中两个肽聚糖合成酶复合体的生理功能具有明显差异.与野生型相比,PBP1a/LpoA复合体缺失的突变株生长变缓、细胞形态受损以及对低渗敏感;而PBP1b/LpoB复合体缺失的突变株则无此表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PBP1a/LpoA复合体的失活明显增强细菌对万古霉素和SDS的敏感性,表明该复合体缺失使细菌外膜通透性增加.由此可见,细菌中肽聚糖的生物合成与细胞外膜的功能密切相关.
  • 摘要: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新发现的一种氮的自养转化途径,指在厌氧条件下,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以NO2--N为电子受体,氧化NH4+-N为氮气的生物过程,厌氧氨氧化反应每消耗1个单位的氨氮和1.32个单位的亚硝氮,便会生成0.26个单位的硝态氮,该过程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相比不需有机碳源、脱氮效率高、能耗与成本低等特点.但厌氧氨氧化菌生长速率缓慢,倍增时间长,导致目前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普遍存在启动缓慢的问题,荷兰鹿特丹DokHaven污水厂的ANAMMOX反应器工程,启动时间长达3.5年.奥地利Strass水厂的DEMON工艺启动时间为0.5年.北京高碑店污水厂厌氧氨氧化中试启动时间为0.5~1年,主要是由于接种的普通活性污泥中厌氧氨氧化菌丰度较低.颗粒污泥系统因其具有良好的沉淀性能,可缩短反应器的启动时间,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采用颗粒污泥工艺有助于提高反应器对微生物的持流能力,保证反应器的稳定运行.本实验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反应器:改良UASB反应器和SBR反应器,培养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反应器的启动过程,分别通过控制HRT和沉淀时间,快速淘洗出反应器内的絮体,以快速实现污泥的颗粒化,驯化功能菌.研究了不同粒径颗粒污泥(0.2-0.5mm、0.5-1mm和>1mm)的脱氮特性、不同C/N比及实际废水热水解消化液对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影响,以期缩短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启动时间,为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利用实时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絮体污泥及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探究厌氧氨氧化工艺的脱氮机制和微生物响应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粒径颗粒污泥(0.2-0.5mm、0.5-1mm和>1mm)的脱氮特性差异较大,0.2-0.5mm、0.5-1mm、>1mm颗粒的AOB和NOB活性依次降低,厌氧氨氧化活性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升高,高通量结果显示0.2-0.5mm、0.5-1mm、>1mm颗粒中的厌氧氨氧化菌是Candidatus_Kuenenia,其中0.2-0.5mm占0.11%、0.5-1mm占3.06%、>1mm颗粒占17.50%;在C/N比提高过程中(由1到1.5、2、3),颗粒污泥形态发生明显变化,镜检显示中间红色部分比例逐渐减少,外围出现黄色包围圈,有向好氧颗粒污泥转化的趋势,总氮去除负荷由0.59kg/(m3·d)降到0.34kg/(m3·d),平均总氮去除率先由94.75%升到95.07%后降到87.55%,结果表明CANON工艺的C/N比不宜超过1.5;热水解消化液的加入会引起反应器总氮去除负荷的明显降低,大颗粒污泥严重破碎,可能与进水COD浓度有关.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