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成虫

成虫

成虫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林业、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5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93篇;相关期刊449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华东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三届中华农圣文化国际研讨会、中国昆虫学会第八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寄生虫学分会第5次代表大会暨第8次学术研讨会等;成虫的相关文献由4922位作者贡献,包括温秀军、阿地力·沙塔尔、周成理等。

成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75 占比:59.46%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793 占比:40.13%

总计:1976篇

成虫—发文趋势图

成虫

-研究学者

  • 温秀军
  • 阿地力·沙塔尔
  • 周成理
  • 易传辉
  • 陆宴辉
  • 陈晓鸣
  • 史军义
  • 邓建宇
  • 陆温
  • 孙晓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卿晨; 陈金虎; 李伯隆; 刘衡; 张成桂
    • 摘要: 目的:分析并比较黑水虻幼虫与成虫的脂溶性成分。方法:利用索氏提取法分别提取黑水虻幼虫、成虫脂溶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鉴定分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两者成分中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从黑水虻幼虫脂溶性成分中检出47个峰,鉴定出22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峰面积的47.31%;从黑水虻成虫脂溶性成分中检出21个峰,鉴定出16种化合物,占总离子流峰面积的62.47%。结论:烃类化合物和脂类化合物是黑水虻油脂的特征性成分,成虫体内含有较多的脂肪酸,而幼虫体内含有大量烃类和酚类化合物,为黑水虻的资源利用和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罗朝军; 陈顶; 姜应杰; 赵梓钧; 陈鹏超; 谢杰; 卢玲; 张雪芹; 梁顺线
    • 摘要: 烟草甲取食烟叶,是世界性仓储害虫。目前化学防治的使用较为广泛,但阿维菌素等部分农药已被列入国际烟草科学研究合作中心的第27号指南烟叶生产中高风险农药的鉴别与消除的高风险农药当中。以6种非高风险农药来测定其对烟草甲的毒力曲线及LC_(50),并结合价格来对其进行经济分析。经过SPSS的Probit模拟获得了6种农药的毒力回归方程和LC_(50)(30%甲基嘧啶磷LC_(50)=2.432 mg·L^(-1)、3%氨基甲酸乙酯LC_(50)=6.519 mg·L^(-1)、15%溴氰菊酯LC_(50)=109.221 mg·L^(-1)、1.5%除虫菊素LC_(50)=128.308 mg·L^(-1)、10%茚虫威LC_(50)=156.306 mg·L^(-1)和13%氯虫苯甲酰胺LC_(50)=564.767 mg·L^(-1)),并推算出每种农药的每667 m;(即每667 m;用水50 kg) LC_(50)大致防控价格(按价格从低到高排序:30%甲基嘧啶磷、1.5%除虫菊素、3%氨基甲酸乙酯、10%茚虫威、15%溴氰菊酯和13%氯虫苯甲酰胺),最后对这些农药的使用做出以下农药推荐顺序:30%甲基嘧啶磷、3%氨基甲酸乙酯、1.5%除虫菊素、15%溴氰菊酯、10%茚虫威和13%氯虫苯甲酰胺。
    • 姜雪; 赵珍; 龚超; 张锡贤; 何丽莎; 王森山; 李燕羽
    • 摘要: 为明确S-烯虫酯在储粮实仓中对米象和玉米象成虫及子一代种群的持效性和敏感性差异,本实验分别扦取了经S-烯虫酯处理90 d和365 d后的小麦样品,在(27±1)°C,相对湿度(70±1)%的条件下对米象和玉米象2种常见储粮害虫进行持效性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施药时间为90 d时,S-烯虫酯处理下玉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40.00±2.87)%,子一代数量仅为施药时间365 d的一半;通州、西藏、四川3个品系米象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6.21±0.14)%、(88.13±0.15)%和(68.18±0.11)%,子一代种群数量分别是施药时间365 d的1/7、1/52和1/6。应用S-烯虫酯小麦90 d对于米象和玉米象防治效果显著高于施药时间365 d,S-烯虫酯的药效随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米象比玉米象对S-烯虫酯敏感,通州、西藏、四川3种品系的米象对S-烯虫酯的敏感性相同。
    • 范刚强; 李威; 李基稳; 王五一; 梁平
    • 摘要: 探明黔东南州丹寨县蓝莓果蝇发生与危害情况,为蓝莓果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2020年4-8月在丹寨县兴仁镇甲脚村蓝莓基地,对主栽蓝莓品种夏普兰,采用果蝇引诱剂诱杀果蝇成虫,剥查蓝莓果实调查幼虫。结果表明:4-8月蓝莓园内有黑腹果蝇和斑翅果蝇发生,以黑腹果蝇为主,发生高峰期为5-6月蓝莓成熟期;果蝇幼虫危害虫果率最高为10%,单颗果实最大幼虫量为2头。危害丹寨县蓝莓品种夏普兰的主要果蝇种类为黑腹果蝇和斑翅果蝇,以黑腹果蝇为主,田间发生量与果实成熟期密切相关。
    • 钱路兵; 张梦蝶; 杨斌; 李宗波
    • 摘要: 口器是昆虫近距离感知的重要器官,通过环境扫描电镜对发生于云南地区的短毛切梢小蠹成虫口器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并作了详细描述。短毛切梢小蠹口器由1个上唇,1对上颚、1对下颚、1个下唇和1个舌组成,共有6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2亚型)、刺形感器(3亚型)、锥形感器(2亚型)、末梢锥形感器(3亚型)、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于上颚、内颚叶、外颚叶上部及上唇;刺形感器则位于茎节、内颚叶、下唇、下颚须与下唇须的节间处;锥形感器1仅分布于下唇内侧,而锥形感器2和末梢锥形感器则呈聚集分布于下颚须和下唇须的端部,且感器末端均有微孔;腔锥形感器和指形感器仅着生于下颚须第3节侧面,但没有感器分布于舌表面。口器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均没有性二型现象,但末梢锥形感器3和指形感器的数量存在种内变异,前者有9~13个,后者有4~6个。研究结果将为探讨短毛切梢小蠹的寄主选择、取食与求偶行为提供参考。
    • 容仁立; 许祝莨; 谭仕俊; 朱雪姣; 温秀军; 孙思
    • 摘要: 对红椿尼小叶蝉(Nikkotettix sp.)雌雄成虫腹部末端的感器进行了研究,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红椿尼小叶雄性成虫腹部末端有3种感器,即刺形感器、指形感器和芽形感器;雌性成虫腹部末端有5种感器,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和柱形感器。
    • 刘杰; 李明涛; 陈顺安; 姚俊; 石雷; 陈晓鸣
    • 摘要: 挥发物在蝴蝶种内识别、交配繁衍等过程中作用关键。本文旨在研究美凤蝶Papilio memnon成虫虫体挥发物的变化规律,为下一步探索蝴蝶虫体挥发物作为嗅觉信号的组成成分在求偶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基础资料。应用固相微萃取方法分别收集美凤蝶雌雄成虫的虫体挥发物,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挥发物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显示,羽化后的雌雄蝶可检测到烷烃类、烯烃类、炔烃类、芳香类、醇类、醛类、酯类、酸类等12类挥发物,其中芳香类、酯类、酸类在羽化后均有出现。交配前,雌雄蝶挥发物分别有14种和16种,其中14种为共有,而以反-2-辛烯醛(雌:59.88%,雄:77.99%)和2-甲基烯丙醇(雌:14.47%,雄:8.42%)相对含量较高。交配时,雌雄蝶挥发物分别增加到24种和21种,其中20种为共有,优势挥发物除反-2-辛烯醛(雌:53.75%,雄:39.62%)和2-甲基烯丙醇(雌:9.36%,雄:11.04%)外,还包括1-二十醇(雌:10.46%,雄:21.13%)。另外,雌蝶交配时有4种特有挥发物(1-茚酮、异辛酸、1-苯基-1-丙炔、紫苏醛),而雄蝶仅1种(β-石竹烯)。然而,一旦交配后,以上优势挥发物与交配时雌雄蝶特有挥发物均未检测到。推测2-甲基烯丙醇、反-2-辛烯醛和1-二十醇可能在美凤蝶种内识别过程中发挥作用,而1-茚酮、异辛酸、1-苯基-1-丙炔、紫苏醛和β-石竹烯则可能在求偶交配期间具有增强雌雄个体识别或相互吸引等作用。
    • 王永平; 李天凤; 唐光辉
    • 摘要: 为快速准确鉴定核桃举肢蛾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性别,以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hetaohei Yang)幼虫、蛹、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肉眼及光学体视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并结合相关文献,鉴别不同时期核桃举肢蛾的性别。结果为雄幼虫腹部背面有紫褐色肾形斑,与相邻体节形成明显的区别;雄蛹前期、中期腹部背面第5节有深褐色斑点,第9腹节腹面有一端纵裂缝,两侧各有一瘤状突起;雌蛹腹部背面无此特征,第8~9节腹节腹面有一纵裂缝,两侧无瘤状突起;雄成虫触角羽状,腹部末端略尖,呈钳状;雌成虫触角线状,腹部末端钝圆,呈圆筒状。
    • 蒋华; 黄佳聪; 杨晏平
    • 摘要: 橘斑簇天牛Aristobia approximator是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主要的蛀干害虫。通过对其成虫外部9个形态特征进行观测分析,对照生殖器解剖结果,提出野外快速、准确、无损伤鉴别成虫性别方法。结果表明:体长、触角长、前胸背板宽、腹部第5节长、腹部末端超出鞘翅长在雌雄间差异不显著(P>0.05),触角正反面色泽一致。触角超出鞘翅末端长在雌雄间差异极显著(P<0.01),腹部第5节后缘及肛背板后缘形状差异显著,均可以作为野外成虫性别鉴别的特征,而以肛背板后缘雌虫具“W”形黑色宽弧边、雄虫具“U”形黑色浅弧边的野外目测鉴别最简便快捷、准确率最高(100%)。研究结果对橘斑簇天牛性比调查、种群动态预测、科学防控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秦明岗; 来有鹏
    • 摘要: 通过室内饲养,鉴定茴香薄翅野螟蛹及成虫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雌蛹在第8腹节腹面上部有一条纵裂缝,连接第7腹节与第9腹节,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雄蛹第8腹节无裂缝,在第9腹节腹面中央有一条纵裂缝,裂缝两边各有一半圆形瘤状突起.雌虫腹部粗大,腹部末端有椭圆状环毛,有一对肛突和一对产卵瓣.雄虫腹部细尖,腹部末端有乳黄色的毛丛和一对抱器瓣.通过以上结果鉴定茴香薄翅野螟个体雌雄性的准确率达100%,为该昆虫性信息素分离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