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黄化

黄化

黄化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884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植物保护、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专利文献532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北方园艺、现代园艺、中国蔬菜等; 黄化的相关文献由214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常勇、周雪平、赵统敏等。

黄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 占比:39.82%

专利文献>

论文:532 占比:60.18%

总计:884篇

黄化—发文趋势图

黄化

-研究学者

  • 周常勇
  • 周雪平
  • 赵统敏
  • 丘立杭
  • 余文贵
  • 吴建明
  • 周忠凤
  • 周慧文
  • 罗霆
  • 范业赓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林馨颖; 王鹏杰; 杨如兴; 郑玉成; 陈潇敏; 张磊; 邵淑贤; 叶乃兴
    • 摘要: 【目的】分析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代谢和转录机制,探究高茶氨酸茶树新品系‘福黄1号’的黄化变异和高茶氨酸形成机理。【方法】以茶树‘福安大白茶’及其黄化突变种质‘福黄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超微电镜、广泛靶向代谢组学、靶向代谢组学及转录组学联合分析,确定茶树黄化变异相关的色素、代谢物及转录组数据。【结果】超微结构显示,‘福黄1号’的叶绿体类囊体呈现丝状,基粒片层排列散乱不规则,片层间疏松,存在许多异常的囊泡。色素含量测定表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下降,叶绿素a/b比率下降,相关基因SGR表达显著下调,黄化叶片中光捕获叶绿素a/b蛋白(LHC)表达显著下调。类胡萝卜素总含量虽然差异不大,但各组分含量显著变化,玉米黄质为唯一显著增加的组分,其调控基因VDE表达显著上调,其余组分含量均下降。与‘福安大白茶’相比,‘福黄1号’中共鉴定到68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57个显著变化的代谢物(SCMs)。KEGG富集分析表明,SCMs和DEGs显著富集到氨基酸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以及TCA循环等途径。此外,与碳和氮代谢相关的通路也被激活。通过靶向测定,共鉴定到19种游离氨基酸,新品系‘福黄1号’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福安大白茶’,达到97.13 mg·g^(-1),其中茶氨酸为66.90 mg·g^(-1),占氨基酸含量的68.89%,而精氨酸含量达到8.46 mg·g^(-1),是‘福安大白茶’的56.4倍。调控氨基酸合成的GOGAT和GLU的表达量上调1.17倍和3.17倍。【结论】‘福黄1号’的芽叶色泽主要受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色素代谢的影响,SGR和4种LHCs的共同作用也可能影响叶绿体的生物合成来调节叶片色泽。‘福黄1号’茶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福安大白茶’的原因主要是泛素化相关的蛋白质水解酶表达上调蛋白降解能力加强,叶绿素和其他含氮分子生物合成的减少,以及黄化叶中碳骨架的缺乏,氨基和氮资源被更有效地储存,使得与氨基酸合成相关的氮代谢激活,茶氨酸合成前体物质之一的谷氨酸积累,这可能促使茶氨酸成为黄化叶中显著积累的含氮化合物。
    • 林馨颖; 杨如兴; 王鹏杰; 陈雪津; 郭永春; 高婷; 叶乃兴
    • 摘要: 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PSY)是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上的第一个限速酶,本研究旨在探索PSY基因的序列特征及其在黄化茶树新梢中的表达模式.在茶树品种‘黄棪’基因组中鉴定到3个PSY基因,分别命名为CsPSY1、CsPSY2、CsPSY3;从‘铁观音’基因组中鉴定到2个PSY基因,分别命名为TGY-PSY1、TGY-PSY2;从‘舒茶早’基因组中鉴定到4个PSY基因,分别命名为CSS-PSY1、CSS-PSY2、CSS-PSY3、CSS-PSY4.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树PSY基因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为645~1506 bp,氨基酸个数为214~501,其中,CsPSY1、TGY-PSY1和CSS-PSY1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均为1269 bp,氨基酸个数均为422.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CsPSY3和CSS-PSY2分别定位于细胞膜和线粒体上,其他茶树PSY基因均定位在叶绿体上.CsPSY1、CsPSY2和CsPSY3编码的蛋白分别有2、1、0个无序化区域以及41、27、19个磷酸化位点.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是PSY蛋白的主要组成部分.CsPSY1编码的蛋白与柿子、木瓜、葡萄等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启动子区域分析结果显示,茶树PSY基因存在大量与植物光响应、生长作用、激素、胁迫等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PSY基因在‘黄金芽’中有较高的表达量;CsPSY1在福黄1号中的表达量较高,是‘福安大白茶’的37.56倍;CsPSY2在福黄2号中的表达量较高,是‘福云6号’的141.43倍.研究表明,PSY基因在茶树黄化种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推测PSY基因可能是茶树黄化种中类胡萝卜素合成的重要调控因子.
    • 张清凤; 李啟菊; 马梅见; 肖德琴; 赵洁; 杨静康
    • 摘要: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植物快速繁殖优良种苗、无病毒种苗培养、新品种植株研发、工厂化大批育苗等其相关理论研究和试验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当中,促进了科技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存在易受污染、褐化、黄化等诸多问题,长期制约着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进步。基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为害分析、原因探究和对策讨论,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 张伟龙; 张般般; 杨静慧; 刘艳军; 张超; 冯国华
    • 摘要: 为了解蓝莓黄化规律及植株生长对黄化的影响,以天津市蓟州区主栽的6个蓝莓品种为试材,分别在盛花期、幼果发育期、果实成熟期、果实成熟后期测定植株黄化指标,新梢停止生长后测定生长指标。结果显示:‘伯克利’‘布里吉塔’‘北陆’‘蓝丰’的黄化指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2.76%~25.59%),叶绿素含量(0.31~1.19 mg/g)、铁还原酶活性(14.43~31.25μmolFe^(2+)/g·h)、有效铁含量(1.72~2.70mg/kg)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蓝金’‘莱格西’黄化指数(3.40%~31.02%)为先下降后升高,叶绿素含量(0.14~1.23 mg/g)、铁还原酶活性(12.14~29.71μmolFe^(2+)/g·h)、有效铁含量(1.28~2.76 mg/kg)先上升后下降。‘伯克利’‘蓝丰’‘莱格西’在果实成熟期,‘布里吉塔’‘北陆’在盛花期,‘蓝金’在果实采后黄化指数最高,叶绿素含量、FCR活性、有效铁含量最低。综合隶属函数比较得知‘蓝金’和‘伯克利’生长特性较强,平均黄化指数最高。
    • 古明鲜; 廖萍
    • 摘要: 硅胶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其种类也有很多。A厂区目前主要生产规格为112-3、112-5、112-7、112-9四种规格的产品,但是这些规格的产品外观均出现发黄现象,对产品的外观影响极大。为了得到外观透明无色的产品,本实验通过实验室小试装置,研究DMC聚合高乙烯基生胶的聚合反应条件,以获得外观较好的聚合产物。最终实验结果得出,选用VMC中V4含量为98.5%时,导热油温度设定为120°C,通过油浴加热物料至105~110°C,搅拌速率200 r/min,升温105°C后立即加入碱胶聚合,所得到的聚合物清澈透明。
    • 郭均瑶; 刘斌美; 杨惠杰; 秦超琦; 任艳; 姜鸿瑞; 陶亮之; 叶亚峰; 吴跃进
    • 摘要: 水稻(Oryza sativa L.)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一直备受关注。水稻叶片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脉是叶片中具有支撑和运输功能的组织。同时,叶脉中存在的光合色素也能提供一定的光合作用。本研究采用重离子束诱变籼稻9311获得的叶脉黄化突变体yml进行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研究。该突变体在抽穗期开花后5d左右,开始出现叶脉黄化表型,并于抽穗后期黄化性状明显,并持续至成熟期。在分蘖期,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光合色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在抽穗后期,突变体叶片及叶脉中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导致光合效率明显降低,净光合速率仅为野生型的50.37%。成熟期突变体的株高、穗长、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显著低于野生型。通过遗传分析,确定该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图位克隆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6号染色体。进一步通过简单重复序列(SSR)及插入缺失(InDel)标记,将该基因位置缩小至InDel5与RM3431之间,物理距离约为700 kb。本研究为后续突变体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础。
    • 宋文阁; 梁春莉; 于立杰; 孙蕾; 朱欢欢
    • 摘要: 封丘县种植金银花历史悠久,品质高。虽然近年来金银花种植面积不断增大,但是却因农户不重视土壤管理、乱施乱用农药和未腐熟的农家粪,导致金银花不断出现死棵现象,笔者通过这两年的调查,总结了一些造成金银花死棵的原因及防治方案,以供参考。
    • 李兰英; 尧渝; 龚雪蛟; 刘东娜; 罗晟; 胥亚琼; 高远; 罗凡
    • 摘要: 黄化特异新品系金凤1号是从野生四川中小叶茶树群体种中,经单株选择,系统选育而成。金凤1号属灌木型,小叶类,新梢芽叶呈葵花黄,发芽较密;中晚生种,春季物候期比中黄1号晚4~7 d,比福鼎大白晚5~8 d;茶多酚含量(22.40%)和儿茶素总量(20.13%)远高于2个对照品种,氨基酸(4.90%)、咖啡碱(3.80%)含量与对照相当,水浸出物(45.80%)略低于对照品种,适制绿茶、红茶、黄茶,品质优于对照品种;抗寒性、抗旱性相对较强,抗病虫害等级为中抗。
    • 桓德强; 郑菊梅
    • 摘要: 川乌是陕西汉中产量最大的中药材,栽培加工利用历史悠久。在川乌栽培过程中根结线虫大量发生,严重影响川乌的单产和品质。根据多年观察和试验,总结了川乌根结线虫的发生规律,提出针对性防控技术,可以较好地控制根结线虫危害,提高川乌商品率和单产,增加川乌种植效益。
    • 袁榕; 聂煜冬; 黎星延; 朱毅; 姜悦; 刘汉美; 潘永贵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浓度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处理对采后粉蕉果实品质的影响,将粉蕉果实分别用0.3、0.6和0.9 mmol/L NaHS溶液释放的H2S处理,并定期观察和测定了贮藏期间果实的硬度、色泽、失重率、褐变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呼吸速率和乙烯生成速率。结果表明:H2S处理明显延缓了粉蕉果实表皮黄化和果肉褐变指数的增加,减缓了果实的软化和失重率的上升,果实TSS含量以及TA含量上升幅度受到一定程度抑制。并且,除了TSS 3个不同浓度处理组间差别不显著外(P>0.05),其余都表现出0.6 mmol/L NaHS处理组效果更明显;与此同时,经NaHS处理还显著地抑制了果实的呼吸作用和乙烯生成速率的上升(P0.05)。综合来看,不同浓度NaHS处理均可以延缓采后粉蕉果实的成熟衰老,其中以0.6 mmol/L NaHS处理的保鲜效果最明显。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