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亲社会

亲社会

亲社会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教育、伦理学(道德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专利文献12113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等; 亲社会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翔海、杨静、奥利弗·哈特1等。

亲社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61%

专利文献>

论文:12113 占比:99.39%

总计:12187篇

亲社会—发文趋势图

亲社会

-研究学者

  • 李翔海
  • 杨静
  • 奥利弗·哈特1
  • 宁玉梅
  • 张桂梅
  • 武兴华
  • 路易吉·津加莱斯2
  • 陈俊君3
  • 马文瑶
  • 乐佩佩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素华
    • 摘要: 为了解青少年社会价值取向现状及发展规律,找出影响青少年社会价值取向的重要影响因素,对438名大学新生进行社会价值取向滑块测验;对2 397名不同学段青少年的社会价值取向类型占比进行纵向比较。结果发现:大学新生社会价值取向类型分布呈现亲社会取向最多,个人主义取向次之,竞争取向较少,利他取向最少的特点。亲社会取向的主要动机来源是不平等厌恶。性别、地域、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社会价值取向产生了显著影响。小学(四-六年级)、中学、大学三个学段的青少年社会价值取向类型占比有显著变化,亲社会取向占比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变化曲线,个人取向占比则是先下降后增长,竞争取向占比从中学阶段开始显著增加,利他取向者占比从中学阶段开始显著减少。青少年在中学阶段已形成较为稳定的社会价值取向。
    • 李志专; 刘丽娟; 李子豪; 刘红艳; 卢家楣; 周莉莉
    • 摘要: 内疚是个体在自我道德评价过程中意识到自己或他人思想、言行违背了某种道德标准,并觉得自己应为之负责而产生的一种不愉悦的、自我聚焦的情绪体验.适度的内疚具有亲社会效用和道德发展功能,而过度的内疚则有害身心健康发展.现有研究不仅从内部焦虑、依恋关系、因果报应、交换互惠和脑神经机制等方面揭示了内疚产生的机制,还从道德发展水平、共情能力、认知归因、气质类型、教养方式等方面探讨了内疚情绪的影响因素.今后研究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对个体内疚情绪培育和管控路径的发掘,以充分发挥内疚在完善个体道德品质、促进人际合作、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此外,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统一研究范式,加强脑神经机制及跨文化研究等也是今后研究应予关注的重要方面.
    • 宁玉梅
    • 摘要: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人们相信其生活在一个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的世界的信念.公正世界信念能为个体提升幸福感和提供生活的目的 感,关注长远目标,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且能提供对负面事件的缓冲,因而使个体能更好适应社会.但当个体遇到不公正事件时,会采取亲社会等的实际方式或反社会等的心理方式来捍卫公正世界信念.对公正世界信念的概念、维度、功能,公正世界信念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以期能深入了解公正世界信念的功能,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或调节作用的机理.
    • 吴南; 穆秀; 牟书
    • 摘要: cqvip:目的:探讨学前专业学生的大五人格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职业认同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北京市某高校学前专业学生14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和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量表对人格、亲社会行为以及职业认同分别进行测量。结果:1) 除神经质(P 0.05)外,大五人格各维度与亲社会行为均呈现正相关关系(Ps 0.05)。2) 责任心(β = 0.524, t = 6.930, P 0.001)宜人性(β = 0.228, P = 0.003)、与外向性(β = 0.208, P=0.023)可显著地正向预测亲社会行为。3) 职业认同在人格的责任心维度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了调节作用(β = −1.739, P = 0.042),外在职业认同在人格的开放性维度和亲社会行为中发挥了调节作用(β = −0.225, P = 0.006)。结论:1)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大五人格、职业认同和亲社会行为关系密切。2) 大五人格中责任心、宜人性、外向性、开放性维度能够很好的正向预测学前专业学生的亲社会行为。3) 责任心和开放性人格对亲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会因个体对学前教育职业认同的高低而有所差异。
    • 宁玉梅
    • 摘要: 公正世界信念是指人们相信其生活在一个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的世界的信念。公正世界信念能为个体提升幸福感和提供生活的目的感,关注长远目标,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且能提供对负面事件的缓冲,因而使个体能更好适应社会。但当个体遇到不公正事件时,会采取亲社会等的实际方式或反社会等的心理方式来捍卫公正世界信念。对公正世界信念的概念、维度、功能,公正世界信念的前因变量、结果变量和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实证研究进行概述,并指出公正世界信念研究的不足与展望,以期能深入了解公正世界信念的功能,公正世界信念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以及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或调节作用的机理。
    • 乐佩佩
    • 摘要: 幼儿文学作品是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题材,是幼儿的重要精神食粮,更是早期教育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能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年龄特点,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的故事及动画片,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幼儿的亲社会性行为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为儿童学习和巩固亲社会行为提供直观、生动的示范,有助于儿童通过观察、模仿,习得亲社会行为.
    • 王玲1
    • 摘要: 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致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他们普遍霸道、自私自利、不会与人交往、心理承受能力太差。然而,在幼儿园我们平常使用的方法不外乎说服、榜样、行为练习、奖惩法。它们往往是自上而下、由外而内地把一定的思想、认识或观念赋予幼儿,而不是让幼儿运用智慧和经验与环境相互作用后产生正确的认识。因此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亲社会行为不易牢固,稍有变化,便会出现动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