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

骶髂关节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328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7篇、会议论文29篇、专利文献46667篇;相关期刊441种,包括中国骨伤、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第十一届中国泉州——东南亚中医药学术研讨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等;骶髂关节的相关文献由322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英泽、徐荣明、王庆文等。

骶髂关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7 占比:2.48%

会议论文>

论文:29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6667 占比:97.46%

总计:47883篇

骶髂关节—发文趋势图

骶髂关节

-研究学者

  • 张英泽
  • 徐荣明
  • 王庆文
  • 王钢
  • 李明
  • 潘进社
  • 郑占乐
  • 黄烽
  • 刘源
  • 曾庆馀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叶海民; 邹华春; 丁凌华; 游木荣
    • 摘要: 背景:骶髂关节对稳定骨盆环有重要作用,其骨折或脱位在手术上具有挑战性,尽管各种置钉方法不断改进,但是螺钉误置、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依旧存在。如何准确地将螺钉置入骶骨内及确认螺钉位置,并且保证良好的稳定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目的:利用有限元法分析两种不同组合方式螺钉固定骶髂关节脱位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以人尸体标本数据为资料,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系统构建全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骶髂关节脱位有限元模型,分别进行两种组合的螺钉固定,一种为S_(1)置入2枚直径6.0 mm的螺钉+S_(2)置入1枚直径6.0 mm的螺钉(命名为S_(1)2枚+S_(2)1枚组),另一种S_(1)置入1枚直径7.3 mm的螺钉+S_(2)置入1枚直径6.0 mm的螺钉(命名为S_(1)1枚+S_(2)1枚组)。在S_(1)上终板施加600 N的垂直方向力,分析骨盆最大应力、螺钉最大应力(抗疲劳程度)、模型整体位移值及螺钉形变量。结果与结论:①两组螺钉固定骨盆后能够有效恢复骨盆生物力学的传导方向,骨盆应力都小于双节段螺钉固定应力,且最大应力都位于骨折端皮质骨上;②正常骨盆的最大位移为0.0809 mm,最大应力为9.39 MPa;S_(1)2枚+S_(2)1枚组的骨盆最大位移为0.0978mm,最大应力为11.59 MPa;S_(1)1枚+S_(2)1枚组骨盆的最大位移为0.1118 mm,最大应力为13.51 MPa;③S_(1)2枚+S_(2)1枚组螺钉的最大应力为12.35 MPa,形变量为0.08111mm;S_(1)1枚+S_(2)1枚组螺钉的最大应力为14.53MPa,形变量为0.0882mm;④结果显示,与正常骨盆相比,两种不同组合方式螺钉的稳定性无实质性变化,其中3枚螺钉固定的抗疲劳程度优于2枚螺钉,因此首选3枚螺钉固定法,若无条件进行S_(1)双螺钉固定时,最佳固定方法是在双节段均选择1枚螺钉进行固定。
    • 李景莲; 张洪飞; 闫加鹏; 周甲彬; 于浩
    • 摘要: 背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已经成为治疗骶髂关节分离的首选方法,但目前很多采用平行水平面的方式置入螺钉,此置钉方法风险相对较高,易受人体骨盆变异的影响,且很难实现双螺钉固定,需寻找一种新的内固定方式.目的:通过骨盆3D模型,模拟7.3 mm拉力螺钉固定骶髂关节,然后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确定最佳髂骨进针点和空间角度.方法:用Mimics 21.0软件对60例骨盆CT数据进行3D重建,建立60例骨盆3D模型.从臀部外上方尽量靠近髂嵴上缘的位置,经S1椎弓根到S1椎体上1/3中点模拟置入7.3 mm拉力螺钉(尾向置钉法),在冠状面上平行下移5-8 mm置入第二个拉力螺钉.所有病例必须满足双螺钉安全置入要求,然后在软件中测量第一个拉力钉轴线与水平面、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偏离角度,观察和分析髂骨进针点的位置.结果 与结论:①进针点在小骨盆内边缘垂直切线上稍偏外的位置;②男性最佳置钉通道与水平面偏离角α、矢状面偏离角β、冠状面偏离角γ分别为(12.56±6.14)°,(66.42±5.45)°,(18.68±5.09)°;女性分别为(9.78±5.31)°,(69.46±5.34)°,(16.86±5.94)°.男女间α、β有显著差异,γ无明显差异;③尾向置入骶髂螺钉技术,空间角度相对稳定;④骼骨进针点在前后位投影面上的小骨盆内边缘垂直切线略偏外侧,变异较小;⑤对于大多数的患者,可以实现2个平行螺钉固定;⑥因此,骶髂螺钉尾向置入技术可以作为临床使用的进针方法.
    • 董晚亭; 潘小文; 罗容智; 罗飞
    • 摘要: 目的 分析基于MRI的伪CT图像对骶髂关节炎结构性病变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择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放射科检查的疑似骶髂关节炎患者53例,分别采用CT、T;加权MRI及伪CT对结构性病变进行诊断,并以CT结果为参考标准,比较MRI及伪CT对结构性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 除MRI诊断侵蚀的观察者间一致性强度为中等水平外(K=0.593),CT、伪CT及MRI诊断结构性病变的观察者内一致性、观察者间一致性绝大部分处于较强水平(k=0.627~0.898);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调整参与者内部相关效应后,伪CT诊断侵蚀的准确性及特异性明显高于MRI,诊断硬化、强直的准确性及敏感性明显高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疑似骶髂关节炎结构性病变诊断中,采用基于MRI的伪CT图像比T;加权MRI的诊断效能更高,置信度可与CT媲美。
    • 吴娟; 李月; 鄢泽然; 孔维萍
    •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又称放射学阳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免疫介导的自身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1]。我国AS患病率为0.3%左右,患病人群达400万人以上,该病致残率高,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AS病因尚不十分明确,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
    • 陶静琰(译); Ordahan B
    • 摘要: 骶髂关节(SIJ)疼痛是引起腰痛和髋痛的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原因。SIJ疼痛是妊娠期疼痛的一个特别常见的原因。本研究评估了肌内效贴对孕妇SIJ疼痛的疗效。这项随机临床试验包括58名患有腰痛的孕妇。这些妇女被随机分配接受肌内效贴治疗组或假肌内效贴治疗组。两组均接受训练指导,包括股四头肌拉伸、髋外展拉伸、髋外展肌等长运动和躯干旋转治疗骶髂关节疼痛。鼓励参与者在每周的肌内效贴应用过程中定期锻炼。每周应用一次肌内效贴,持续五周。
    • 张惠萍; 曹丽君; 黄晓琼; 李琦
    •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脊柱为主要侵犯对象,可不同程度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自身免疫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脊柱畸形强直,并形成固定僵硬的脊柱畸形[1].强直性脊柱炎病理特点是椎体骨性强直、骨质疏松,周围韧带、纤维环及椎间盘的钙化,这些表现常常导致脊柱的脆性增加[2],当有明显硬膜外血肿造成脊髓受压症状,尤其是急性进行性加重者应尽快手术.我科于2020年11月4日收治1例强直性脊柱炎并C_(6)~T_(7)硬膜外血肿患者,入院当日行“后路C_(6)~T_(7)硬膜外血肿清除+椎板成形术”,术后经一系列治疗护理,住院39d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周锐志; 李彦磊; 钟鑫; 尚雪萍; 丛文斌
    • 摘要: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 S)骶髂关节磁共振成像(M R I)表现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60例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均进行MRI检查,并检测血清MMP-3、TNF-α水平,分析MRI表现与血清MMP-3、TNF-α水平的关系。结果观察组累及范围计分、水肿强度计分、水肿深度计分及总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MMP-3、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累及范围计分、水肿强度计分、水肿深度计分与血清MMP-3、TNF-α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AS骶髂关节MRI表现与血清MMP-3、TNF-α水平呈正相关,MRI检查和血清MMP-3、TNF-α水平可用于早期诊断AS骶髂关节炎。
    • 李稳超; 司晓华
    • 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由于腰椎间盘发生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而出现的疾病。对于LDH的治疗方法很多,临床中主要分为手术与非手术两大类,临床中,大多数患者都能通过保守治疗得到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学中的手法调整更是因为疗效肯定,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使用。该文主要从中医理论来源、作用机理、临床疗效3个方面对手法调整腰骶部及骨盆治疗LDH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樊劲冲; 高毅; 程政; 黄涛; 陈俭波
    • 摘要: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腰背疼痛、脊柱僵直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疾病。AS主要累及脊柱、骶髂关节和四肢关节,晚期可出现腰椎活动受限、胸廓活动度减低、脊柱强直和畸形[1]。AS发病人群多为18~40岁的男性青壮年,男女发病率为2~3∶1[2]。
    • 郑洁婷; 王丹敏; 侯志铎; 陈植娴
    • 摘要: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25岁,因“左下肢疼痛乏力半年”于2020年8月27日入院。既往体健。门诊查腰椎MRI:腰骶部附件周围少许渗出,余未见异常。拟“左下肢乏力查因”收住神经内科。专科查体:左侧4字试验阳性,右侧4字试验阴性。全脊柱无压痛,左侧骶髂关节区压痛阳性,左下肢活动受限。双上肢肌力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红细胞沉降率107 mm/h;C反应蛋白63.00 mg/L;人类白细胞抗原-B27阴性;血+尿+大便常规、生化、凝血功能、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抗核抗体谱、IgA、IgG、IgM和胸片均未见明显异常。盆腔CT:左侧骶髂关节面可见侵蚀破坏,局部骨性融合(图1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