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盆底

骨盆底

骨盆底的相关文献在1973年到2022年内共计362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47364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北京大学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手术研讨会等;骨盆底的相关文献由949位作者贡献,包括应涛、宋岩峰、朱兰等。

骨盆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4 占比:0.6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364 占比:99.36%

总计:47670篇

骨盆底—发文趋势图

骨盆底

-研究学者

  • 应涛
  • 宋岩峰
  • 朱兰
  • 胡兵
  • 郎景和
  • 王建六
  • 刘菲菲
  • 李勤
  • 徐莲
  • 杨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庄丽; 李晓琴; 杨敏; 吴秀花
    • 摘要: 目的观察盆底超声评估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初次产后盆底功能的价值。方法选取176名产妇,根据初次分娩方式将其分为经阴道分娩组(n=100)和剖宫产组(n=76);对比2组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超声各参数,包括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积,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及膀胱颈移动度,观察盆底超声评估初次产后盆底功能的价值。结果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经阴道分娩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及面积均大于剖宫产组(P均<0.05),左、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均小于剖宫产组(P均<0.05);阴道分娩组膀胱颈移动度大于剖宫产组(t=2.177,P=0.031)。结论盆底超声对评估初次产后盆底功能具有一定价值;初次经阴道分娩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大于剖宫产;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膀胱颈移动度增大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变薄可早期提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可能。
    • 张奥华; 徐净; 张新玲
    • 摘要: 目的观察三维超声自由解剖切面(Omniview)联合容积对比成像(VCI)技术(O+V技术)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3名接受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女性,对比观察不同医师(医师1、医师2)采用O+V技术及立体渲染模式(R模式)测量最大瓦尔萨尔瓦状态下最小肛提肌裂孔面积所用时长,并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观察者内、观察者间及不同方法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价O+V技术用于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的价值。结果医师1及2采用O+V技术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所用时长均明显低于R模式(P均0.75),2次O+V技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好(ICC>0.75);医师1、2采用O+V技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均好(ICC均>0.75),医师1采用O+V技术与医师2采用R模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亦好(ICC>0.75)。结论三维超声O+V技术用于测量肛提肌裂孔面积耗时短、准确度佳,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王玉莹; 成宇璐; 徐臻
    • 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用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诊断及康复训练疗效评价的效果。方法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院行产后42 d检查发现SUI的女性中选取54例设为观察组,于同期本院行产后42 d检查显示盆底功能正常的女性中选取54例设为对照组,均展开盆底超声检查,对比2组检查结果,同时观察组予以康复训练干预,并通过盆底超声展开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静息状态、最大Valsalva动作时的盆膈裂孔面积、盆膈裂孔横径与纵径、膀胱尿道后角均比对照组大(P<0.05);观察组的尿道内口漏斗率是17%,膀胱膨出率是19%,分别比对照组的2%及4%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静息状态与最大Valsalva动作时的盆膈裂孔面积、盆膈裂孔横径与纵径、膀胱尿道后角均比治疗前小(P<0.05)。结论盆底超声可通过测量盆膈裂孔面积、盆膈裂孔横径与纵径、肛提肌夹角等参数对产后SUI进行准确诊断与康复训练疗效评价。
    • 钱佩佩; 郭显峰; 白植斌; 王岳锋; 林蒙蒙; 黄泽萍
    • 摘要: 目的采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给予初产妇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6例初产妇,根据其初产时接受硬膜外镇痛情况分为潜伏期镇痛组(n=38)、活跃期镇痛组(n=33)和未镇痛组(n=65);对比静息状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3组产妇超声参数,观察硬膜外镇痛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潜伏期镇痛组及活跃期镇痛组产后膀胱膨出发生率、膀胱颈移动度、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及肛提肌裂孔扩张率均小于非镇痛组(P均<0.05),且潜伏期镇痛组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非镇痛组(P<0.05)。潜伏期镇痛组肛提肌裂孔扩张率小于活跃期镇痛组(P<0.05)。结论于分娩时,特别是分娩潜伏期给予初产妇硬膜外镇痛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产后早期盆底功能。
    • 王照; 平毅(审校)
    • 摘要: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s,PFD)已经成为危害女性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由于人体试验受到医学伦理的约束,动物模型成为研究PFD的重要工具。目前PFD的动物模型根据物种的不同大致分为啮齿类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大型哺乳动物以及非人类灵长类动物(nonhuman primates)。通过研究动物模型现况发现,4类动物中啮齿类动物模型使用最多,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模型最为理想。模拟分娩是最主要的造模方法,基因技术可构建特定性质的动物模型。生物力学测量为盆底损伤病理和治疗效果的评估提供客观数据,可以进一步优化动物模型,为探索PFD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提供更多助力。
    • 荆玉慧; 陈晶; 常佳豪; 于剑虹; 程海燕
    • 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超声在妊娠晚期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妊娠晚期孕妇(妊娠晚期组),根据是否发生SUI进行分组,将48例发生SUI的患者分为观察1组,52例未发生SUI的患者分为观察2组,将同期门诊接诊的已婚未产的50例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三组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比较妊娠晚期组、对照组缩肛动作、静息、Vasalva动作时盆底超声指标,比较观察1组、观察2组缩肛动作、静息、Vasalva动作时盆底超声指标。结果观察1组缩肛动作时盆底超声指标均高于观察2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Vasalva动作时耻骨直肠肌角度、耻骨直肠肌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SUI患者盆底结构重塑,相对于未生育女性,盆膈裂孔增大、盆底结缔组织结构疏松,通过盆底超声检查,可进一步评估妊娠晚期SUI患者盆底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徐净; 黄泽萍; 郑志娟; 张奥华; 张新玲
    • 摘要: 目的 观察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女性产后盆底结构的近期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0名于产后6~8周接受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的足月初产女性,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将其分为分娩镇痛组(n=70)和对照组(n=160);对比观察组间一般资料、产程、静息态、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及盆底肌收缩状态下盆底超声参数,分析分娩镇痛对其盆底结构的影响。结果 分娩镇痛组与对照组受试者年龄、孕次、体质量指数(BMI)、新生儿体质量及产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息态及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组间膀胱颈位置、膀胱位置、子宫位置及直肠壶腹部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最大瓦尔萨尔瓦动作下,组间膀胱颈移动度及肛提肌裂孔面积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受试者肛提肌撕脱发生率及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分娩镇痛对足月初产女性产后早期盆底结构无明显影响。
    • 李旻; 董旭东; 吕爱明; 冯庆; 改天姿; 王少为
    • 摘要: 目的 应用盆底肌表面肌电位(sEMG)和生活质量影响量表评价选择性会阴侧切术对初产妇产后半年内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并比较sEMG与尿失禁影响量表(IIQ-7)、盆底疾病影响量表(PFIQ-7)评分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北京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接受盆底功能筛查、并经阴道分娩的1 25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分娩时是否接受会阴侧切术分为会阴侧切组(n=676)和非会阴侧切组(n=574).产后随访6个月,分别测量两组产妇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时盆底肌sEMG值和盆底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并且比较这两种盆底肌功能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会阴侧切组产后6~8周、6个月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分别为(17.7±5.3)、(29.6±8.7)μV,强直收缩肌电位分别为(14.8±7.4)、(22.2±8.9)μV.非会阴侧切组产后6~8周、6个月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分别为(20.0±7.9)、(35.4±10.7)μV,强直收缩肌电位分别为(17.8±9.0)、(27.5±8.9)μV.同产后6~8周相比,两组产妇在产后6个月时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和强直收缩肌电位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会阴侧切组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时的快速收缩最大肌电位和强直收缩肌电位均显著低于非会阴侧切组(均P<0.01).与产后6~8周相比,两组产妇产后6个月时的IIQ-7评分和PFIQ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在产后6~8周及产后6个月时,两组产妇之间的IIQ-7评分和PFIQ-7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产后6~8周和产后6个月,两组产妇的盆底肌收缩肌电位与IIQ-7和PFIQ-7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相关性随产后时间延长而减弱.结论 选择性会阴侧切术在产后半年内对初产妇盆底肌收缩电生理功能有持续的不良影响.盆底肌sEMG值与盆底疾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存在负相关.盆底肌sEMG可以作为产后盆底功能随访的候选评估方法.
    • 黄益娟; 陈艳琴; 李文娟; 王月霞; 龚健
    • 摘要: 目的 评价经阴道植入轻型钛化聚丙烯网片TiLOOP的盆底重建术的临床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以阴道前壁膨出Ⅲ~Ⅳ度为主的50例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对其实施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其中自行裁剪TiLOOP网片的“协和式”盆底重建术37例、TiLOOP Total 6套盒网片的盆底重建术13例.评价术后各项主观指标[包括患者整体印象改善评分(PGI-I)、盆底不适调查表简表(PFDI-20)、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盆腔器官脱垂与尿失禁性生活问卷(PISQ-12)]、客观指标(包括临床疗效评定为“成功”)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50例POP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8±6)个月.手术成功率为90%(45/50),单独阴道前壁、顶端、后壁脱垂的复发率分别为2% (1/50)、2%(1/50)、6%(3/50);无一例行再次手术或子宫托治疗.PGI-I显示,50例患者均主观满意,其中明显改善者46例(92%,46/50)、有改善者4例(8%,4/50);术后3、6、12个月随访,PFDI-20及PFIQ-7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ISQ-12评分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新发性交痛.网片暴露率为12% (6/50),新发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为4%(2/47).结论 经阴道植入TiLOOP网片的盆底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短期疗效较好,但如何减少网片暴露仍需继续探究.
    • 张萍; 卢琼芳
    • 摘要: 目的 探索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盆底电生理异常状况、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广西省贵港市人民医院定期产检、分娩并在产后6~8周到医院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检查的阴道分娩初产妇妊娠和分娩相关资料,对产妇的资料及产后早期盆底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查找盆底电生理异常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结果 664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中Ⅰ类肌肌力异常70.03%,Ⅱ类肌肌力异常69.27%,Ⅰ类肌疲劳69.73%,Ⅱ类肌疲劳31.02%,阴道动态压力有92.02%异常.产妇年龄、身高、会阴侧切、会阴撕裂伤、晚期增重、第二产程时长和新生儿体重、身长、性别与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有关,其中,产妇身高越高、新生儿身长越长、在第二产程不超过3h的情况下第二产程时间越长均是保护因素.孕期体重增加对盆底肌电生理的影响明显,将孕期增重与盆底电生理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可以预测部分产妇产后早期盆底电生理异常,在孕早期25≤体重指数<30的孕妇,Ⅰ类肌肌力异常与晚期增重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25(P=0.044,95%CI:0.523~0.927),最佳晚期增重值为4.75 kg.结论 经阴道分娩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肌电生理异常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孕期体重增加可以预测部分产妇产后早期电生理异常.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