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骨增量

骨增量

骨增量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3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203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口腔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BITC口腔种植研讨会等;骨增量的相关文献由488位作者贡献,包括满毅、孙宁佳、张文杰等。

骨增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4 占比:0.4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1203 占比:99.57%

总计:31338篇

骨增量—发文趋势图

骨增量

-研究学者

  • 满毅
  • 孙宁佳
  • 张文杰
  • 周倩
  • 屈依丽
  • 廖健
  • 石前会
  • 伍超
  • 蒋欣泉
  • 李芳

骨增量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齐昱晗; 石前会; 安哲庆; 廖健
    • 摘要: 背景:目前,因牙周炎、创伤等原因导致的牙缺失后骨量缺损较为普遍,各类骨增量技术仅解决了一部分此类难题。目前常用的各类骨增量技术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为改善上述问题,一项改良技术——环状植骨术的提出,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更多骨增量方案选择。目的:归纳环状植骨术相关研究动态,对环状植骨术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万方、维普、知网、CBM数据库,以“dentition defect,bone augmentation,dental implants,bone defect,bone graft material,bone ring technique”为英文关键词,以“牙列缺损,骨增量,牙种植体,骨缺损,骨移植材料,环状植骨术”为中文关键词,检索时限为1986年1月至2022年2月,共搜索到431篇文献,并进行筛选、归纳分析与总结,最终纳入60篇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环状植骨术并同期植入种植体具有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二次手术痛苦等优点,且因其良好的机械性能,更利于软硬组织形态的重建与恢复;②但其也存在固定不牢、自身供骨量无法满足严重骨量缺损、部分患者无法接受开辟第二术区等局限;③仍需要更多高质量、长时间、大样本的随访研究,不断改良环状植骨术,使其更好地应对各类牙列缺损伴骨缺损患者的种植治疗。
    • 戴晓玮; 侯宏亮
    • 摘要: 目的 对比三种植骨材料对于种植体周成骨效果的影响。方法 临床收集需要行上颌窦外提升并延期种植的患者40例,将其分为A、B、C、D 4组,每组10例,A组行上颌窦外提升术中植入Bio-oss骨粉,B组植入海奥骨粉,C组植入Bio-oss骨粉联合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s,CGF),D组植入海奥骨粉+CGF。6个月后行延期种植术,术中环钻取骨,植入同种型号种植体,术后使用动度测量仪测量并记录种植体稳定性。环钻取出的骨组织进行实验室涂片,比较成骨效果。6个月后拟行二期手术,术后测量记录种植体稳定性。种植修复12个月后再次测量记录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比较三种植骨材料在上颌窦外提升延期种植术中对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A组在术中即刻ISQ值为63.24±4.27,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后分别是73.62±4.81及76.37±3.26;B组在术中即刻ISQ值为62.33±3.75,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分别是72.05±5.74和75.83±4.00;C组在术中即刻ISQ值为76.04±4.57,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分别是84.69±4.32和88.27±3.38;D组在术中即刻ISQ值为64.21±5.41,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后分别是74.67±4.11和75.29±3.57。C组术中即刻、术后6个月及12个月ISQ值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4组植骨材料在上颌窦骨量不足的区域均可有效增加骨量,并有良好的成骨效果。其中Bio-oss+CGF的组合对于种植体周成骨的影响较为显著,同时可减少术后反应,为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病例研究提供基础。
    • 柳锋; 张行涛; 徐勇刚; 郭铁
    • 摘要: 目的: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联合珊瑚骨粉在前牙美学区骨增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笔者医院口腔科收治的102例前牙美学区骨量不足的缺牙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应用珊瑚骨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CGF。记录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愈合情况、窦底高度变化、骨厚度及骨密度。结果:观察组Ⅰ期愈合率(92.16%)高于对照组(76.47%),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观察组骨厚度及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GF联合珊瑚骨粉在前牙美学区骨增量中发挥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 郝丹; 陈冬雷; 葛维燕; 孔琴; 郭海波
    • 摘要: 目的:探究上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严重不足的老年患者,经牙槽嵴顶入路行上颌窦底内提升(OSFE),植入与不植入Bio-oss(s)骨粉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年龄≥60,初始窦嵴距(RBH)≤4mm的患者30例,将8mm种植体随机植入OSFE并植骨(对照组)和不植骨(实验组)的缺牙区,6个月愈合周期后完成修复。比较两组种植体2年存活率及术后1年、2年窦底新生骨高度(ESBG)、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和颈部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本研究共植入32枚种植体(实验组:15枚,对照组:17枚),平均初始RBH为2.5±0.7mm,2年观察期内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实验组93.3%和对照组94.1%(P<0.01)。2年后所有存活种植体均获得窦底新生骨(实验组:3.65±1.0mm,对照组:4.89±1.06 mm;P<0.01)。两组的平均骨高度在2年间基本保持稳定。结论:通过2年临床观察,老年人严重骨萎缩的后牙区行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或不植骨联合同期植入8mm短种植体可获得理想临床效果。
    • 戴薇; 席月; 陈朝真; 蒋奇锋; 杨国利
    • 摘要: 由于外伤、感染、糖尿病、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等病症所引起的骨量不足、种植条件较差的现象在临床中极为普遍,骨增量技术应运而生。骨移植是最常用的骨增量技术,主要来源包括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异种骨材料和人工合成骨材料。近年来,自体牙由于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及易获得性,逐渐成为一种新兴骨替代材料。该文比较了近年发表的关于不同类型牙移植材料的文章,就自体牙移植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在骨增量术的应用现状及预后的影响因素作一综述,为自体牙移植物在临床骨增量技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王萍; 汤春波
    • 摘要: 外胚层发育不全(ectodermal dysplasia,ED)是一组由外胚层结构发育不全而导致发育缺陷的先天性遗传病,症状可为少汗、毛发稀少、指甲异常、先天缺牙或无牙等。大部分患者存在先天缺牙或无牙颌的典型症状,而对于缺牙的修复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也尚无相关共识指导。这篇综述从外胚层发育不全患者缺牙的修复、颌面外形的改善等方面概括了截至目前该病的口腔临床治疗手段,为更加规范、全面地为患者提供口腔治疗和干预方案提供参考。
    • 黄远斌; 马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自体骨结合人工骨粉对前牙美学区骨量不足患者骨增量的影响。方法 90例前牙美学区骨量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自体骨结合人工骨粉修复,对照组给予完全自体骨修复,比较两组的骨增量、美学评分、牙周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垂直向、水平向的骨增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PES、 GI、 SBI、 PLI评分均显著改善(P 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于前牙美学区骨量不足患者,自体骨结合人工骨粉修复与完全自体骨修复的效果相当,但前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王美洁; 邓悦
    • 摘要: 本文报道1例常规种植同期GBR,术后6个月种植体唇侧骨增量效果良好,但颈部区域骨增量材料吸收明显,二期手术同期行游离结缔组织移植,最终获得了良好的软组织轮廓的病例。通过分析前牙区GBR后种植体唇侧颈部骨增量材料吸收的原因,总结前牙区骨增量的操作注意事项。前牙区进行GBR应充分考虑生物膜及骨增量材料的稳定性和空间维持能力,可使用膜钉辅助固位,或使用空间维持能力较强的屏障膜。当骨增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时,可通过软组织增量进行补偿,以获得良好的软组织轮廓及理想的美学效果。
    • 汤易; 陈琰; 王衎; 崔广
    • 摘要: 自体牙本质块骨增量国内外仅见零星报道,尚缺少人体组织学分析和长期随访报道。本病例患者重度水平骨缺损,拔除智齿制作牙本质块移植于骨缺损处,愈合半年后行种植体植入并同期种植位点取骨柱做组织学分析。结果显示牙本质块与基底骨紧密结合,二者交界处可见甲苯胺蓝深染条带,表明此处骨改建活跃有新骨形成。骨增量术后3年临床观察红白美学效果良好,骨弓轮廓稳定,影像学观察种植体周围未见明显骨吸收,临床和组织学结果均提示自体牙本质块移植或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平骨增量方法。
    • 邓磊; 程熠; 赵楠; 陈岗; 黄海涛
    • 摘要: 目的验证胶原蛋白海绵在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中应用的临床效果,通过CBCT及Mimics软件测量分析术后短期内成骨效果,并分析上颌窦内成骨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自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就诊均采用磨除法进行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的14例患者(24个种植位点),由胶原蛋白海绵和种植体共同维持上颌窦底提升空间,记录术中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情况。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CBCT并测量上颌窦底提升高度(lifting length,LH)、种植体突入上颌窦腔内的长度(protruded length,PL),术后6个月测量上颌窦内新增骨高度(new bone height,NBH)。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建模配准计算出上颌窦内新增骨体积及高度,对成骨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植入的24颗种植体短期留存率为100%,3个种植位点在预备种植窝洞时出现了上颌窦底黏骨膜穿孔,穿孔率为12.5%,但在填塞胶原蛋白海绵和植入种植体的过程中无穿孔,所有种植体在术后6个月的放射线检查中均取得良好的骨结合并成功负荷;术后6个月上颌窦腔内平均新增骨高度为(3.09±0.99)mm,上颌窦内新生骨体积平均为(320.24±85.79)mm^(3);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LH、PL及NBH与新生骨体积存在线性相关关系(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上颌窦底形态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新生骨体积圆形组高于卵圆形组和尖圆形组(P<0.05)。上颌窦底形态、性别及PL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决定系数为0.753。结论胶原蛋白海绵作为穿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技术的术中充填材料,术中操控性较好,同时可以与种植体共同维持上颌窦腔内成骨空间,形成一定体积的新生骨。此外,LH、性别、PL及上颌窦底形态可能是上颌窦腔内新生骨形成的影响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