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馆陶组

馆陶组

馆陶组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18256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沉积学报、山东国土资源、石油天然气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2年LMS中国用户大会、中国石油学会2007年成都物探技术研讨会、第十一届渤海湾浅(滩)海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讨会等;馆陶组的相关文献由65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蛟、牛明超、国景星等。

馆陶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8256 占比:99.79%

总计:118501篇

馆陶组—发文趋势图

馆陶组

-研究学者

  • 王蛟
  • 牛明超
  • 国景星
  • 姜在兴
  • 李琴
  • 杜晓峰
  • 申春生
  • 陈清华
  • 马晓东
  • 傅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藏军; 李永春; 姜春宇; 石飞; 周立业
    • 摘要: 针对石臼坨凸起西南缘Q31区块馆陶组油藏录井气测仅见高含量的C;烃组分,不含其他烃组分的特殊地质现象,利用常规原油物性、族组分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地球化学资料,探讨研究区馆陶组油藏的基本地化特征、原油菌解过程及甲烷气的生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馆陶组重质油为成熟油,在成藏后遭受生物降解作用导致稠化,并且在稠化过程中,原油降解气以油藏伴生甲烷气(溶解气)的形式产出,当钻头钻开储集层时,地层能量快速释放而造成录井气测仅见高含量的C_(1)烃组分的现象。研究认识对于油藏开发方案制订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李晓辉;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志萍; 王启明
    • 摘要: 辫曲过渡型河流是发育于辫状河向曲流河演化过程中的一种河流类型。综合现代沉积类比、构造演化分析、岩心分析与地震正演,对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坳陷东北部新近系馆陶组沉积体系类型及沉积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层序分析的基础上,对馆陶组辫状河、曲流河与辫曲过渡型河流等3种沉积类型的宏观和微观沉积特征、成藏条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辽东湾坳陷东北部馆陶组沉积时期,沉积体系由辫状河向曲流河逐渐过渡,其中在馆中段沉积期发育辫曲过渡型河流沉积。(2)辫曲过渡型河流具有水动力较强、垂向加积与侧向加积相复合、储层发育程度与成熟度适中、砂泥岩低频互层、测井曲线呈箱形与钟形相叠加的沉积特征。(3)相对于辫状河与曲流河储层,辫曲过渡型河流储层横向连通性好,垂向上间隔发育规模性泥岩夹层,具备更好的储盖组合条件,更有利于油气规模性聚集成藏。
    • 刘宗宾; 吕文杰; 廖新武; 朱建敏; 高红立
    • 摘要: 渤海辽中凹陷LD-A油田新近系馆陶组为辫状河沉积,隔夹层类型多,储层连通性复杂,对隔夹层的精确刻画是规避钻井风险和提高油田开发效果的关键。综合利用测井和地震资料,从隔夹层成因及类型出发,充分考虑水平井网的特殊性,重构拟声波曲线提高测井对薄夹层的识别能力,利用变差椭圆求取平面变差参数,在基于模型的稀疏脉冲确定性反演的约束下,通过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对LD-A油田4井区馆Ⅳ油组的辫状河厚储层内部隔夹层进行了三维精细刻画。结果表明,LD-A油田辫状河储层隔夹层可划分为泛滥泥、落淤层、废弃河道泥和底部滞留沉积4类,其中泛滥泥为层间泥岩,落淤层、废弃河道泥和底部滞留沉积为层内泥岩;层间泥岩空间分布较为稳定,纵向遮挡效果好,层内泥岩呈零星片状分布,起局部渗流屏障作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拾取了确定性反演对层间泥岩的响应趋势,融入水平段信息后又对层内薄夹层的空间展布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了地震反演和随机建模的优势。本文研究有效指导了钻井实施和分层系水平井挖潜,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 刘阳平; 吴博然; 于忠良; 余成林; 王立鑫; 尹艳树
    • 摘要: 以冀东油田高尚堡区块新近系馆陶组Ⅳ油组的二维平面相和剖面相为训练图像,利用线性池化方法获得其三维沉积相的多点统计概率,通过蒙特卡洛抽样确定预测点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研究区辫状河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并采用抽稀井网的方法验证了其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主力生产层段馆陶组Ⅳ段12和13小层发育心滩、辫状河道与泛滥平原微相。心滩坝呈底平顶凸特征,辫状河道呈顶平底凸特征,河道与心滩规模均较小,宽度一般不超过600 m;辫状河道顶部发育泛滥平原沉积,整体上呈“砂包泥”特征;辫流带宽度为650~1 300 m,心滩平均长度为480 m,平均宽度为176 m,辫状河道平均宽度为71 m。(2)地质模型刻画出的储层砂体形态和空间分布准确,平面上心滩位置与地质分析结果吻合,心滩中间厚、两翼薄的特征显现;剖面上具有典型的底平顶凸的心滩特征;模型中泥岩相占比的误差为9.8%,心滩相占比的误差为3.4%,河道相占比的误差为6.4%,总体上看,建模误差均小于10.0%。
    • 刘世斌; 邵水利; 史笃涛
    • 摘要: 孤东—红柳油田接合部馆陶组上亚段底部和馆陶组下亚段顶部地层发育特征呈现与馆下段典型的辫状河沉积和馆上段典型的曲流河沉积均不同的特征,河流相沉积类型及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基础上,明确“砂泥岩间互”的河道砂体纵横向展布特征,研究认为该区馆陶组上亚段底部、下亚段顶部发育辫状河向曲流河转化的过渡河型—分汊河。通过连井剖面相、平面沉积微相分析,明确辫状河、曲流河、分汊河发育层系、位置及特征,为该区滚动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 贺婷婷; 谈心; 隋少强; 章惠; 张海涛
    • 摘要: 东濮凹陷西斜坡带新近系明化镇组砂岩热储地热井,存在出砂严重和回灌困难的问题.为了弄清东濮凹陷西斜坡带优质砂岩热储层地热地质特征,综合考虑构造、储层和地温情况,开展区域构造、地温场分布规律及热储精细解剖研究,优化探井设计.研究表明,东濮凹陷西斜坡带新近系构造稳定,馆陶组底板埋深2000~2200 m,优质砂体发育在馆陶组下部1800~2200 m,温度65°C以上,热储物性较好,具备地热资源开发潜力.东濮凹陷西斜坡带长垣地区优化部署的馆陶组砂岩热储地热井试水结果与预测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的地热勘探开发潜力.
    • 刘英宪; 张章; 申春生; 缪飞飞; 姜立富
    • 摘要: 蓬莱A油田目前面临产量递减速度快、层间干扰突出、主力层水淹严重等一系列生产问题,为改善蓬莱A油田馆陶组上段(馆上段)Ⅰ油组的开发效果,明确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开展了蓬莱A油田馆上段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率非均质性以及分层系数综合反映了Ⅰ油组强层间非均质性,强烈的层间差异导致I油组主力层形成高渗通道,导致综合含水快速上升,非主力层动用程度差;平面非均质性研究发现,平面高渗透率区与渗透率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高值区以及剩余油饱和度低值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舌进现象严重,方向性强,平面矛盾明显;层内韵律性表明,馆上段Ⅰ油组以正韵律为主,其次是均质韵律,反韵律发育较少,正韵律易形成底部水淹,均质韵律的驱油效果较好。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最关键的地质因素,该研究成果为油田分层系开发和井网调整提供了直接的地质依据。
    • 陈莹; 王攀科; 吴烨; 马青坡; 于丽; 上官锐
    • 摘要: 地热回灌是保障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关键环节之一。本文结合河南兰考地区热储层地质条件、水质特点、地热井井管材质,开展了室内腐蚀观察实验和PHREEQC地球化学模拟软件分析,从化学沉淀趋势、地热水腐蚀性和钻井成井工艺方面分析了回灌效果的影响因素,并从地热水水质处理、地热井井管材料选择、钻井与成井工艺优化、回灌温度、项目选址等方面提出提高回灌效果的建议。
    • 申春生; 胡治华; 林国松; 刘超; 李景玲
    • 摘要: 渤海油田新近系馆陶组普遍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是油田最重要的储集砂体。为了探究渤海油田馆陶组典型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以PL油田为例开展研究。利用地震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恢复馆陶组时期沉积环境,识别沉积微相,最终确定PL油田馆陶组沉积模式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PL油田馆陶组整体为河湖过渡环境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按照发育特征可细分为三种类型:叠覆砂坝型、侧叠河道型、孤立河道型。其中,叠覆砂坝型以连片砂坝为主,河道规模小;侧叠河道型以大型河道为主,砂坝数量少;孤立河道型以小型河道孤立发育为主,砂坝基本不发育。受控于沉积基准面旋回,三种类型的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在纵向上不断演化和更替。
    • 郭玉新
    • 摘要: 辽东东地区胜顺油田馆陶组获得高产工业油流,展现较大的勘探潜力,但对于其储层发育规律及有利储层展布特征等的研究尚不深入.结合渤海海域新近系馆陶组沉积体系宏观展布规律与研究区实际,将区内馆陶组沉积体系发育演化过程划分为馆陶组下段早期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馆陶组下段沉积晚期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及馆陶组上段三角洲沉积三个阶段,讨论沉积体系演化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运用振幅等地震属性分析手段,从宏观上预测馆陶组下段下部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展布特征及演化规律,进而运用Gr曲线重构后的波阻抗曲线开展地质统计学反演,精确描述砂体形态,刻画砂体边界,有效地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井位部署工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