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静电雾化

静电雾化

静电雾化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35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力学、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5027篇;相关期刊49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农机化研究、农业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燃烧学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水煤浆技术推广工作会议、全国干燥会议等;静电雾化的相关文献由53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军锋、汪志成、须田洋等。

静电雾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3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5027 占比:99.93%

总计:115106篇

静电雾化—发文趋势图

静电雾化

-研究学者

  • 王军锋
  • 汪志成
  • 须田洋
  • 中田隆行
  • 李长河
  • 须川晃秀
  • 山口友宏
  • 矢野武志
  • 霍元平
  • 赵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长河
    • 摘要: 清洁切削加工技术是绿色制造的重要部分,微量润滑是通过向切削区微量精准供给润滑剂,起到切削区冷却、润滑和防锈等功能。主要从纳米增强生物润滑剂微量润滑、静电雾化微量润滑和低温气体雾化微量润滑三个方向,介绍了微量润滑技术的研究进展。
    • 王其锶; 王贞涛; 杨诗琪; 张永辉; 夏磊; 蒋轶敏
    • 摘要: 基于高速摄像技术对不锈钢双毛细管产生的静电雾化进行了可视化研究,探讨了液滴分离周期与电压以及雾化模式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电压的增加,乙醇双毛细管静电雾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了滴状(倾斜滴状)、纺锤、脉动锥射流、鞭式射流与多股射流等多种雾化模式;雾化射流中心线与毛细管轴线之间的夹角与雾化模式紧密相关,滴状模式下夹角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纺锤模式下夹角变化较小,射流模式下夹角变化较为剧烈;液滴分离周期与雾化模式相关,在滴状与纺锤模式下,液滴分离周期随电压的增加而线性下降;在脉动与鞭式射流模式下,雾滴分离周期极短;雾化液滴粒径变化较大,在滴状与纺锤模式下雾滴粒径较大,而在连续射流模式下雾滴粒径较小.
    • 周国莉; 韩项珂; 武文佳; 王景涛; 张毛娃; 李凤丽
    • 摘要: 随着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利用纳滤膜对有机溶剂进行高效分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有机溶剂纳滤膜通量和选择性之间普遍存在trade-off效应的限制。以相对疏水的g-C_(3)N_(4)纳米片和亲水的直链淀粉(amylose,AM)为构筑单元,利用双针头静电雾化技术制备了异质结构的g-C_(3)N_(4)@AM层状膜。亲水的直链淀粉促进了极性溶剂的溶解,相对疏水的g-C_(3)N_(4)纳米片实现了通道对极性溶剂的低阻力扩散;两者协同,极大地增强了膜对极性溶剂的渗透性能,而不降低分离能力。与纯g-C_(3)N_(4)层状膜相比,g-C_(3)N_(4)@AM层状膜对极性溶剂的渗透系数提高了1~2倍,对于尺寸大于1.5 nm的染料分子可以实现99%以上的截留率。在操作稳定性、压力循环和耐酸碱测试后,膜的渗透性能和截留能力基本保持不变,衰减<6%,具有较好的操作稳定性。
    • 黄南海; 汪志成
    • 摘要: 单一的空气净化技术或材料往往不能够同时满足空气除尘和空气灭菌的需求,并且容易因材料易损耗造成二次污染或产生有害副产物。提出一种基于静电雾化技术结合紫外灯的空气净化器设计,解决空气净化器除尘和灭菌同时进行的难题。设计使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样机模型,使用高压包作为静电场发生器,使用波长为254 nm无臭氧紫外灯强化灭菌,使用STM32F103ZET6单片机作为空气净化器系统的核心控制器。外部空气经风扇作用进入净化器内部,在静电雾化荷电颗粒作用下进行除尘及灭菌,后经紫外灯强灭菌作用后得到净化的空气,在室内空间循环净化。系统把静电雾化技术引入空气净化器设计中,充分利用静电雾化荷电颗粒吸附尘埃和消杀病菌的特性,增加无臭氧紫外灯的结构设计使灭菌更充分更安全,结合高性能单片机的智能控制程序增加了系统人机交互的便携性。
    • 蒋轶敏; 王贞涛; 夏磊
    • 摘要: 通过带有显微变焦镜头的高速摄像机,对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通过金属单毛细管时产生的静电雾化现象进行可视化研究,探讨单毛细管典型的静电雾化模式及液滴产生规律.通过改变施加电压和液体流量,获得不同雾化模式下液滴的释放频率特性,并研究不同流量下液滴释放频率的变化规律,从而获得非连续射流模式下液滴的释放周期特性与施加电压、流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施加电压的增大,液滴从毛细管末端释放的频率逐渐增大;液滴释放频率存在一个突增阶段,无水乙醇和去离子水产生突增的施加电压阈值分别为3.0 kV和5.0 kV,突增段液滴的释放频率从几赫兹迅速增大到几百赫兹;通过比较无水乙醇与去离子水的液滴释放周期特性,可知液体表面张力和电导率都会影响液滴的释放频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液滴最大释放频率的预测公式,其预测值与理论值基本吻合.
    • 贾东洲; 张乃庆; 刘波; 周宗明; 王绪平; 张彦彬; 毛聪; 李长河
    • 摘要: 针对微量润滑(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MQL)依靠的高压气体雾化微液滴粒径细化程度低、易飞逸飘散,有效利用率低以及对环境和人员健康产生危害的问题,提出气辅式静电微量润滑(elec-trostatic 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EMQL)雾化新方法.开展多工况雾化性能对比试验,并对镍基合金磨削表面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润滑剂荷电后雾化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在降低液滴平均体积粒径和分布跨度的同时,降低了悬浮可吸入小液滴(PM10)的质量浓度,且电压越高PM10质量浓度越低.当电压为35 kV时,润滑剂的雾化效果最理想,平均体积粒径和分布跨度分别降低了27.343%和41.456%,PM10质量浓度降低了5.065个百分点.磨削试验结果表明:相较气动雾化微量润滑,静电雾化微量润滑获得了更为理想的工件表面质量;当电压为35 kV时,工件表面粗糙度Ra和RSm分别为0.377μm和0.084 mm;干磨削工件表面质量极差,出现大量黏附和剥落现象,甚至有大面积的表面材料撕裂,因此干磨削不适用于高温镍基合金加工.
    • 陈旭东; 杜云鹏; 李庆; 何寿杰; 吉晓晓; 张晓军
    • 摘要: 利用空腔针-板放电装置,研究了双空腔电极的泰勒锥形貌,并分析了影响雾化效果的因素.通过软件处理高速相机拍摄的图像,研究了不同电压和分离角度下的泰勒锥形貌、锥长和锥角等参数.结果 表明:可以通过弯曲处理来减弱双空腔之间的放电抑制作用.在同等长度下,单空腔电极与双空腔电极相比,双空腔电极的雾化效果与泰勒锥形貌都要更好,且在不同的双空腔电极的分离角下,当分离角为60°时雾化效果最好.故双空腔电极分离角为60°时可作为优化电极.电压为25 kV时双空腔电极形成的泰勒锥形貌最佳.
    • 刘建河; 石亮; 闫晨阳; 吴秋月
    • 摘要: 静电雾化喷头中喷针排布方式的设计与优化对提高农药雾化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此为目标文中对特定参数的静电雾化喷头提出了3种喷针布局方式,建立多针喷嘴为平板电极电场求解模型,以Ansoft Maxwell电磁场分析软件为工具,获得了3种静电雾化喷头周围平面电场强度分布云图以及特殊路径电场的分布曲线,针对电场分布更优的排布方式进一步对喷针的排布密度进行了仿真,并对6种喷针布局的喷头进行了水溶性溶液的静电喷雾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正方形阵列、六边形阵列相比,选择圆周阵列且采用更小的分布半径能够产生更好的液滴粒径分布,考虑到实际应用,过于紧密的排布会产生过小针距,这将容易使针尖周围的空气击穿从而影响雾化过程,故采用半径为6 mm的圆周阵列方式最为合适,该试验结果与模拟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 陈逢军; 张肖肖; 胡天
    • 摘要: 静电喷雾是一种高效且应用广泛的膜层制备技术,能够使微细粒子均匀分布,在微纳米材料加工制备领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介绍了静电喷雾技术在制备功能化表面膜层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静电喷雾技术的优缺点。在静电喷雾机理与装置方面,详细阐述了泰勒锥液滴、微细射流及破碎雾化过程,分析了膜层在喷雾中的生长过程以及累积之后的内部变化,论述了膜层相组成和晶体结构的控制方式,介绍了液滴的带电方式和有无静电场的区别,对比了静电喷雾的多种装置及喷嘴类型;在氧化物膜层方面,介绍了金属氧化物膜层、非金属氧化物膜层、金属颗粒掺杂氧化物膜层,以及复合膜层的成膜条件、膜层相组成和晶体结构。归纳了多种功能的静电喷雾聚合物膜层,分析了静电喷雾在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以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描述了含碳、硅等非金属无机物膜层的研究现状,探讨了静电喷雾参数对膜层结构的影响,以及膜层结构和性能的关系,并概括了多种膜层的厚度变化。最后,展望了静电喷雾技术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 杨晨霞; 王战中; 张保真
    • 摘要: 在汽车喷涂过程中,涂料经过高速旋杯式静电雾化器到达汽车顶盖时,涂层厚度呈现不均匀的状态.为了更大程度上实现喷涂表面涂层厚度的均匀性,改善汽车喷涂质量,建立汽车表面喷涂轨迹的优化模型,并计算相邻喷涂轨迹间的最优重叠距离.将汽车顶盖离散化为多个三角平面,将汽车顶盖的平面投影按照最佳喷涂间距进行网格划分,求解相应三角平面的节点信息和喷涂该点时雾化器的坐标值,并生成汽车顶盖喷涂轨迹.通过对汽车顶盖喷涂轨迹的计算,为进一步实现对复杂曲面的喷涂轨迹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