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缘

青藏高原东缘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098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岩石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CGU2017)、2016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等;青藏高原东缘的相关文献由6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勇、周荣军、巩红冬等。

青藏高原东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2 占比:2.2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10098 占比:97.72%

总计:10334篇

青藏高原东缘—发文趋势图

青藏高原东缘

-研究学者

  • 李勇
  • 周荣军
  • 巩红冬
  • 闫亮
  • 颜照坤
  • 刘树根
  • 邓宾
  • 张毅
  • A.L.Densmore
  • 姜永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时伟; 蒋汉朝
    • 摘要: 为探讨构造稳定地区(如黄土高原)和构造活跃地区(如青藏高原东缘)粉尘沉积物中磁化率(SUS)与粒度的相关性及其对环境事件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分析了黄土高原蓝田剖面黄土—古土壤样品和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记录。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SUS与2~10μm粒度组分最强正相关,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的SUS与2~10μm粒度组分最强负相关,反映2~10μm粒度组分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乃至亚洲干旱—半干旱地区连续稳定敏感的背景沉积组分。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的SUS与32~63μm粒度组分最强负相关,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的SUS与32~63μm粒度组分最强正相关,反映32~63μm粒度组分不仅是黄土高原尘暴事件沉积的敏感指标,也是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记录的地震事件敏感指标。SUS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地震事件层开始部分高于结束部分,也较好地反映地震事件为研究区添加新鲜沉积物后随地形地貌恢复逐步减少的过程。SUS与粒度组分相关性也受当地物源的影响。
    • 刘威; 王绪本; 王向鹏; 张翔
    • 摘要: 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的深部塑性物质在碰撞挤压作用下向外挤出,青藏高原东缘发育多条东西向伸展南北走向断裂构造带,构造背景复杂,地震活动频繁。基于WGM2012地球重力场模型,采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对青藏高原东缘卫星重力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径向平均功率谱计算分析多尺度小波分解后的重力异常的物源平均深度,结合前人测深地震资料反演的地壳厚度与地质背景利用分解的5阶小波逼近重力异常,对研究区域莫霍面进行界面反演,并对东西走向的剖面进行二度半模型密度参数拟合反演,研究区域莫霍面起伏反演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较一致,呈现由西北至东南逐渐变浅的趋势,间接表明青藏高原深部物质向东逃逸。
    • 王海兵; 马永吉
    • 摘要: 康熙年间,随着清廷对青藏高原统治的加强以及汉藏交往交流的密切,虫草开始进入汉文文献。乾隆时,虫草被载入中医典籍。清代前中期,内地民众对虫草的认知发展为虫草的流通及商品化奠定了基础。鸦片战争后,虫草等青藏高原东缘药材成为输入内地甚至海外的重要商品。虫草的商品化过程折射出青藏高原东缘与内地之间商品贸易基本结构的形成过程。包括虫草采挖在内的挖药业,成为近代青藏高原东缘及周边地区群众的重要辅助性生计手段。近代虫草的销场主要集中在我国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因资源稀缺、产量较少,近代虫草比青藏高原东缘的大多数药材昂贵,其消费群体的数量也相当有限。
    • 邓宾; 郭虹兵; 罗强; 黄家强; 杨荣军; 张静; 鲁鹏达; 唐晓东; 何宇; 刘树根
    • 摘要: 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普遍存在浅表构造剥蚀-沉积作用及其相关耦合机制,从而具有复杂的三维空间构造变形特征与演化过程。本文基于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前陆盆地系统,通过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和野外地质调查等研究,揭示其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导致了褶皱冲断带大规模抬升剥蚀、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变形;断层与冲起构造沿走向合并生长、形成斜向断层;尤其是冲断带三维空间上差异性抬升剥蚀,常常形成与构造剥蚀作用相关的反转构造。剥蚀作用越强、断层翻转越明显(形成视正断层)。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广泛出露的拉张构造变形样式,可能受控于晚中生代—新生代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过程。上述沿走向变化的剥蚀-沉积作用,可能导致川西南前陆盆地系统中低角度断层多期活化与无序冲断变形。研究表明,晚三叠世以来的构造缩短与浅表作用,对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独特地貌构造特征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 刘延国; 邹强; 逯亚峰; 李景吉; 肖鹏飞
    • 摘要: 生态水文分区是流域生态保护和水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水文分区研究的典型区域之一。基于生态-水文互馈机制,以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典型流域大渡河为例,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生态因子和人类活动4个方面选取12个指标构建生态水文分区评价体系,综合反映地形急变流域水文-土壤-气候-生态系统全链条,量化流域生态水文指数,由SWAT模型提取的小流域尺度,刻画区域生态水文分区格局;通过生态水文分区与土地利用、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的叠置分析,为流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的科学布局及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生态水文指数值及384个小流域,共划定少水生态区、平水生态区及丰水生态区3种类型区,划定结果与土地利用格局、自然保护区及生态保护红线分布有较好的契合度。
    • 王海兵
    • 摘要: 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沿江、沿边的诸多地方被辟为通商口岸,通过口岸外销成了近代青藏高原东缘麝香贸易流通的显著特点,同时国内市场的麝香贸易也趋于频繁。在口岸与原产地之间,商号将各级市场连接成广泛的营销网络,促进了青藏高原东缘与外部世界的联通以及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的构铸。青藏高原东缘麝香的流通受国内外形势、产量、价格等因素的明显影响,洋行、买办控制和垄断了麝香出口贸易,从事麝香外贸的国内各民族商号大多成为洋商的附庸,由此折射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特征。
    • 唐渊; 王鹏; 邓红; 刘宇平; 唐文清
    • 摘要: 作为青藏高原东缘巴颜喀拉地块和川滇地块的分界线,鲜水河左行走滑断裂带被认为是调节藏东地壳物质大规模南东向挤出与地块旋转运动的东边界。研究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演化历史,对深入认识青藏高原东缘大陆变形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针对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的变形特征开展了野外露头-显微尺度的构造分析,并从该段发育的花岗质糜棱岩和淡色脉体中选取了5个样品开展锆石U-Pb测年,分别得到34.4±0.9 Ma、31.0±1.2 Ma、15.92±0.3 Ma、14.9±0.1 Ma和5.93±0.14 Ma的年龄;选取了2个花岗质糜棱岩样品开展白云母Ar-Ar测年,得到的坪年龄分别为17.21±0.30 Ma和3.21±0.16 Ma。结合前人获得的年龄数据,总结出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以来存在3个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过程。阶段Ⅰ:32~25 Ma,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集中在地壳深部,表现为一定规模的岩浆作用和深熔作用;阶段Ⅱ:20~13 Ma,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遍布整个地壳,表现为强烈的左行韧性剪切变形和大规模的岩浆作用;阶段Ⅲ:10 Ma~现今,变形集中在上地壳,表现为块体旋转和强烈隆升,地震活动性加强。综合分析认为,鲜水河断裂带渐新世以来的构造演化和现今地震活动性主要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导致的青藏高原东缘向东挤出相关的陆内变形过程控制。
    • 王飞; 曹秀文; 刘锦乾; 齐瑞; 赵阳; 张涛; 陈学龙; 李波; 杨静; 白青蒙; 王若鉴; 要静
    • 摘要: 【目的】以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主要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优势种种群结构和数量动态。【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种群,各设置8块40 m×40 m的样地,对样地内所有树木进行每木检尺,以测定的胸径数据为基础,以径级代替龄级,将胸径<3 cm作为Ⅰ龄级,其后以4 cm为标准进行龄级划分,统计各龄级个体数量并进行相关整理后,分析各种群的龄级结构,编制包括死亡率(q_(x))、消失率(K_(x))和平均期望寿命值(e_(x))等参数在内的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i))、不考虑外部干扰时的种群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_(pi))和对外界干扰所承担的风险概率指数极大值(P_(max)),最后对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的数量动态进行时间序列预测,以揭示青藏高原东缘甘肃南部3种次生林优势种的种群现状、种群结构及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结果】①辽东栎、红桦和糙皮桦3种次生林种群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均以Ⅱ龄级幼苗数量最多,分别占种群个体总数的43.62%,30.07%和43.30%;其后随着龄级的增大,种群个体平稳下降,虽然群落为稳定型,但是林木径级较小,各龄级个体数分布不合理。②辽东栎、红桦、糙皮桦种群的q_(x)和K_(x)在Ⅰ龄级最大,q_(x)分别为78.0%,72.0%和76.2%,K_(x)依次为151.3%,127.3%和143.5%,且随着龄级的增加,q_(x)和K_(x)均逐渐减小;各种群e_(x)随着龄级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辽东栎和红桦均在Ⅵ龄级最大,糙皮桦在Ⅴ龄级最大;种群结构均呈增长型,且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ry-Ⅲ型。③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的V_(pi)大于V′_(pi)且均大于0,P_(max)也均大于0,说明3种次生林均属于对外界干扰敏感的增长型种群。④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未来经过2,4,6,8个龄级后,各种群个体发展呈增长趋势,但辽东栎和红桦种群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波动性,表现出前期略减、后期稳定的特征。【结论】3种次生林种群结构和发展趋势均呈稳定增长型,但是Ⅰ龄级幼苗数量不足,应采取禁牧、禁采等措施,保护幼苗成活,保证种群的更新发展。
    • 白明坤; Chevalier Marie-Luce; 李海兵; 潘家伟; 吴琼; 王世广; 刘富财; 焦利青; 张进江; 张蕾; 龚正
    • 摘要: 活动断裂几何学特征及滑动速率是研究断裂运动学、动力学机制及其评估区域强震危险性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东缘左行走滑的鲜水河断裂带是控制高原物质向南东挤出的重要边界,是中国陆内活动性最强的断裂之一。本文以鲜水河断裂带北西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遥感影像解译、野外考察、OSL(光释光)和^(14)C测年方法以及LiDAR(激光雷达)扫描获得乾宁段龙灯乡冲积阶地的位错量和废弃年龄。T4和T3′水平位错量分别为106±5 m和77±2 m,T4阶地垂直位错量为9.6±0.5 m。T4和T3′阶地的废弃年龄分别为11±1 ka和7±1 ka。结合对应的年龄和位错量,得到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左行走滑速率为10.5±1 mm/a,垂直滑动速率为0.9±0.1 mm/a,断层倾向北东,具有正断运动学特征。通过重新计算断裂两侧GPS矢量沿断裂方向分量,得到鲜水河断裂带炉霍段、炉霍—康定段、磨西段现今左行走滑速率分别约为8.1 mm/a、8.2 mm/a、9.4 mm/a,整体表现为自北西向南东递增。综合乾宁段晚第四纪走滑速率和最新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估算,认为鲜水河断裂带乾宁段目前应变累积达到了发生一次M_(W) 6.8(M_(S) 7.2)大地震的潜能,在区域防震减灾工作中应对此加以重视。
    • 杨舒然; 杨玮琳; 韩业松; 杨彦敏; 李梦真; 崔之久; 刘耕年
    • 摘要: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 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380 m和4110 m,相差270 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