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事件

地震事件

地震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32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34640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学报、四川地震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第十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第七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等;地震事件的相关文献由690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哲函、王晓明、王兴梅等。

地震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0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4640 占比:99.48%

总计:34821篇

地震事件—发文趋势图

地震事件

-研究学者

  • 刘哲函
  • 王晓明
  • 王兴梅
  • 邱海江
  • 王燕
  • 唐伟
  • 巫芙蓉
  • 康亮
  • 李靓
  • 王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时伟; 蒋汉朝
    • 摘要: 为探讨构造稳定地区(如黄土高原)和构造活跃地区(如青藏高原东缘)粉尘沉积物中磁化率(SUS)与粒度的相关性及其对环境事件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分析了黄土高原蓝田剖面黄土—古土壤样品和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记录。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SUS与2~10μm粒度组分最强正相关,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的SUS与2~10μm粒度组分最强负相关,反映2~10μm粒度组分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乃至亚洲干旱—半干旱地区连续稳定敏感的背景沉积组分。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沉积的SUS与32~63μm粒度组分最强负相关,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的SUS与32~63μm粒度组分最强正相关,反映32~63μm粒度组分不仅是黄土高原尘暴事件沉积的敏感指标,也是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记录的地震事件敏感指标。SUS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地震事件层开始部分高于结束部分,也较好地反映地震事件为研究区添加新鲜沉积物后随地形地貌恢复逐步减少的过程。SUS与粒度组分相关性也受当地物源的影响。
    • 周健
    • 摘要: 前言地震是各种自然现象中最具破坏性的,也是最难以预测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人口密集地区,往往会造成人员伤亡和大量的财产损失。截至2015年,大约有一半美国民众要面对潜在地震引发地震动所带来的损失(USGS,2015)。在地震危险区居住的人口逐年增加,这意味着地震事件带来的潜在损失越来越高。据联邦应急管理署(简称FEMA)的估算,美国每年的估计地震损失额(也称为“年均地震损失”AEL)已达到61亿美元。
    • 杜方
    • 摘要: 本文归纳性综述了2021年的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尺度,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讨论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近年四川区域已发生强震的余震活动情况。结果显示:全球M_(S)≥7.0地震呈现年频次大致为一百多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震级强度略高,主体活动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表现出环太平洋地震带活跃而欧亚地震带相对平静,同时全球地震活动显示北半球弱、南半球强的活动特征;中国大陆M_(S)≥5.0地震活动年频次略偏高于一百多年来的平均水平,震级强度略高,主体活动区域集中在青藏和滇缅两个地块;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年频次略高于一百年以来的平均值,震级水平高于2020年实际水平;四川区域M_(L)≥2.0地震活动频次低于2008年以来的平均水平,震级强度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四川境内M_(L)4.0以上地震相对集中在华南地块的川东南区域、巴颜喀拉地块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川北区域,华南地块的川东南区域发生泸县6.0级地震;近年四川区域的强震余震区持续活跃,汶川8.0级地震的整个余震区的余震持续活动,芦山7.0级地震余震区的余震强度和频次明显减弱,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区的余震的强度和频次均衰减明显,长宁6.0级震群区域余震强度减弱而频次依然较高。
    • 徐传捷
    • 摘要: 此刻,又一次独自站在玛多县城南面的山坡上,深情地瞭望着山下美丽的玛多县城。高原夏天的旭日将激情的阳光无私地洒播下来,轻轻地抚慰着这片土地曾经的缕缕伤痕。略带寒意的晨风轻轻地吹动身旁的经幡,宛如立体的七彩涟漪“呼啦啦”地随着声波传递,起伏不歇地把吉祥的祝福,吹进业已安居乐业的玛多人的心里。一年前的5月22日,玛多发生了7.4级特大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国境内发生的震级最高、地表破裂带最长的地震事件(图1)。
    • 杜方
    • 摘要: 本文回顾总结了2020年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分析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2020年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四川区域内发生的3次7级以上地震和2019年发生的长宁6.0级地震震群的余震活动.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MS≥7.0地震活动特征呈现低频次、低强度,主体地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S≥7.0地震,表明影响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边界活动偏弱,我国大陆和邻区地震活动表现出频次低、强度弱的特点,地震分布总体显示强度西部强于东部,区域上显示MS≥5.0级地震分布于青藏地块、西域地块和华南地块;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也明显偏低;四川区域地震活动强度继续呈现东部强于西部的特征,5级以上地震零散发生,5级以下地震活动相对集中在川东南部、龙门山断裂带和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三个区域;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余震持续活跃;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余震的强度和频次明显减弱;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的强度和频次均衰减明显;2019年发生的长宁6.0级地震震群在2020年仍继续活动,强度明显减弱,小震频次依然密集.
    • 陈祥开; 张华美; 陈江; 麻福洋; 田轶; 洪流
    • 摘要: 基于Matlab读取MSDP软件地震分析后产生的phase文件,采用Matlab中GUIDE功能,实现小程序高度集成化,一键后台自动生成地震目录并输出,使得分析地震事件后,无需再从库里导出地震目录,便于地震分析资料统计和研究。
    • 迟晓明; 裴园园
    • 摘要: 地震事件因其突发性、不确定性及潜在灾难风险等因素,使其社会舆论关注度较高.信息传播的高时效、大范围,更是增强了相关话题的关注范围和关注程度.公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表达形成了特定涉震舆论空间,可能出现相关话题、谣言传播、次生舆情,造成一定的社会恐慌和负面影响.及时总结地震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准确把握公众相关信息需求,能有效提升新闻媒体、地震行业自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改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实效.本文以2020年2月18日山东济南41级地震为例,对地震事件网络舆情特征和公众信息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 周洋; 申学林; 魏贵春; 戴苗
    • 摘要: 按照中国地震局测震台网运行管理细则要求,地震编目中的震级是对地震波形进行WA仿真处理后的震级。本文对湖北数字测震台网2016年1月—2018年12月记录到的ML≥2.0的68次地震事件,在震级方面分别做了仿真前后的对比分析,并给出其偏差。结果表明:仿真后的震级多数大于仿真前的震级,但震级差均在0.4级以内。本文的研究为湖北地震台网震级测定提供了参考。地震分析预报人员速报时可不采用仿真震级,但对于编目和研究人员可采用仿真震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