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震积岩

震积岩

震积岩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1年内共计170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57832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地质通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2年海峡两岸石油天然气资源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暨广西地质学会第七届希望之星学术研讨会、2010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等;震积岩的相关文献由519位作者贡献,包括杜远生、乔秀夫、杨剑萍等。

震积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7832 占比:99.71%

总计:58002篇

震积岩—发文趋势图

震积岩

-研究学者

  • 杜远生
  • 乔秀夫
  • 杨剑萍
  • 田洪水
  • 钟建华
  • 梁定益
  • 聂泽同
  • 邵珠福
  • 冯增昭
  • 张邦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泉均; 陆廷清; 李爽; 马涛
    • 摘要: 通过对6口钻井岩心的详细观察,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的西昆仑山前叶城凹陷中新统克孜洛依组和安居安组发现同沉积的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脉、负载及球枕构造、挤入构造、液化卷曲变形、软泥触变变形、液化底劈、软布丁构造及同沉积微断层等,分布广,且重复出现.经与典型的震积岩比较认为,它们都属于地震成因的沉积构造.分析认为,克孜洛依组和安居安组的震积岩可分为4个发育时期,时间跨度大约为5 Ma(16—11 Ma),第1、2期时间较长、构造活动较强烈,第3、4期时间较短、构造活动较弱.这是首次在塔西南地区新近系陆相地层中发现震积岩,震积岩的发育与中新世西昆仑山阶段性隆升、山前逆冲带多条逆冲断层活动引发的周期性地震活动有关.
    • 刘泽璇; 邵珠福; 黄亮; 王瑞; 刘晶晶; 赵冰; 张文鑫
    • 摘要: 以松辽盆地塔拉哈-齐家-古龙地区的8口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地区典型震积岩岩心,观察描述岩心的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液化角砾、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微型断层、滴漏构造、变形层理、揉皱构造等,统计多种典型震积岩构造,分析白垩纪青山口组-姚家组层段的震积岩识别构造、形成机制、分布规律。根据不同构造受沉积环境和地震烈度影响在空间分布的规律,建立研究区震积岩垂向沉积序列,探讨震积岩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震积岩对古地震具有指示作用,并对古地貌具有一定改造作用,可作为相标志。在油气方面,古地震对储层、盖层、烃源岩及油气运移有影响,可降低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作为良好的盖层;断裂和裂缝可沟通油源和储集层;液化砂岩脉可深入烃源岩,直接沟通油源和储集层;烃源岩区产生异常高压,可促进油气的运输与成藏。
    • 李德文; 李林林; 马保起; 张健
    • 摘要: 湖泊沉积因其对地震动的敏感而被认为是“天然地震仪”,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有机会重建长时间尺度的地震(动)序列,对认识区域发震孕震环境和地震复发规律具有潜在优势,是当前古地震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文旨在总结现今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展望.首先通过与传统古地震研究关注的记录对比,扼要介绍了湖泊沉积地震动记录在形成和保存潜力、空间分布以及感应能力等方面的相对优势.然后从过程角度总结了湖泊沉积对地震动响应的主要机制,着重剖析了液化、流化和沉积物再悬浮等不同机制在控制因素、过程特点、响应阈值等方面的异同.再结合湖泊沉积对地震动响应的过程特点和研究现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湖泊沉积地震动记录,对比分析了变形构造、块体运动堆积、浊流堆积和再悬浮沉积等4种类型记录的沉积学和动力学特征;对不同类型记录的古地震学含义和研究手段进行了梳理.再总结了地球物理勘探、结构构造和理化代理指标等现阶段流行的方法在不同尺度湖泊沉积古地震识别和古地震序列重建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后者主要缘于湖泊沉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外部扰动过程的多样性.最后指出,当前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普适性的响应模式、判别依据和甄别准则;今后工作应致力于对湖泊沉积地震动响应过程的深入理解,积极引进数字或试验模拟等理论工具与方法,从二维观察扩展到三维重建;数据解释力求宏观结合微观,由单一指标转向综合性组合式指标,为最终建立普适性的诊断指标和判别依据服务.
    • 刘泽璇; 邵珠福; 黄亮; 王瑞; 刘晶晶; 赵冰; 张文鑫
    • 摘要: 以松辽盆地塔拉哈 — 齐家— 古龙地区的8口钻井岩心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地区典型震积岩岩心,观察描述岩心的变形构造,包括液化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液化角砾、负载构造、球枕构造、微型断层、滴漏构造、变形层理、揉皱构造等,统计多种典型震积岩构造,分析白垩纪青山口组—姚家组层段的震积岩识别构造、形成机制、分布规律.根据不同构造受沉积环境和地震烈度影响在空间分布的规律,建立研究区震积岩垂向沉积序列,探讨震积岩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震积岩对古地震具有指示作用,并对古地貌具有一定改造作用,可作为相标志.在油气方面,古地震对储层、盖层、烃源岩及油气运移有影响,可降低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作为良好的盖层;断裂和裂缝可沟通油源和储集层;液化砂岩脉可深入烃源岩,直接沟通油源和储集层;烃源岩区产生异常高压,可促进油气的运输与成藏.
    • 孙萌思; 张磊夫; 刘池洋; 封从军
    • 摘要: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大量的野外露头剖面考察,结合岩心数据及地震剖面,在鄂尔多斯盆地识别出典型的震积岩并对其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延长期构造活动比较活跃,发育大量的震积岩,典型的震积岩构造有液化砂岩脉、液化卷曲变形构造、布丁构造、球-枕构造等,建立了盆地延长组震积岩垂向沉积序列;通过对震积岩发育的空间和平面分布结合延长期同沉积断层统计,认为长8-长4+5是地震活动频繁期,以华池-庆阳-富县为分界线,东北部为地震活动不活跃区,西南部为地震活动活跃区,这与延长期构造活动有很好的一致性,也佐证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的构造活跃性,活跃的构造活动发育断层和裂缝可作为有利油气运气通道,对油气勘探提供指导意义.
    • 陈光艳; 刘桂春; 马进华; 陈棵; 孙柏东; 颜寻; 孙鹏; 何兆荣
    • 摘要: 震积岩是古地震事件的重要记录,笔者在滇西楚雄盆地西缘斜坡浊流相罗家大山组中识别出震积岩体系.通过对罗家大山组剖面宏观露头和岩石薄片微观构造观察,总结了楚雄盆地西缘晚三叠世震积岩的识别标志,分为原地相脆性震积构造和软沉积变形震积构造,包括固结层脆性变形和疏松层软沉积变形,以及微断层、褶皱组合形成脆韧性构造、撕裂构造、自碎角砾岩、混滑层、液化卷曲变形、枕状构造、碟状构造、液化(角)砾岩、液化脉、沙火山、火焰状构造、负载构造、串珠状构造等.根据罗家大山组的震积岩特征,建立了斜坡相地震-海啸沉积序列.对这些震积岩的研究有利于对楚雄盆地西侧断陷盆地形成大地构造背景、活动时限的约束,并且可以指导在楚雄盆地内开展油气勘查.
    • 孙长彦; 杨宗楠; 杨恒
    • 摘要: 太原市西山煤田山西组地质勘探历程较早,但煤层气勘探开发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投产的煤层气井不断增加,但整体产气量并不理想.西山煤田山西组2煤顶板、3煤顶板和1煤底板分别发育有3层震积岩,为查明震积岩特征及其煤系气勘探开发意义,开展了露头系统观测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①山西组共识别出同沉积断裂层、震积角砾岩、阶梯状小断层、震褶岩、液化均一层、球枕状构造、泄水构造、生物逃逸构造等8种震积构造,3层震积岩具有不同的垂向序列;②早二叠世晚期频发的地震事件对泥炭沼泽演化具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破坏了地壳沉降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的平衡,使得泥炭沼泽的可容纳空间减少,由此造成了泥炭沼泽的消亡,地震事件是造成山西组煤层相对较薄且分布极不稳定的主因;③2煤顶板震积岩形成于泥炭沼泽演化末期,总有机碳含量为1.22%~13.73%,平均为4.51%,是较好的烃源岩;孔隙度为2.53%~7.81%,平均为4.22%,地震作用形成的阶梯状小断层、震积角砾岩等构造增大了泥页岩的孔隙度,为煤系气的赋存提供了空间,为其运移提供了通道;脆性矿物含量为32.1%~75.9%,平均50.6%,震积岩可改造性较强;④在煤系气开发中,2煤可与顶板震积岩联合改造,这种联合改造可充分利用煤层的气资源优势和震积岩的可改造优势,突破以往在煤层中建立流态运移产出通道的技术瓶颈.
    • 师骏; 黄伟康; 尚江伟; 章凤奇; 吕惠贤; 程晓敢; 黎立; 林秀斌; 雷鸣; 陈汉林
    • 摘要: 震积岩是地层中记录古地震事件的关键岩石记录,通过震积岩的识别和发育序列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盆地形成的构造背景和区域大地构造过程。在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乌什南部地区新元古界中识别出臼齿构造、微同沉积断裂和液化卷曲变形等古地震引起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典型的震积岩(震裂岩和震褶岩)以及震浊积岩、冰碛岩和薄层状钙质泥岩等沉积单元,并在南华系上部形成了深水浊流沉积—冰水混积—地震活动和背景沉积—地震活动等两期震积作用序列。塔里木西北缘南华系震积岩与同时期正断层紧密伴生,共同指示区域构造伸展背景,可能与新元古代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大规模裂谷作用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