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除磷

除磷

除磷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36039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1篇、会议论文50篇、专利文献34718篇;相关期刊462种,包括广东化工、工业用水与废水、净水技术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污泥处理与综合利用新设备、新技术应用研讨会研讨会、2011'中国矿业科技大会、天津市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分科学会第六届第一次年会等;除磷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彭永臻、王淑莹、杨步雷等。

除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1 占比:3.53%

会议论文>

论文:5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34718 占比:96.33%

总计:36039篇

除磷—发文趋势图

除磷

-研究学者

  • 彭永臻
  • 王淑莹
  • 杨步雷
  • 王伟
  • 不公告发明人
  • 杨永彬
  • 李泽钢
  • 向前勇
  • 张伟
  • 王尔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胡玉洁; 杨航; 楼飞; 刘林森; 韦东
    • 摘要: 为了提高污泥生物炭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本文采用水热-共沉淀法制备不同类型的LDHs对原污泥生物炭进行覆膜改性,通过等温吸附、解吸试验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水热-共沉淀法可以将不同类型的LDHs材料成功覆膜在污泥生物炭的表面,改性污泥生物炭的表面特征较原污泥生物炭发生明显改变,最大饱和吸附容量显著提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LDHs改性污泥生物炭,Al-Zn/LDHs源覆膜改性的污泥生物炭的改性效果和再生能力最好。
    • 陆永生; 徐喜旺; 冯威; 陈晨; 万俊锋
    • 摘要: 利用绿锈(GR)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为原料制备绿锈-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GRPDM)复合絮凝剂,采用FT-IR、SEM、XRD表征,考察制备过程中有机物比例及制备温度对絮凝性能的影响。以模拟含磷污水、实际印染废水为处理对象,探究pH和投加量对絮凝效率的影响,并使用Zeta电位、有效粒径分布验证其在不同pH下的絮体特征。结果表明,制备最佳条件:PDM与GR体积比为0.3%,温度为50°C;GR-PDM结构特征相较于GR,更有利发挥吸附架桥及电中和作用,稳定性更强;pH为8、投加量为50 mg/L时,处理模拟污水总磷去除率达90%以上;pH为7、投加量为120 mg/L时,实际印染废水氨氮、总磷、COD去除率分别达38%、96%、56%。应用结果与絮体特征分布证明其在pH为7~9范围内的絮凝效果较优。
    • 谢紫珺; 蔡德所; 散剑娣; 张昆
    • 摘要: 随着底泥疏浚技术广泛应用于污染水体治理,河道底泥的处置成为一大难题,而利用底泥制备陶粒是当前底泥资源化利用的新方向。以两段河道的疏浚底泥为主要原料制备陶粒,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了原料配比、钢渣添加量、大理石粉添加量对陶粒性能的影响,通过L16(4^(4))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底泥基陶粒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制备的底泥基陶粒最优条件为烧结温度1000°C,烧结时间5 min,预热时间10 min,大理石粉添加量16%。该条件下制得的陶粒除磷率为98.04%,吸水率为28.55%,陶粒空隙率为48.43%,堆积密度为0.70 g/cm^(3),抗压强度为3.13 MPa,表观密度为1.36 g/cm^(3),满足CJ/T 299-2008《水处理用人工陶粒滤料》性能指标要求,证实了利用混合底泥制备陶粒的可行性,可为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 张腾卓; 郭严文; 姜天琪; 叶子涵
    • 摘要: 初期雨水中含有磷,排入水体会造成富营养化。本研究以固体废物为原料,制备具有吸附性能的多孔陶粒并改性,用以去除初期雨水中的磷元素。通过表征分析改性前后的孔隙结构与微观形貌,证明了改性陶粒具有较大的孔径和比表面积。分析在不同pH、投加量与初始磷浓度下的吸附性能并对吸附机理,陶粒的饱和吸附量为0.00305 mg/L,静态吸附的条件下除磷率可达60.4%。动态吸附穿透时间为630 min,吸附饱和时间为780 min。
    • 崔野
    • 摘要: 针对雨水径流中的氮磷污染,采用沟叶结缕草、狗牙根、假俭草、巴哈雀稗、地毯草等5种重庆市常见的本土草本植物,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开展渗透率试验、脱氮试验及除磷试验,考察了这5种植物对初期径流中的氮磷去除效能。结果表明:(1)植被可以有效缓解介质层的堵塞现象;(2)5种草本植物构建的雨水花园均可有效去除雨水径流中的氮素(75%~95%),且干湿条件对植株成熟后的雨水花园脱氮效能影响不大;(3)虽然雨水花园的出水中仍存在较高浓度的总磷,但是出水总磷均为颗粒态磷,其生物可利用性能不高。综合比较,沟叶结缕草和狗牙根组脱氮除磷性能好,植株发育快,可适应不同的干旱湿润条件。
    • 慕利梅; 王图锦; 曹琳; 许国静
    • 摘要: 为快速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的磷和藻类,采用PAC(聚合氯化铝)和镧对膨润土进行复合改性,制备PLMB(聚合氯化铝-镧改性膨润土)吸附剂,并采用BET(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SEM(扫描电镜)、FTIR(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RD(X射线衍射仪)、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和zeta电位分析仪对材料进行表征,使用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描述PLMB对磷的吸附机理,考察吸附剂用量、pH和腐殖酸对PLMB同步除磷除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PLMB表面具有很多层状结构,能够提供更多吸附位点,聚合氯化铝和镧成功负载于膨润土上,镧含量达到5.02%.②PLMB能高效吸附水中的磷,吸附量达到57.629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颗粒内扩散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③当PLMB投加量为300 mg/L时,富营养化水样中浊度、SRP(可溶性活性磷)、TP(总磷)和Chla(叶绿素a)的去除率分别为98.7%、96.2%、94.1%和72.7%.④水样pH为5~10时,pH增大对PLMB的除磷除藻性能具有促进作用.⑤腐殖酸对SRP的去除无显著影响,对浊度、TP和Chla的去除有负面作用.研究显示,PLMB表现出优异的磷吸附性能,能够同步去除水体中的磷和藻类,在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中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 李立平; 黄铿齐; 李煜乾; 谭泽; 曾德文
    • 摘要: 针对废旧磷酸铁锂正极粉经硫酸浸出后得到的硫酸锂中氟、磷含量高的问题,开展了水合金属氧化物吸附除杂工作,重点研究了吸附剂种类、吸附剂用量、溶液pH、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共存阴离子浓度等因素对F^(-)、PO_(4)^(3-)吸附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La(OH)_(3)的吸附效率优于Zr(OH)_(4)或Ce(OH)_(4)。随着吸附剂用量或溶液pH的提高,La(OH)_(3)对F^(-)、PO_(4)^(3-)的吸附容量降低;提高吸附温度或延长吸附时间有利于提高F^(-)、PO_(4)^(3-)的吸附率。此外,提高共存阴离子浓度,有利于强化对同离子的吸附,而对其他共存阴离子的吸附过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溶液pH=3.0的体系中,La(OH)_(3)为用量3.0 g·L^(-1)、吸附温度60°C、吸附时间60 min的条件下,F^(-)、PO_(4)^(3-)的吸附容量为48.1mg·g^(-1)和49.8mg·g^(-1),吸附率分别为96.0%和97.4%。XRD和EDS结果表明,F^(-)、PO_(4)^(3-)在La(OH)_(3)上的吸附,主要是与OH-间发生了配体交换反应。La(OH)_(3)对F^(-)、PO_(4)^(3-)的吸附容量和选择性高,可实现深度除氟和除磷的目的。
    • 王明玉; 朱琳; 王鹏
    • 摘要: 为筛选效果好且长效的除磷基质,选取电气石陶粒、赤泥陶粒、凹凸棒石、硅胶、海绵铁、活性炭、火山岩、沸石8种基质进行磷静态吸附试验,优选3种基质进行单基质柱状除磷渗流试验和微观结构表征,获取基质的除磷特征,并依据渗流试验数据建模预测长效除磷效果。结果表明:8种基质对磷的吸附能力差异较大,其中电气石陶粒、赤泥陶粒、沸石吸附能力较好;渗流试验中,电气石陶粒在111 d后对磷的去除率仍维持在67%,赤泥陶粒则降至37%;不同基质出水总磷浓度随时间呈现不同变化规律,其统计模型预测性较好,经建模预测得出,电气石陶粒在第160天左右对磷的去除率降至50%,第300天左右达到吸附饱和,赤泥陶粒则在第150天左右达到吸附饱和。基质微观结构(比表面积、表面特征)及化学元素组成等对除磷效果有明显影响。
    • 池俊杰; 陈方鑫
    • 摘要: 为解决滁州市某市政污水厂的污水部分指标超标问题,本文采用凹凸棒石与聚合氯化铝相组合的方式,开展市政污水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单一的聚合氯化铝,凹凸棒石的添加能够显著促进污水除磷降浊,当凹凸棒石的添加量为20 mg/L时效果最佳,总磷去除率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和92%。
    • 王阔
    • 摘要: 为提高化工园区废水集中处理效果,引入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并开展相关研究。本文通过启动双级SBR废水处理反应器、基于生物技术的厌氧释磷运行参数控制、废水除磷脱氮净化处理,对生物除磷脱氮技术应用过程进行详细说明。通过将该技术应用于实际化工园区废水集中处理环境当中,进一步证明,该技术能够实现对总磷去除率和总氮去除率的提升,并且可在除磷的过程中同步脱氮,达到对废水高效处理的应用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