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阶级

阶级

阶级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政治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2篇;相关期刊1082种,包括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理论、甘肃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华文传媒与华夏文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阶级的相关文献由2013位作者贡献,包括佚名、刘保国、李媛媛等。

阶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3 占比:97.29%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2 占比:2.66%

总计:1956篇

阶级—发文趋势图

阶级

-研究学者

  • 佚名
  • 刘保国
  • 李媛媛
  • 仇立平
  • 刘桂云
  • 吕梁山
  • 李新
  • 石耘
  • 刘钰
  • 孙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安金凤
    • 摘要: 在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研究中,赖特提出了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赖特认为,工人阶级力量与资产阶级利益不再是单纯的对立,而是在政治、交换以及生产三个领域中存在一种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二者互相让步、共同合作给积极的阶级妥协提供了实现语境,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积极的阶级妥协势必是实现利益双赢的最佳策略。由此,赖特提出了五种策略博弈模型,主要说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合作或反对对阶级妥协的意义。
    • 杨利文; 侯竹青
    • 摘要: 大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其指涉对象、"富"的标准也因人而异,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从"富"来描述"富农"。随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的发展和理论探索的深化,"富农"作为一个阶层被提了出来,"富农"特性"富"的衡量也从"财产较多包括土地""生活条件较好"等描述性的表述向具体的土地占有数字过渡,并最终有了统一的标准,即有田20亩以上和生活上的超越"自给"。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将"富农"从农民中脱离出来,作为一种可联合的中间力量。中共六大时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富农"做了初步的分类,意识到其与其他阶层相区别的重要性,虽然没有明确"富农"的标准,但也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注意到"富农"问题的复杂性。1929—1933年间,随着实践的丰富,借助于"地主""中农"等概念,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富农的标准——剩余和剥削,并进一步将其数字化,提出了剥削程度的标准,使"富农"的涵义彻底清晰,完成了对其阶级性的建构。
    • 吴新纶; 刘秀丽
    • 摘要: 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已经从单纯讨论女性问题走向更开阔的视野,被用来讨论诸如阶级、种族等与女性关联密切的其他社会问题。电影《绿皮书》表面看来以两个男人的故事为主要内容,但从女性主义文化理论出发,却能挖掘出表象之下的三组二元对立:男性与女性、白人与黑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这些对立背后对应的是性别问题、种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绿皮书》试图通过对两个男主人公身份设置的对立与消弭,展示不同种族与阶级相互接纳融合的乌托邦愿景。
    • 夏莹
    • 摘要: 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旨归是无产阶级革命以及这一革命得以发生的可能性条件。围绕这一理论旨归,马克思在不同思想发展阶段不断触及承担革命之主体的无产阶级及其斗争的相关问题。在《雇佣劳动与资本》当中,由于缺乏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系统研究,马克思仅通过对劳动者工资的分类来阐发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不可避免的阶级对抗。这一带有预先设定的规定性在《共产党宣言》当中获得了更具有经验性的佐证,在资本逻辑展开自身的推演过程中,无产者不仅作为先验的革命者存在,同时还作为在资本逻辑当中处于贫困境遇的经验的现实存在。阶级问题由此成为马克思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潜在的理论动力之一。基于这一理论判定,面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阶级”残篇,不应仅仅因其文本表达方式而将其视为以李嘉图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的一个立场的延续,即从分配方式上来划分不同阶级,而应坚持以所有权为根源划分不同的阶级,并以此彰显阶级之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
    • 单世联
    • 摘要: “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历史渊源是威廉斯所阐释的“文化与社会”传统。在此传统中,诗人艾略特以基于阶级和宗教的“生活方式”定义文化,在重申18世纪末以来的英国保守主义文化观念、引起文化思想界的众多评议方面具有代表性。通过质疑艾略特的文化定义,拉斯基、威廉斯和斯坦纳三位评论者都把不同的政治立场、社会想象和历史关切带进文化议题。围绕文化定义所展开的语言争夺和意义斗争,表明“文化”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讨论社会阶级、政治经济、宗教和艺术等议题的视角、线索和能指。这一思考传统强化了“文化”概念在用法上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客观上也提出了“文化”概念有无自己的内涵以及如何把握其内涵的重大问题。
    • 王庆丰; 刘也
    • 摘要: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 孔祥妍
    • 摘要: 影像空间隐喻是影视视听语言的高级表达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电影的层次,提高其内涵,并能够表达声音或画面本身难以直观描述的情绪与思想内涵。导演奉俊昊极为重视空间的精神表达乃至社会表达。在电影《寄生虫》中,通过楼梯、窗户、室内空间等意象,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精湛的视听语言构建起多层次、深度化的隐喻体系,使得影片不仅具有多重的解读空间,更富含深层次的哲理内涵,将其现实主义反讽推向高潮。
    • 尉恒维
    • 摘要: 古装喜剧电影《李茂扮太子》以致敬港片的无厘头喜剧风格讲述了一个“一人双面”的故事,基于草根捕快与当朝太子长相一样的设定为戏剧性叙事提供了可能,并在二人身份互换的过程中重构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同时,始终存在的阶级差异在狂欢化叙事情境中借由“加冕与废黜”的仪式进行冲突性表达。影片通过将个体与他所属的阶级身份相剥离再予以重新组合的方式,在“一人双面”的叙事过程中触碰到了喜剧类型的悲剧内核。
    • 胡鹏
    • 摘要: 尽管莎士比亚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亨利五世统治时期,但它给我们描绘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生活图景。此剧反映了同时代人对待婚姻不忠主题的态度、观点和流行故事,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剧和同时代其他有关普通人生活主题的所谓市民喜剧等作品有很大的差异。批评家们历来重视剧中福斯塔夫的角色分析,但忽略了温莎市民角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温莎中产阶级的生活切入,展现剧中的阶级划分和冲突,分析财富在温莎人心中的地位,指出英国人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共同价值观。
    • 郝琳
    • 摘要: “文明”是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关键词。布鲁姆斯伯里集团不仅对英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提出了独树一帜、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文明观。以“个人感情”和“审美享受”为终极伦理目的,经过集团成员的多重阐释和反复补充修正,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对文明性质的界定,一方面包含理性、自由、个体、心灵、品位、才智、真理、友情、创造力、自由教育等精英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关注性别、阶级、种族、民族、国家、经济等多种政治和社会议题。同时,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相信艺术对于实现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具有极大重要性,相信对大众的艺术普及教育与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支持和赞助是塑造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