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

长江学者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611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科学、科学研究、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1篇、专利文献601篇;相关期刊401种,包括神州学人、今日科苑、中国研究生等; 长江学者的相关文献由317位作者贡献,包括薛鲍、刘刚、何吴明等。

长江学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1 占比:50.41%

专利文献>

论文:601 占比:49.59%

总计:1212篇

长江学者—发文趋势图

长江学者

-研究学者

  • 薛鲍
  • 刘刚
  • 何吴明
  • 佚名
  • 姚俊英
  • 孙国根
  • 孙绪敏
  • 庞泽欣
  • 张仁军
  • 彭洁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启迪; 蔡芙蓉
    • 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长江学者是高校哲社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杰出代表,其成长规律和培育机制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运用个人履历分析法,通过对2004—2017年江苏高校45名哲社领域长江学者的计量分析,发现江苏高校哲社领域长江学者在年龄、性别、学科、受教育经历、单位分布和行政任职等方面特征显著:年龄分布不均,人才队伍老龄化严重;性别分布不均,女性高层次人才稀缺;学科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管理学、文学和经济学领域;本土化培养特色、人才集聚的“马太效应”及“学而优则仕”的晕轮效应明显。对策是:加快构建青年及女性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扶持激励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多渠道培养机制,探索实施本硕博贯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 郑剑虹; 梁舒婷; 何吴明
    • 摘要: 文章以1998年-2015年公布的195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高端学术人才的成长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长江学者性别比例悬殊、学科训练背景单一、工作变动较频繁、大部分人担任过行政职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平均成才时长为15年,自然科学领域长江学者的成才时长明显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大部分长江学者有国外留学背景,留学对其成长成才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以出生江、浙两地的长江学者为多,存在明显的地域文化影响现象。据此提出了文化激励的概念和相关教育建议。
    • 许明; 卢娟
    • 摘要: 本文基于2000-2016年111所高校历届校长背景材料、发表的论文数量和长江学者数量数据,研究校领导任期稳定对高校科研产出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校领导任期稳定可以显著提升高校论文产出和促进长江学者评选;校领导任期的稳定主要通过提升招生素质、改善科研环境、获得经费支持和建立校企合作等方式促进高校科研产出绩效;但稳定的校领导任期也可能弱化教师职称评比竞争的公平性,若高校职称评比增速在50%之下,则高校职称评比与论文产出呈现负相关.从学术交流的中介影响看,校领导任期促进了学术交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科研产出绩效.从宏观环境的影响看,地方财政、科技创新需求等因素均有利于校领导在任期内促进高校科研产出绩效.
    • 郑剑虹; 梁舒婷; 何吴明
    • 摘要: 文章以1998年-2015年公布的1957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高端学术人才的成长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我国长江学者性别比例悬殊、学科训练背景单一、工作变动较频繁、大部分人担任过行政职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平均成才时长为15年,自然科学领域长江学者的成才时长明显短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长江学者.大部分长江学者有国外留学背景,留学对其成长成才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以出生江、浙两地的长江学者为多,存在明显的地域文化影响现象.据此提出了文化激励的概念和相关教育建议.
    • 薛琪薪; 吴瑞君
    • 摘要: 研究通过履历分析法建立了包含628名"长江学者"的长三角教育精英人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了流动象限指标来分析其社会流动过程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其流动象限特征表现为:一是博士毕业到初职工作阶段以平行流动为主,其中"双同"型流动超过九成;二是初职工作到当选"长江"阶段以向下流动为主,平行流动者更青睐"降城升校"流动;三是当选"长江"后向下流动的比例有所减少但仍是主流,平行流动则以"双同"型为主;四是流动路径以"从一而终"的不流动型为主,其次是为了评选而流动到较低梯度机构的"妥协"型.在影响因素方面,性别、出生地等个体因素影响多不显著,年龄在部分阶段具有重要影响,留学人才在初职阶段向上流动的概率更高,拥有读博前工作经历或在职读博的教育精英,更容易在当选"长江学者"之后进行向上流动,博士后经历则成为一种负向影响因素,其向上流动和平行流动的概率显著低于对照群体;从专业发展因素来看,流动前的起点为普通高校的教育精英实现向上流动的概率更高,博士毕业到初职阶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精英向上流动的概率更高,而学术产出的影响并不显著;从城市类别来看,流动前工作于境外城市、国内一线和二线城市的教育精英向上流动的概率显著低于三线城市的教育精英,处于低线城市的教育精英具有更强的向上流动的概率,而流动前地区因素只在初职工作到当选"长江学者"阶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 李国梁; 苏颖琪
    • 摘要: 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的成长有其特有的学科属性特征.通过对299位哲学社会科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履历信息计量分析,发现其有别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高层次人才成长的显著特征:整体年龄老化严重,平均获聘年龄多数已逾最佳创作期及其最佳峰值年龄;出生地域呈"一带一圈"空间分布结构;依托单位凸显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人才高地"特征,学科分布形成六大引领性优势学科,折射出中国语境中政治意识形态主导的学科属性特征及治国安邦的人才培育观念;高等教育经历的本土化培养模式更契合学科发展导向与实践需求.据此为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 赵之玥; 张罗
    • 摘要: 张罗教授1988年进入首都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学习,1993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2000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他重点从事以过敏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为代表的慢性鼻病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研究,在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和临床诊断治疗等方面取得多项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是我国鼻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 王国勇; 邢溦; 康红梅
    • 摘要: 为纪念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诞辰110周年,2020年社会学长江学者工作室空中讲堂“迈向人民的中国社会学”系列讲演活动,邀请了11位社会学长江学者在继承和弘扬费孝通先生学术思想的基础上,探讨当下中国社会学界关注的社会态度与社会秩序构建、本土化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城乡思想发展及其演变、社会不平等与风险社会治理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 吉璐
    • 摘要: [目的]研究我国不同学科长江学者的群体特征,有利于针对不同学科制定具体的培养办法,更好地为我国高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帮助.[方法]通过收集2007-2017年哲学、材料学2个学科长江学者的履历信息和文献计量数据,对比分析2个学科学者的群体特征.[结果/结论]材料学学科学者获得奖励的人数更多,且女性科研人员也有15%的占比,哲学学科学者都是男性;材料学学科学者50%有博士后经历,而哲学学科学者只有1名有博士后经历;哲学学科学者从博士毕业到晋升教授的平均时间为5.3年,长于材料学学科学者的4.2年;哲学学科学者发文量少,但平均引用量是材料学学科学者的3.7倍.
    • 黄海刚; 曲越
    • 摘要: 精英科学家的跨区域和跨组织流动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重要人口学现象,由此带来的人才流失与人才争夺问题引发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简称:杰青)"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为样本,通过手动搜索对5074名精英科学家的职业流动路径进行追踪,分析地区经济、科技与创新要素对精英科学家跨机构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在精英科学家的跨区域流动中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解释精英科学家的跨组织流动;相对于工资水平,地区R&D投入水平对科学家流动决策的影响更显著;地区产业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能够显著影响精英科学家的流入.进一步研究认为:尽管存在着科学家流动的"孔雀东南飞"现象,但在经济、科技与教育水平相近地区或区域的人才环流,是精英科学家主要的流动模式;声望本身亦是一个独立的影响因素,大学声望与地区经济、创新因素相结合,是精英科学家跨组织流动的主要驱动力.这一研究为当前国内各省市和大学制定人才吸引的相关政策提供了决策依据和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