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镉离子

镉离子

镉离子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832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4篇、会议论文56篇、专利文献218854篇;相关期刊282种,包括广东化工、山东化工、应用化工等; 相关会议44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化学会第17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等;镉离子的相关文献由2579位作者贡献,包括胥焕岩、刘羽、张海燕等。

镉离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4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56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18854 占比:99.78%

总计:219334篇

镉离子—发文趋势图

镉离子

-研究学者

  • 胥焕岩
  • 刘羽
  • 张海燕
  • 曹晓婉
  • 王刚
  • 王平
  • 何鼎胜
  • 王自良
  • 邓承雨
  • 刘长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毅; 万涛; 熊静; 唐琪; 贾洋; 王泰然; 何松松; 王健
    • 摘要: 以硅烷偶联剂改性磁性纳米粒子和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线性聚合物,采用水溶液聚合制备了磁性聚合物吸附树脂,对其结构和镉离子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以及循环再生利用性能进行了研究,FTIR初步表明磁性聚合物吸附树脂具有目标结构单元,磁性聚合物吸附树脂表面粗糙,微孔和沟壑数量较多,镉离子吸附为自发、吸热的熵增过程,满足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吸附动力学可用与化学吸附相关的准二级速率方程描述,五次循环利用后磁性聚合物吸附树脂镉离子吸附容量达到第一次吸附容量的74.1%。
    • 王子平; 刘勇; 杜芳林; 袁勋
    • 摘要: 利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作为还原剂和保护配体,通过“一锅煮”的合成方法制备了具有“聚集诱导”(AIE)特性的强烈荧光金银合金纳米团簇(AuAg NCs),并基于Cd^(2+)对该团簇的“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效应,实现了对于Cd^(2+)的低成本、无标签光学检测。同时,由于Cd^(2+)与AuAg NCs表面的羧基极强的亲和力,能诱导AuAg NCs聚集实现荧光增强,使该光学传感器对Cd^(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最低检测限低至10nmol·L^(-1)。
    • 邓玲芳; 张纯; 刘辉; 王志国; 杨淋; 喻鹏
    • 摘要: 以凹凸棒与碱木质素为原料,采用炭化活化法制备凹凸棒/生物炭(ATP/C)复合材料,并设计正交试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得出较优制备条件为:反应温度600°C、反应时间60 min、ATP与K_(2)CO_(3)质量比为1∶2、ATP与LG质量比为1∶2。利用XRD和SEM等技术对材料形貌以及结构等进行表征分析。详细考察投放量、初始浓度、溶液pH值以及温度等因素对ATP/C吸附Cd^(2+)的影响,并通过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ATP/C材料对Cd^(2+)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pH值为4、投放量80 mg、溶液温度25°C、初始Cd^(2+)浓度100 mg/L时,ATP/C复合材料对Cd^(2+)的吸附容量可达到82.83 mg/g。吸附机理研究表明: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其吸附过程由单层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控制。
    • 牙富东; 曲伟; 邱成军; 庄远; 王聪; 王萍
    • 摘要: 镉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因此对镉离子(Cd^(2+))的快速且高灵敏度检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滴涂法制备了石墨烯/四氧化三铁/壳聚糖/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GR/Fe_(3)O_(4)/CS/GCE),采用方波溶出伏安法探讨此修饰电极对Cd^(2+)的溶出伏安响应,优化了电解质、pH值、沉积电位、沉积时间等条件。在最佳条件下,Cd^(2+)的响应峰电流与浓度在4~200μ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3,Cd^(2+)的检出限为0.89μg/L,GR/Fe_(3)O_(4)/CS/GCE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和灵敏度。将其应用于近岸海水的Cd^(2+)检测,回收率介于99.3%~106.7%,为水质Cd^(2+)检测提供了新的选择。
    • 徐景峰; 吴芳珍; 宋智谦; 刘昌福; 舒越
    • 摘要: 通过添加皂土,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多孔水凝胶复合吸附剂。分别利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以对吸附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于水中铅和镉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水凝胶试样为网状多孔结构;在初始溶液pH值5~6,吸附时间6 h,Pb^(2+)的质量浓度50 mg/L,Cd^(2+)的质量浓度10 mg/L的条件下,吸附剂对Pb^(2+)和Cd^(2+)的吸附率分别达到90%以上,对Pb^(2+)和Cd^(2+)吸附量分别为22.5 mg/g和4.5 mg/g。
    • 丁浪; 夏立萍; 沈斌; 张建设
    • 摘要: 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属于广盐广温、低氧耐受性强、药用价值高的鱼类,为我国东南沿海重要养殖对象。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Px)是生物体内重要的抗氧化酶,能够清除过氧化氢防止机体生物膜氧化受损,研究中华乌塘鳢GPx基因对其养殖及海洋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中华乌塘鳢GPx7和GPx8(分别命名为BsGPx7和BsGPx8)的cDNA序列。BsGPx7编码186个氨基酸,含有2个半胱氨酸(Cys^(56)和Cys^(85))催化位点;BsGPx8编码210个氨基酸,含有1个半胱氨酸(Cys^(109))催化位点。利用RT-PCR方法研究了BsGPx7、BsGPx8基因在中华乌塘鳢组织中的分布表达,以及不同浓度镉离子(7.5,15,30 mg/L)胁迫下BsGPx7、BsGPx8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显示,BsGPx7和BsGPx8在组织中呈泛在性表达,其中肝脏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鳃和皮肤。不同浓度的镉离子胁迫下,BsGPx7基因在鳃和皮肤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BsGPx8基因在肝脏、鳃和皮肤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表达并纯化获得了BsGPx7重组蛋白(rBsGPx7)。对rBsGPx7在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的酶活性进行了测定,表明rBsGPx7在35°C和pH 8条件下酶活性最高。综上提示,BsGPx7与BsGPx8参与了机体对抗镉离子诱导的氧化应激的过程,可能在抗氧化防御中起一定作用。
    • 黄仕元; 李胜; 王振宇; 林森焕; 邓简
    • 摘要: 实验将黄孢原毛平革菌接种至含不同浓度(0,100,200,300,500μg/L)诺氟沙星和镉离子的固体培养基中,考察黄孢原毛平革菌对诺氟沙星和镉离子复合污染的耐受性。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和镉离子对黄孢原毛平革菌有一定抑制作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高浓度敏感性较强;以海藻酸钠、沸石粉等为载体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研究了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不同条件下处理诺氟沙星和镉离子复合污染废水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投加量为8 g,葡萄糖浓度为10 mg/L,Mn^(2+)浓度为0.1 mmol/L时,诺氟沙星和镉离子去除率较高,Cd^(2+)去除率为82.11%,NOR去除率为90.42%。表明固定化黄孢原毛平革菌对重金属Cd^(2+)和诺氟沙星复合污染的溶液具有一定耐受性,具备处理该类复合污染废水的应用潜力。
    • 黄薪铭; 李丹阳; 伍德; 张朴心; 刘玉玲; 铁柏清
    • 摘要: 研究以苎麻和红麻茎、叶、皮3个部位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通过静态批次吸附试验,探究投加量、初始溶液pH、初始溶液Cd^(2+)浓度、反应时间、再生处理对6种生物炭吸附水中Cd^(2+)性能的影响,同时拟合动力学方程及等温吸附模型,并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对6种生物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6种材料中,苎麻叶生物炭对水中Cd^(2+)的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达到了133.05mg/g。6种生物炭对水中Cd^(2+)的去除率受投加量影响较大,苎麻茎生物炭受溶液初始pH影响较大。6种生物炭对Cd^(2+)脱附再生再吸附一次都能保持较好吸附效果,其中苎麻叶生物炭效果最佳。6种吸附材料都能较好地拟合Langmuir理论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生物炭对Cd的吸附机理主要为羟基化表面(-OH)或其去质子化(-O-)络合反应及静电作用。6种生物炭材料均是较好的吸附材料,其中苎麻叶材料的吸附潜力最为突出。
    • 李爱雪; 刘彦韬; 谷盼盼; 刘瑶; 王勃翔; 李佳
    • 摘要: 为了有选择性地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镉,采用离子表面印迹技术与紫外光接枝法相结合,以镉(Cd)离子为模板离子、丙烯酸(AA)为功能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制备出交联接枝率为220%的镉印迹PP棉。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采用平衡吸附法考察镉印迹PP棉的选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竞争离子(Cu^(2+)、Pb^(2+)、Zn^(2+))存在下,镉印迹PP棉对Cd^(2+)的相对选择性系数(k′)是非印迹PP棉的2倍多,说明镉离子表面印迹PP棉对Cd^(2+)具有更强的选择吸附性。
    • 段珍珍; 慕苗; 高晶晶; 白瑞; 白雪; 亢玉红
    • 摘要: 兰炭的固废综合利用对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环境质量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兰炭基活性炭为前驱体,采用硝酸改性兰炭基活性炭表面,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结果可以看出,改性兰炭基活性炭表面有活性炭基团存在,且结构松散。结果表明兰炭基活性炭经酸改性的最优的条件为改性时间4 h,硝酸质量浓度为0.08 g·mL^(-1),改性温度为50°C,去除率可达94%,且吸附过程中满足二级动力学吸附特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