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钩突

钩突

钩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专利文献19537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中国中医药咨讯、解剖与临床、中国超声医学杂志等; 钩突的相关文献由403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君、张少杰、李志军等。

钩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63%

专利文献>

论文:19537 占比:99.37%

总计:19660篇

钩突—发文趋势图

钩突

-研究学者

  • 史君
  • 张少杰
  • 李志军
  • 王星
  • 张罗
  • 王晓燕
  • 刘宏伟
  • 刘颖
  • 廖建春
  • 曹隆和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星; 阿格茹; 吉热格乐根; 张弛; 赵磊; 张媛媛; 卜佳琪; 科尔沁; 赵学婷; 杨媛惠子; 王超群; 李琨; 张少杰; 史君; 李志军
    • 摘要: 背景:钩椎关节作为颈椎所特有的结构,其发生、发育、发展与颈椎的稳定性和活动度密切相关,也与颈椎病的发病密切关联,了解钩椎关节的发育特点对颈椎病的发病类型、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径线的测量,以发现其随年龄增长、椎序递增的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收集不同年龄的颈椎影像学资料1447例,根据年龄分为:<10岁、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组,对钩椎关节中钩突长、高、宽、钩-横间距、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和钩突后脚间距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1)测量结果发现钩突相关结构部分存在着男女性别和左右侧别间的差异,钩突的长、高、宽随椎序的递增和年龄的增长总体呈缓慢递增趋势;钩突间距、钩突前脚间距、钩突后脚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趋势,但在年龄增长中该三者间距变化不很显著;钩-横间距随椎序递增呈缓慢递增,但增龄变化不显著。(2)结果说明,颈椎钩椎关节中钩突相关结构存在着性别和侧别差异,并且随年龄增长和椎序增加整体呈缓慢递增趋势,掌握钩椎关节增龄特点和发育规律,可以为相关颈椎病的预防、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郝韵腾; 史君; 刘宇航; 李琨; 马渊; 张少杰; 王超群; 陈杰; 张志峰; 郑雷刚; 王星; 李志军
    • 摘要: 背景:钩突增生常导致颈椎病发生,无需内固定的钩椎关节切除术具有重要意义,但尚存诸多问题。目的:建立全颈椎(C_(0)-T_(1))三维有限元模型,切除钩突不同范围后,探究颈椎关节突的应力变化特点和规律,为临床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0岁男性正常成人志愿者进行全颈椎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来获得原始数据,应用Mimics、GeomagicStudio、Hypermesh、Abaqus等软件技术建立C_(0)-T_(1)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在C_(5)椎体上构建单侧钩突切除50%、100%和双侧钩突切除100%的3种模型组,然后加载相同力矩赋予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6种工况,以观测切除不同范围钩突后颈椎关节突关节在不同状态下的应力与位移变化。结果与结论:①通过构建全颈椎正常与切除钩突不同范围后的有限元模型,加载相同力矩后发现颈椎关节突的受力集中区由正常组的C_(6)处上移至切除不同范围钩突组的C_(5)处,得出关节突的受力随椎序增加呈现递增趋势;②应力集中区位于C_(5)和C_(6)处,整体呈尖峰状,不同程度的钩突切除会降低颈椎的稳定性,降低程度随切除范围增大而增大。
    • 邱华锋; 陈科; 牟一平
    • 摘要: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N)是一种常见的胰腺囊性疾病,部分患者存在恶变倾向.而钩突作为胰腺的一部分,是IPMN的好发部位,同时钩突IPMN被认为属于分支胰管型,治疗上趋于保守.但近年,有研究表明钩突IPMN存在其特殊性,不能简单等同于分支胰管型IPMN.本文就胰腺钩突胰管的胚胎发育、临床解剖和钩突IPMN恶变倾向3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李珊
    • 摘要: 目的:观察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额隐窝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为更好的理解这一区域的解剖特征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搜集本院行颅面部CT扫描的患者的影像资料,重建出鼻窦横轴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图像,观察当钩突上端为纸板-中鼻甲型、纸板-颅底型、纸板-颅底-中鼻甲型三种分叉类型时额隐窝的引流途径及周边毗邻关系.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34例钩突上端附着类型病例.结果:134例中,双侧钩突均呈分叉型71人,单侧分叉型63人,纸板-中鼻甲型106侧(51.7%),纸板-颅底型82侧(40%),纸板-颅底-中鼻甲型17侧(8.3%).额隐窝引流共有四种途径:通过筛漏斗、下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25.4%;通过钩突与中鼻甲之间直接引流至中鼻道26.3%;通过板间区引流至中鼻道46.8%;通过上半月裂引流至中鼻道1.5%.结论:当钩突上端分叉时,除了筛漏斗、直接中鼻道和上半月裂三种引流途径外,额隐窝还存在板间区这种引流途径.由于额隐窝区解剖的复杂性,充分认识其特征有助于提高鼻内镜额窦开放术的手术成功率.
    • 王晓刚; 刘颖; 常洪波; 鄂占森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及其毗邻结构的超声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方法 对50例健康成人颈部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描述颈椎及其毗邻结构的扫查方法与声像图特点.结果 (1)颈椎棘突扫查图像:颈椎棘突呈“栅栏样”声像,寰椎有“拱桥形”的后弓与“山丘状”的后结节,枢椎棘突宽大且末端分叉,而隆椎拥有高大突出的棘突.(2)寰枕关节与寰枢外侧关节扫查图像:颈2背根神经节位于寰枢外侧关节后内侧,椎动脉在寰枢外侧关节后外侧上行,之后走行于寰枕关节下方侧块背侧.(3)颈椎小关节纵切扫查图像:后面观呈“叠瓦状”图像;侧面观呈“波浪线”图像,颈神经后内侧支走行于波谷处.(4)颈椎横突横切扫查图像:颈6横突前、后结节呈“驼峰征”,颈6神经根位于两结节间的深沟内;颈7横突仅有一个巨大的后结节,颈7神经根位于后结节前方.(5)颈椎钩突与钩椎关节扫查图像:钩突外侧紧邻椎动脉,内侧为椎间盘;钩椎关节呈“裂缝样”图像.结论 超声是检查颈椎及其毗邻结构的理想方法.
    • 王晓芳
    • 摘要: 目的 研究鼻窦CT冠状位中沟突影像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行鼻窦轴扫+冠扫CT扫描者76例(152侧),根据临床提示和病理检查结果 分为慢性鼻窦炎组(n=42)和非鼻窦炎组(n=34),比较2组CT检查结果 中钩突的解剖情况,包括中鼻甲型、上端分叉、颅底型、纸样板型,沟突角度、沟突高度及漏斗宽度.结果 慢性鼻窦炎组分叉型、纸样板型、颅底型及中鼻甲型分别19 侧、23侧、8侧、34侧;非鼻窦炎组分叉型、纸样板型、颅底型及中鼻甲型分别30侧、14侧、20侧、4侧.中鼻甲型及纸样板型发病率显著高于分叉型和颅底型(P<0.05);2组钩突高度、角度和筛漏斗宽度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钩突解剖变异与慢性鼻窦炎有密切关系,可通过鼻窦CT的MPR中的冠状位观察沟突解剖变异及其毗邻关系.
    • 苗旭涛
    • 摘要: 目的探讨钩突异常增生肥大与局限于前组的鼻-鼻窦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例有钩突增生伴慢性鼻-鼻窦炎的患者资料(2015~2018年),所有患者均有鼻堵和脓涕症状,术前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其中1例患者在3年前曾行CT扫描,显示钩突增生伴有鼻-鼻窦炎。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常规处理。结果鼻内镜和CT扫描确定患者存在钩突向内下方倾斜、增生及鼻-鼻窦炎征象。排除手术禁忌后,全麻鼻内镜下切除钩突,3例症状重的患者同时开放鼻窦,而另外2例患者仅仅切除钩突并且扩大上颌窦口,保留筛漏斗后壁。随访3~32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结论钩突角度改变及增生可以堵塞鼻窦引流引发范围局限的慢性鼻-鼻窦炎,鼻内镜手术是首选治疗。
    • 林荣贵; 黄鹤光; 陈燕昌; 陆逢春; 林贤超; 杨媛媛; 方海宗; 王丛菲
    • 摘要: 目的 探讨前入路静脉优先联合右后入路动脉优先切除钩突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自2017年3月至10月35例壶腹周围肿瘤施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均成功,1例因肿瘤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紧密粘连取辅助切口分离血管粘连.平均标本切除时间(125.6±21.3)min,平均出血量(150.0±34.6) mL.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胰瘘5例(B级),胆瘘1例,腹腔感染3例,腹腔出血1例,胃排空延迟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9±3.2)d.结论 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前入路静脉优先联合右后入路动脉优先切除钩突是安全可行的.
    • 黄鹤光; 林荣贵
    • 摘要: 随着腹腔镜胰腺手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国内部分胰腺中心已逐渐开展.钩突切除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关键步骤之一,影响着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R0切除等,如何较好处理钩突切除仍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难点之一.目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钩突切除的方法众多,各有利弊.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总结了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前入路静脉优先联合右后入路动脉优先的方法切除钩突,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肿瘤的R0切除率.在临床实践中该入路优势明显,安全可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