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钦杭成矿带

钦杭成矿带

钦杭成矿带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497400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岩石学报、地质通报、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江西省地质学会2013年地质找矿学术年会、第六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等;钦杭成矿带的相关文献由292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永章、虞鹏鹏、徐德明等。

钦杭成矿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97400 占比:99.98%

总计:497492篇

钦杭成矿带—发文趋势图

钦杭成矿带

-研究学者

  • 周永章
  • 虞鹏鹏
  • 徐德明
  • 张雪辉
  • 张鲲
  • 郑义
  • 刘宏
  • 孙建东
  • 张旭
  • 洪大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永章; 杨威; 虞鹏鹏; 郑义; 沈文杰; 张前龙
    • 摘要: 钦杭成矿带是扬子和华夏两个古陆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古海洋海底喷流热水沉积多层位多类型分布,是研究喷流热水沉积体系的精细时空结构与古陆间构造结合带演化耦合机制的理想场所。本文在评述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深化钦杭成矿带古海洋喷流热水沉积及其成矿作用研究的建议。从钦杭成矿带同时也是两个古陆结合带的整体视角,分析喷流热水沉积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育背景,区分不同沉积建造类型,剖析喷流热水沉积体系的地球化学三维空间结构,揭示喷流热水沉积体系时空结构与古陆间构造结合带演化的耦合机制。通过新设备、新手段和新思路,厘定不同层位和类型喷流热水沉积在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方面表现出的同一性和多样性,剖析不同喷流热水沉积矿物微组构、微成分,以及B、S、Fe、Cu、Zn同位素信息的精细差异,揭示这些同一性、多样性和信息精细差异对古陆间构造体系及喷流热水沉积体系演化的响应,可望引发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的突破,研究结果将深化对喷流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的认识,为海底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勘查提供指导,提升钦杭带成矿理论研究水平。
    • 侯爵; 徐涛; 吕庆田; 郑孟杰; 白志明
    • 摘要: 华南地区是全球重要的钨锡等多金属矿集区之一,是我国东部中生代成矿最具代表性区域.然而该区主要成矿带的矿床类型和成矿特征却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加深对区域成矿背景的认识和厘清控制成矿差异的因素,我们基于主动源和被动源联合探测“万载—永春”剖面所记录的环境噪声数据,开展了双聚束噪声成像,获得了剖面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主要认识如下:(1)S波速度模型异常特征刻画了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的断裂及其深部展布形态和速度特征.钦杭成矿带内的江山—绍兴断裂具有逆冲性质,西北倾向,深切地壳,控制中生代斑岩岩浆系统;武夷山成矿带内的走滑断裂几乎均以高角度切穿上地壳,与其相伴发育的铲式断层控制了大量的走滑拉分盆地和火山断陷盆地的发育.(2)剖面下方的速度结构在横向上具有强烈的速度异常变化,且武夷山成矿带内的平均S波速度略高于钦杭成矿带,反映了武夷山成矿带上地壳以壳源花岗岩和酸性火山岩为主体,而钦杭成矿带上地壳以巨厚的元古宙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为特征.(3)综合证据表明,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差异是导致两个成矿带具有不同成矿金属组合的根本原因.在钦杭成矿带,尽管浅部地壳平均S波速度低,但下地壳高速异常显著,反映其下部地壳偏镁铁质;武夷山成矿带浅部地壳平均S波速度高,但下地壳相对低速,反映下部地壳为偏长英质古老地壳.
    • 肖万峰; 洪大军; 张旭; 陈科夫; 刘宏
    • 摘要: 石口金矿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北段绩溪—宁国成矿亚带.通过在区内开展钻探、槽探等勘查工作,对地质背景及矿床成因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区内成矿与北西向断裂构造及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关,矿床成因为岩浆期后热液吸取围岩中的成矿元素,在断裂构造中富集、沉淀形成的蚀变破碎带型金矿.
    • 周永章; 沈文杰; 张前龙; 黄永健; 杨威; 肖凡; 吉俊杰; 韩枫; 唐磊; 欧阳冲
    • 摘要: 知识图谱使用人与机器能共同理解的语言,以"图"的方式来描述真实世界,是人工智能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本研究是构建单体矿床、成矿系列和重要成矿区(带)的知识图谱实验的一部分,收集了钦杭成矿带6个较为典型的斑岩铜矿、斑岩-夕卡岩型铜矿的原始文本数据,参照斑岩铜矿床概念模型进行知识获取,标注、抽提文本中的实体、关系、属性,构建了具备基本应用功能的斑岩铜矿床知识图谱.基于未来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应充分理解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预测评价系统相互关系的认识,讨论了建立"地球系统-成矿系统-勘查系统-预测评价系统"关联知识图谱体系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地-矿-勘-评系统"领域本体及知识图谱递进关联体系,大规模"地-矿-勘-评系统"领域本体及知识图谱的自动构建技术,基于多模态关联数据嵌入"地-矿-勘-评系统"知识图谱自演化、补全技术以及基于知识图谱、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的地球系统资源预测理论与方法.
    • 李海立; 徐敏成; 孙建东
    • 摘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钦杭成矿带武宁—平江地区钨铜多金属矿地质调查”项目,通过赣南赣县—宁都重要远景区矿产调查工作,在南康里若地区实现了找矿突破和新发现。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大比例矿产专项填图、探槽揭露及钻探验证,在里若重点检查区地表圈定花岗伟晶岩脉体96条,钻孔共揭露121条,脉体真厚度为0.8~2 m,最厚达10 m,矿体地表出露宽度0.5~12 m,延伸达0.5~2 km,矿体中BeO品位0.13%;Nb_(2)O_(5)品位0.078%;Ta 2O 5品位0.031%。
    • 肖万峰; 洪大军; 张旭; 陈科夫; 刘宏; 雷丁尔
    • 摘要: 石口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是新近发现的具有一定找矿潜力的金矿。为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该文通过对石口金矿Ⅲ-②矿体原生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对找矿前景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主成矿元素Au与元素As、Ag、Sb密切相关,挥发份F可作为特征指示元素;Ⅲ-②矿体有可能为多期叠加形成,尾晕元素出现在原生晕分带序列前端,指示深部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这些研究成果暗示Ⅲ矿化带沿走向及Ⅲ-②号矿体深部具有进一步找矿空间。
    • 肖万峰; 洪大军; 张旭; 陈科夫; 刘宏; 雷丁尔
    • 摘要: 石口金矿位于钦杭成矿带,是新近发现的具有一定找矿潜力的金矿.为进一步扩大找矿成果,该文通过对石口金矿Ⅲ-②矿体原生晕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对找矿前景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主成矿元素Au与元素As、Ag、Sb密切相关,挥发份F可作为特征指示元素;Ⅲ-②矿体有可能为多期叠加形成,尾晕元素出现在原生晕分带序列前端,指示深部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这些研究成果暗示Ⅲ矿化带沿走向及Ⅲ-②号矿体深部具有进一步找矿空间.
    • 黄玺; 郑义; 虞鹏鹏; 曾长育
    • 摘要: 粤西-桂东交界的庞西垌-金山矿田位于扬子和华夏地块构造结合的钦-杭成矿带内.矿田主要包括庞西垌、金山、中苏、竹根坡、高村等银金矿床,已探明银储量超过1400 t,平均品位195 g/t,金储量超过10 t,是我国重要的银金成矿基地.该矿田中,庞西垌-金山断裂带是主要的控矿和含矿构造;矿体与该断裂韧脆性特征密切相关.本文对庞西垌断裂带与围岩的接触带做了详细的野外地质剖面测量,发现断裂中心部位为糜棱岩往北西及南东是对称的碎裂岩、花岗片麻质压碎岩(或压碎状花岗片麻岩),接触带两侧为未经蚀变和变形的花岗片麻岩和花岗岩.蚀变带岩石成分迁移结果表明,庞西垌矿区Th、Al、U、Hf、Na和Nb相对迁出、Fe相对迁入,其余元素如Ca、Mg、Y、Ba和K在压碎岩中相对迁入,碎裂岩中相对迁出;金山矿区Si、Ca、Fe、Mg、Y、Nb、Ta和Mn均相对未蚀变岩迁出,Th、Al和Rb则相对迁入,U、Hf、Na和Ba的迁入迁出状态取决于何种蚀变岩性.前人研究表明,庞西垌矿床主成矿期包裹体具有富CO2特点,表现为中低温、低盐度特点,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一致.庞西垌和金山矿床矿体产出位置与花岗片麻岩关系密切,矿体稀土元素特征与花岗片麻岩相近,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围岩花岗片麻岩类似,表明矿质可能来源于断裂带接触的花岗片麻岩.结合庞西垌-金山矿田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矿体就位与断裂带燕山期韧脆性剪切带形成的破裂面密切相关,高孔隙度的压碎岩、碎裂岩为流体的迁移和沉淀提供了极佳的路径.
    • 刘庭忠; 吴师金
    • 摘要: 研究针对某大型低品位白钨矿进行浮选试验研究.结合该矿位于钦杭成矿带江西中段徐山-桐源钨金矿化集中区,矿床类型为以石英细脉-网脉带型矿体为主,兼有云英岩化细脉浸染型矿体的复合型的特点,采用选矿工艺流程为:先脱硫后浮钨,浮钨采用两粗一扫四精选.研究表明,通过闭路试验得到的选矿指标为白钨精矿WO3品位为66.48%,钨回收率为83.58%;硫精矿硫品位为46.04%,硫回收率为82.69%,试验研究选矿指标较好.为该矿的开发利用及地质勘查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钦杭成矿带内同类型白钨矿的开发利用及地质勘查评价提供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