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华南

华南

华南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7篇,主要集中在地质学、轻工业、手工业、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23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32篇;相关期刊1145种,包括房地产导刊、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岩石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首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第十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等;华南的相关文献由349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明华、王剑、本刊编辑部等。

华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23 占比:95.15%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69%

专利文献>

论文:132 占比:4.15%

总计:3177篇

华南—发文趋势图

华南

-研究学者

  • 李明华
  • 王剑
  • 本刊编辑部
  • 简茂球
  • 赵坤
  • 李献华
  • 伍红雨
  • 喻子牛
  • 杜尧东
  • 陈培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琦崧; 王林均; 孙思辰; 周家喜; 钟昌悦
    • 摘要: 宰便地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发育有一系列新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火成岩。然而,其成因与构造背景仍存在广泛争议。因此,本文选择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辉绿岩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岩石学、地球化学、Nd-Hf同位素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辉绿岩具有高Mg^(#)(50~69)、高Al_(2)O_(3)(13.94%~18.63%)、低钾(0.03%~0.33%)、低磷(0.04%~0.28%)特征,显示为低钾拉斑系列岩石特点。同时,岩石整体相对富集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和Y等高场强元素,Eu具有微弱负异常特征。辉绿岩的Nb/Ta、Zr/Nb比值揭示了母岩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未发生地壳混染。3件样品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0.7±3.0Ma、821.1±9.2Ma和823.1±9.5Ma,表明岩浆侵位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锆石ε_(Hf)(t)值介于-13.6~7.7之间,Hf的t_(DM2)值介于1214~2547Ma之间,结合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原始岩浆可能源于富集地幔,并伴有一定的亏损地幔参与。综合前人和本次研究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宰便地区在新元古代早期处于板内构造环境。
    • 伍红雨; 吴遥; 郭尧
    • 摘要: 利用1961—2018年华南19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客观定量评估华南冬季区域性暴雨过程,确定强的冬季区域性暴雨过程和冬季暴雨强年。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华南冬季暴雨强年的气候背景和强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特征,其气候和天气共同的特点是:冬季在对流层高层,中南半岛、南海到华南的西风急流加强,中层东亚大槽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低层南支槽和偏南气流加强,水汽辐合加强。差异表现在对于日尺度的华南冬季强暴雨过程,其北半球副热带异常环流波列结构非常明显,具有类似夏季北半球对流层高层的“丝绸之路遥相关型”特点,但波列中心位置在冬季较夏季明显偏南,同时华南距平异常环流更加显著,低层偏南气流风速大,水汽的辐合非常突出。对于冬季暴雨强年,上年7~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以及热带印度洋、南海的海温偏高,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偏低,有利于华南冬季暴雨的发生,超强厄尔尼诺的发生对应华南冬季暴雨偏强。所以冬季尺度的环流和前期海温反映了华南出现区域性暴雨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的气候背景,而日尺度的大气环流异常更能体现其异常的天气学特征。
    • 高云佩; 龚逸哲; 陈小妍
    • 摘要: 地球历史时期大气氧含量的变化是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的关键。在寒武纪之前,地表至少发生了两次氧化事件,其见证了生物的革新和环境的根本变化。然而,在新元古代时期,深海中存在的大量可溶性有机碳(DOC)可能延长了两次氧化事件之间的间隔。为了验证DOC假说,我们对埃迪卡拉系钻孔样品(王集钻孔)进行了详细的微钻碳酸盐碳同位素(δ^(13)C_(carb))分析,该钻孔的全岩δ^(13)C_(carb)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记录已被报道。本次研究表明,微钻和全岩的δ^(13)C_(carb)结果相对一致,这排除了自生碳酸盐大量混入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王集钻孔中的多次δ^(13)C_(carb)负偏移可能与海水上涌事件相关,DOC在此过程被大量氧化。通过箱式模型计算,我们认为,在维持数百万年的两次δ^(13)C_(carb)负偏移中,约有3.6×10^(19)mol和2.0×10^(19)mol的DOC被氧化,这规模大约是现代海洋DOC总量的1000倍。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支持如下结论:在埃迪卡拉纪早期,地球表层环境已具有相对较高的氧化能力(高大气氧气浓度和/或高海水硫酸根浓度)。
    • 彭窈; 彭劲洪; 何彬; 毛文书; 杨鑑斌
    • 摘要: 基于1961—2016年逐年华南春季SPEI指数,采用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EOF分解等方法,讨论华南春季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华南春季在20世纪60年代处于干旱期,70年代至90年代初处于雨涝期,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出现大幅度旱涝转换,以后又进入干旱期。华南春季1983年以前呈现趋湿润化;在1983年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显著突变,后呈现趋干旱化;在2011年经历了由下降到上升的显著突变,后呈现趋湿润化。(2)在周期特征上,华南春季旱涝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存在3年左右的显著周期变化,在20世纪60年代前中期和90年代存在4~6年的显著周期变化。(3)华南春季SPEI指数的多年变化趋势并不显著,仅韶关具有显著洪涝化趋势、南宁具有显著干旱化趋势。(4)SPEI指数EOF分解第1模态揭示华南春季旱涝在空间上为全区一致型,第2模态为东西反位相变化型。
    • 林爱兰; 谷德军; 李春晖; 郑彬; 彭冬冬
    • 摘要: 利用1961—2017年中国地面观测站日降水资料、全球大气多要素和海表温度月资料,分析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过程的气候特征,诊断并比较与华南前汛期、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年际变化相关的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3—12月华南都可能出现持续性强降水过程,其中汛期4—9月的占了94.4%。伴随着区域持续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华南本地垂直上升运动显著异常是前汛期和后汛期的共同点,但前汛期、后汛期在华南及周边环流异常、水汽输送来源以及海温异常分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在前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赤道西太平洋区域海温偏低,由于大气罗斯贝波响应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热带西太平洋向华南区域水汽输送加强,从而有利于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后汛期华南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年的海温异常分布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区域正异常、东印度洋至西太平洋暖池区负异常,海温异常通过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热带季风强度、水汽输送和垂直环流等多方面,导致后汛期区域持续性强降水偏重。
    • 马军伟; 黄景秋; 付媛媛
    • 摘要: 扬子与华夏块体碰撞拼合构成华南大陆,其间存在多条大型断裂带,两个块体缝合于哪些断裂尚存争议,这限制了对华南构造演化的认识.本研究使用布设于扬子和华夏块体之间的184个流动密集台站以及华南地区273个固定台站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2014年10月至2016年12月),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研究区域内Rayleigh和Love波周期为4~25 s的二维相速度.短周期的相速度与地壳中上部的盆地和褶皱等地质构造单元吻合;长周期的相速度在东部地区整体表现为高速异常,可能是受较薄的地壳厚度影响,西南部地区Rayleigh波呈现高速异常,Love波则呈现显著低速异常,这种差异可能反映该区域地下介质存在径向各向异性.成像结果显示,扬子与华夏块体的Rayleigh和Love波相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结合华南地区已有的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扬子与华夏块体可能在地壳浅层缝合于绍兴—江山—萍乡—永州—河池一线,深部缝合带则可能由石台—九江—长沙延伸至永州—河池线.
    • 李卓; 黎伟标; 张奡褀
    • 摘要: 文章采用1998—2017年间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台风最佳路径、热带测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逐3小时降水及日本55年再分析(Japanese 55-year reanalysis, JRA-55)逐6小时数据,针对起源于西北太平洋、移动路径位于台湾岛以南且台风最外围第一波螺旋雨带经过华南地区的台风,将符合上述条件的台风筛选出来后,由卫星云图和TRMM降水资料判断出台风第一波螺旋雨带到达华南地区的日期,并分析雨带到达之前台风对该地区日降水的影响,以此探索台风登陆前外围环境场对华南地区降水日变化的影响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在台风临近华南地区期间,一方面台风外围气流会向该地区输送水汽促进该地区降水,另一方面华南地区在台风外围辐散场下沉气流的影响下降水受到抑制。当前者作用大于后者时,华南地区降水增强,此情形下华南地区大气不稳定极值时间多发生于午后,午后降水明显,对应的台风多发生于7、8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有利于台风北移,台风第一波雨带到达华南地区时台风中心距华南沿海较近;反之,华南地区降水减小,大气层结较稳定,夜间至清晨出现因辐射冷却导致的层云降水峰值,对应的台风多出现于9、10月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不利于台风向北发展,台风第一波雨带到达华南地区时台风中心距华南沿海较远。文章结果有望提高对台风登陆前的外围环流场影响沿海地区云和降水过程的规律性认知。
    • 邵上; 王春双; 刘斌; 吴建勇; 叶松鑫
    • 摘要: 燕山期花岗岩体和印支期花岗岩体为贵东复式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两种岩体形成于相似的构造环境,空间上紧密伴生,但相较于燕山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中赋存着大量铀矿床。选取贵东复式岩体内的燕山期和印支期花岗岩体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从而确定产铀花岗岩的指示性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期次花岗岩的源区和成因类型存在差异,是导致其产铀能力不同的主要因素。贵东岩体产铀花岗岩主要为印支期花岗岩,其特征是:成岩年龄为219.6~236 Ma,成岩温度和氧逸度低,属于S型花岗岩,其经历同碰撞的构造背景,分布在华夏地块内。产铀花岗岩蚀变作用强,副矿物组合复杂,结晶分异作用强,SiO_(2)、Fe_(2)O_(3)和K_(2)O含量低,而Al_(2)O_(3)、TiO_(2)、MgO和CaO含量相对较高,Th/U值相对较低,这些信息可作为铀矿勘查的地球化学标志。
    • 胡志华; 林锦荣; 陈柏林; 陶意; 王勇剑
    • 摘要: 华南中-新生代红盆与热液铀矿具有密切的关系。文章通过对中-新生代红盆的空间分布、沉积特征、形成条件、形成时代和演化特征的总结,研究了红盆与热液铀矿的空间、时间和成因联系,探讨了两者的动力学机制。研究认为,华南中-新生代红盆演化可划分为6个阶段:早白垩世晚期断陷沉积阶段、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抬升剥蚀阶段、晚白垩世早期断陷沉积阶段、晚白垩世中期抬升剥蚀阶段和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坳陷沉积阶段、古近纪末萎缩封闭阶段;红盆与热液铀矿具有时空双重叠特征,两者在空间上共(伴)生、时间上重叠,其中3个拉张下陷沉积阶段与热液铀成矿3个主成矿期高度重合;两者都受区域控盆断裂带控制,都是在岩石圈减薄事件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红盆参与了热液铀成矿作用,控盆深断裂带成为深部高温还原性含铀热液向上运移、浅部红层含铀淋滤流体向下运移的通道,两种流体在断裂带中混合,在物理化学条件急剧变化过程中,铀析出、富集成矿;两者是岩石圈伸展减薄事件作用于浅部地壳的两种地质作用形式,其共同的动力学机制为:受古太平洋俯冲作用变化的影响,地幔对流重建-软流圈物质的上涌填充,致使华南陆块发生岩石圈减薄事件。
    • 陈璟元; 杨进辉; 张吉衡; 周夏冰; 杨志国
    • 摘要: 东南沿海分布大面积的白垩纪晚期侵入岩。这些岩石可分为两期:其中115~100Ma以钙碱性系列岩石为主,岩石组合为辉长岩-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碱性长石花岗岩;而100~86Ma的岩石为碱性系列,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斑岩-正长斑岩-碱性长石花岗岩。115~100Ma的辉长岩以角闪辉长岩为主,具有极高的CaO、MgO和Al_(2)O_(3)含量,具有极低的SiO_(2)(42.9%~53.8%)、全碱(K_(2)O+Na_(2)O:0.86%~5.28%)、Ba、Nb、Th、Rb和Zr含量,也具有极低的FeO^(T)/MgO、La/Yb和Zr/Hf比值,较高的Eu/Eu^(*)、Sr/Y比值和Sr含量,为基性-超基性堆晶岩。与辉长岩同期的闪长岩和细粒暗色包体具有较高的SiO_(2)(50.34%~63.68%),较低的CaO、P_(2)O_(5)、MgO、Al_(2)O_(3)含量,相对低的Eu/Eu^(*)和Sr/Y比值,变化较大的La/Yb和Zr/Hf比值,代表了从基性岩浆储库中抽取的富硅熔体。115~100Ma的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类岩石为准铝质岩石,SiO_(2)含量变化较大(61.7%~75.3%),具有较低的FeO^(T)/MgO、Ga/Al比值和Nb、Zr及Nb+Zr+Ce+Y元素含量,显示出典型I型花岗岩的特征。这些花岗岩具有相对高的La/Yb、Eu/Eu^(*)和Zr/Hf比值和高的Sr、Ba和Zr含量。结合岩相学特征,这些花岗岩为堆晶花岗岩。而115~100Ma的碱性长石花岗岩具有极高的SiO_(2)含量(大于75%),低的Eu/Eu^(*)、La/Yb、Zr/Hf和Sr/Y比值,具有低的Ba、Sr和Zr含量和高的Rb、Nb、Y和Th含量和Rb/Sr比值,表明这些花岗岩是由富硅岩浆储库中抽离的高硅熔体侵入地壳形成。100~86Ma期间形成的二长斑岩和正长斑岩具有极高的全碱含量,可以达到8%~12%,其SiO_(2)主要集中在60%~70%,具有极高的Zr、Sr和Ba含量和Eu/Eu^(*)、La/Yb和Sr/Y比值,显示出堆晶花岗岩的特征。而100~86Ma期间形成的大部分碱性长石花岗岩具有极高的SiO_(2)含量(大于75%),并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特征,具有高的Rb/Sr比值和高的Rb、Y和Th和低的Ba、Sr含量和低的Zr/Hf、La/Yb、Eu/Eu^(*)和Sr/Y比值,表明它们是由富硅岩浆储库抽离的高硅熔体侵入浅部地壳形成。东南沿海高硅花岗岩的形成和穿地壳岩浆系统密切相关,高硅花岗岩是由浅部地壳内晶体-熔体分异产生的熔体侵入地壳所形成,而高硅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浆储库的水及挥发份含量密切相关。115~100Ma期间,从富水的岩浆储库抽离的熔体形成具有低高场强元素含量和低Rb/Sr比值的高硅花岗岩,这一过程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100~86Ma期间,从富挥发份的岩浆储库抽离的熔体形成碱性特征、富含高场强元素和具有高的Rb/Sr比值的高硅花岗岩,这一过程和古太平洋板块回撤软流圈上涌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