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德功能

道德功能

道德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1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政治、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专利文献1028285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伦理学研究、法音、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等; 道德功能的相关文献由99位作者贡献,包括丁木乃、丛志远、于海等。

道德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28285 占比:99.99%

总计:1028372篇

道德功能—发文趋势图

道德功能

-研究学者

  • 丁木乃
  • 丛志远
  • 于海
  • 吴伯田
  • 蒋璟萍
  • 麦智
  • A·丘马科夫
  • 任建东
  • 伦语丝
  • 何光群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丁木乃
    • 摘要: 释比文化在羌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力量。释比文化有着自身的道德体系,它对人是一种“柔性约束”,体现出一种“德治”式的治理,以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弘扬社会公德、塑造社会伦理的功能,它同时还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因而有利于羌族乡村社会治理,为创新羌族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道德指向,并最终促进羌区乡村社会实现“善治”。
    • 丁木乃
    • 摘要: 释比文化在羌族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力量.释比文化有着自身的道德体系,它对人是一种"柔性约束",体现出一种"德治"式的治理,以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规范社会行为、弘扬社会公德、塑造社会伦理的功能,它同时还有维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因而有利于羌族乡村社会治理,为创新羌族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道德指向,并最终促进羌区乡村社会实现"善治".
    • 史兆新; 刘云林
    • 摘要: 从道德价值论的视角而言,法治应该是善法之治,法治进程是走向善治的动态过程.这种善法之治的有效达成取决于道德在法之运行各个阶段的积极作为:在法之创制阶段,为法律提供道德基础和价值导向,有效实现由道德上的应然之法向法定之法的转变;在法之适用阶段,表现为打造一支忠于法律的司法工作者队伍,为法定之法向现实之法的有效转化提供可靠的司法保障;在法之遵守阶段,养成守法主体良好的守法道德,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现.此三者,构成了法律之治走向善治的具体路径.
    • 苗国强
    • 摘要: 乡规民约是乡村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乡村中群众共同制定、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在乡村社会空间里承载着不可替代的道德功能.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渐次改革与建设进程中,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结构、乡村风貌、乡村道德体系也在瓦解、分化和再塑中涤荡出新特点、新面貌."新乡土中国"的乡规民约要在反躬中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效能,更要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力量,构建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的乡村社会关系和伦理道德体系.
  • 7. 道德绑架现象论析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杜振吉; 孟凡平
    • 摘要: 道德绑架是指人们以其自己认定的道德标准干涉他人(或群体)道德行为选择的一种行为,是一种“愿望的道德”,具有弱强制性、善恶同在性和“事前审判”等特征.近些年来发生的一些道德绑架现象,既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种必然性,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其社会影响来说,道德绑架不但侵犯了人的自由和权利,破坏了伦理公平,也严重妨碍了道德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消解道德绑架现象也是目前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 赵允福
    • 摘要: 近年来,××道德模范、感动××人物、最美××等的评选、宣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带来的是满满的正能量.这也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道德生活离不开道德榜样.而树立什么样的道德榜样以及如何宣传道德榜样,作为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的政府无疑拥有话语权.但由于主客观种种情形的存在构成了对道德榜样的道德生活的"绑架",因此,为其"松绑"就是还道德榜样作为一个生活人应有的幸福.不仅如此,社会还应通过对道德榜样的道德回报鼓励人们弃恶从善,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但应该明白,从归根结底意义上来说,道德回报是对道德榜样的某方面高尚德性的回报,而不是对道德主体的回报.道德榜样作用的发挥凭借其个人德性与公众道德生活之间的契合得以实现.虽然普通公众与道德榜样之间在德性水平上存在差异,但二者道德地位上的平等使得每个普通公众都有成为道德榜样的可能.
    • 张冰
    •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文学创作、理论与批评等方面的发展出现新态势,在作家关切的社会内容与具体的叙事手法上,在研究和批评的精神诉求和理论旨趣上,近与80年代,远与"五四"文学传统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断裂,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道德功能的消解和享乐主义倾向的盛行。很多学者将这种断裂和享乐主义的滋蔓归咎于文学生态环境的变迁,认为消费社会语境和市场时代对经济利益的追逐熏染了曾经纯洁的文学。这种理解固然有其
  • 10. 论耻感文化的道德功能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王晓广
    • 摘要: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为重要的道德化育功能.它通过引导和矫正道德主体对荣耻的价值认知和评价,规范、制约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选择.当今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耻感文化,对于加强国民德性涵育、民族精神提升、文明风尚营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新时期耻感文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坐标和实践准则,推进耻感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