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道体

道体

道体的相关文献在193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专利文献585675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人文杂志等; 道体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程彦武、许春华、邱士军等。

道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85675 占比:99.98%

总计:585815篇

道体—发文趋势图

道体

-研究学者

  • 程彦武
  • 许春华
  • 邱士军
  • 陈来
  • 丁耘
  • 刘彦顺
  • 姜涛
  • 张子峻
  • 张立文
  • 文淼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伟其
    • 摘要: 《红楼梦》(《石头记》)第五回中提到一幅与众不同的图画,呈现为一团水墨形象,这是一个无法归入人物、山水、花鸟各科的不可名状的图像。这一团墨与全书中的相关意象若即若离,以至于续书人或整理者也有意无意地追寻痕迹。纯粹水墨的运用,在清代中期也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表现“烟云”或“鬼趣”的图像中不乏呈现,这也构成了与《红楼梦》文学意象密切相关的,处于同一考古层的文化环境。回到曹雪芹的小说结构,这一团墨实际上意味着极其复杂且充满抱负的写作构思,假如说前四回开启的是《石头记》的文字,那么以这个指向彻底无形的墨团为卷首,颇具理趣的“红楼梦”图卷才正式展开。
    • 龚隽
    • 摘要: 不同的哲学传统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言谈说理方式,中国哲学有关道体、心性的阐明中,有一类为学界所忽略的言谈方式,这种方式不是脱离经验事物作抽象或观念式的玄论,而是倾向于即事而真、即物即理地从具体可见的事物中去推广到对道体的理解与体认。道与理的言说,不是以概念或论题式的逻辑推演来呈现,而是以一种观象系辞、譬喻明理的方式来加以阐释,让隐藏在事物中的道象征性地显化出来。
    • 丁耘
    • 摘要: 《道体学引论》(简称《引论》)问世以来,最大的思想挑战来自心性哲学。心性与道体之间的紧张是本质性的,可带出哲学问题的整体。心性现象学的缺陷在于把“性”看作“心”的本质,看作纯粹现象学中“本质看”步骤的相关项,不甚顾及“性”在中国哲学史、“本质”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复杂意涵。本文拟从近代哲学入手清理这一问题。从近代哲学史看,与“道体与心性”最相应的是斯宾诺莎的实体与莱布尼兹的单子。本文将通过重新梳理两家之学,探索心性与道体之间的难题。
    • 丁耘
    • 摘要: 本文关注的是现象学运动在面对中国哲学传统时所发生的"道学转向".张祥龙教授在新著《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将这一转向推进到一个新阶段.本文试图在阐述张祥龙思想转变、新著贡献的基础上,讨论此书为当前中国哲学的创发带来的新契机.首先,祥龙教授思想的突转尤其体现在不再以海德格尔哲学为支配性的思想基源,而是将重心转向儒家传统,呈显为糅合唯识学的后现象学哲学,进而将现象学的道学转向带到心性、伦理阶段.其次,这一"心性-天道之路"结晶在《儒家哲学史讲演录》中的心学论述中.张祥龙在"时机化"学说的照应下,既会通儒佛,又指点出儒佛分际.其心学有三大贡献:道术上对"儒瑜伽"的总结;道学上对"赤子之心""孝悌慈"的阐发;道统上对罗近溪正统地位的发现与肯定.然而,在张祥龙道路所抵达的地方,仍可进一步追问比伦理转向更本源的道学转向的可能.伦理转向的真正完成需首先解悟"道体".
    • 翟奎凤
    • 摘要: 程颢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熹大概43岁开始一直到晚年,反复以心、性、情来对解这里的易、道、神.朱熹认为易道神是从天的角度来论,相应地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心性情.借用程子的易道神话语来阐发其心统性情思想,这是朱子对程子思想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在朱子的诠释下,“易体”非“形体”,而是交易流行的总体、道体,“神用”非近于理的妙万物之神,而是近于气的阴阳鬼神之功用.朱子的诠释有其合理性,但未必就是程子的原意.牟宗三认为在朱子的诠释中,易体、心皆为形下偏于气的存在;这对朱子文献缺乏全面把握,有偏颇之处.牟先生认为朱子的解释非程子意,在程子,易体、道体、神体是贯通浑融为一的;这种观点也有其深刻性.
    • 张子峻
    • 摘要: 北宋儒家治理学说有一由治术、治体向道体深化的演进过程.宋初的国家治理偏向使用礼、法等治之“术”,但术的经验性无法确保其普遍与正当.故而,在正当性方面,儒者以仁义道德作为治之“体”,引导治术.在普遍性方面,儒者将道德性之“体”上达于“道”,展开儒家治理理论的“道体”建构,以因应佛、道对治之术、治之体的挑战.王安石、张载、二程是儒家“道体”理论肇端、深化与奠立过程中的标志性人物.
    • 胡水君
    • 摘要: 理解王阳明这个人物,关键不在于其世俗功业,而在于其人对道的觉悟,以及其学说对道体的阐释.阳明学,重新开启孔孟学说的心性要旨,在根本上是关于道体的学问,其内容皆可从孔孟和儒家经典那里找到渊源,称得上地道的儒学.王阳明从道或圣的角度看待孔孟,也从道的角度理解和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学归结为关于道体并让人觉知道体的学问.基于道的立场审视,可看到从尧舜,到周文,到孔孟,到周程,再到陆王的传承以及由此形成的道的系统.处在这样一个道的系统中的王阳明,可谓中国历史上罕有的实见道体之人,也是道的实践者和传承者.21世纪,只有这样一种道的文明在中国,在亚洲,在东方,乃至在全球重新兴起,才可以说"王阳明的世纪"真正到来.
    • 胡水君
    • 摘要: 道体是阳明学的核心.王阳明的著述对道体作了前所未有的充分阐述.从道体角度,王阳明将孔子、孟子、颜回视为明得道体的圣人,也将儒学理解为关于道体以及让人觉察道体的学问.道体作为心之本体,人皆具备,不同于人的意识,始终普遍存在,但在现代知识论中受到忽视.将阳明学中的道体置于现代语境审视,现代哲学有待重建本体论,现代社会世俗体系的构建也需补充道体这一知识论前提,由此形成"道体—德性/理性—自由/民主/市场/法治/道德体系"的复合知识和实践结构.这一结构的意义在于,人在自由和物质供给受到现代政治、经济和法治体系充分保障的同时,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大的可能去觉知践履道体,展开道德实践.
    • 杜保瑞
    • 摘要: 牟宗三先生的道家诠释是以郭象心中的道家体貌以辨儒道,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主张“智的直觉乃认识之即创生之”,在《现象与物自身》中提出“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提出“境界型态与实有型态的形上学”“纵贯纵讲与纵贯横讲”“实有层与作用层”。本文主张,以郭象收老庄王弼,藉郭象高举儒家批判道家,变成无道体的道家形上学,只有玄境的道家形上学,等于以道家工夫论说道家形上学,这是错解。其智的直觉取自康德,却排斥上帝,推开康德。其以迹本论吸入儒家,却以玄境无实批判道家。以实践与否说中西,以实有与否说三教。这些都是应予重新界定反思的理论对象。
    • 杜保瑞
    • 摘要: 牟宗三先生的道家诠释是以郭象心中的道家体貌以辨儒道,在《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中主张"智的直觉乃认识之即创生之",在《现象与物自身》中提出"执的存有论与无执的存有论",在《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提出"境界型态与实有型态的形上学""纵贯纵讲与纵贯横讲""实有层与作用层".本文主张,以郭象收老庄王弼,藉郭象高举儒家批判道家,变成无道体的道家形上学,只有玄境的道家形上学,等于以道家工夫论说道家形上学,这是错解.其智的直觉取自康德,却排斥上帝,推开康德.其以迹本论吸入儒家,却以玄境无实批判道家.以实践与否说中西,以实有与否说三教.这些都是应予重新界定反思的理论对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