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程颢

程颢

程颢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3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9篇、会议论文3篇、相关期刊177种,包括中国哲学史、周易研究、广西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六届年会、2014年清明·弘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学术交流会、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等;程颢的相关文献由218位作者贡献,包括蔡方鹿、丁涛、王璋等。

程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9 占比:98.7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29%

总计:232篇

程颢—发文趋势图

程颢

-研究学者

  • 蔡方鹿
  • 丁涛
  • 王璋
  • 丁静
  • 付长珍
  • 晏建怀
  • 王新春
  • 丁建军
  • 刘宗贤
  • 周怀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龙菲
    • 摘要: “程门立雪”的故事告诉人们:在求学路上,只有虚心才会不断获得进步,只有礼貌才会得到他人的肯定。宋朝时,杨时通过了科举考试成为一名进士。他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只想钻研学问。一开始,杨时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程颢是理学大家,杨时向他学到了很多知识。
    • 雷达
    • 摘要: 朱熹在阐述心性情关系时常引述程颢“易-道-神”的思想,陈来先生将其称为“易-道-神”模式。历史地看,张载曾在宇宙论意义上讨论了“道”“神”“易”三者的关系,构成了该模式的雏形。程颢提出“易-道-神”思想,将三者的意义从宇宙引向人生,奠定了“易-道-神”模式的基本架构。朱熹将“易”“道”“神”分别与“心”“性”“情”相对应,完成了“易-道-神”在人生论上的落实。朱熹界定了“易”“道”“神”三者的关系,将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标志着“易-道-神”模式的最终形成。该模式超越了传统的“理-气”“体-用”等模式,相对而言更为契合中国哲学的思维特质,也为思考中国哲学视域内的其他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
    • 殷光熹
    • 摘要: 程颢诗歌摆脱官场名利羁绊,寄情山水,涵养性情,悟道忘忧,进入道通天地的审美境界。通过借景抒情、托物寄情等艺术手法,使抽象的哲理诗意化。诗风平和,韵致淡雅。
    • 郭敬东
    • 摘要: 随着理学的兴起,程颢在接续孟子心性之学的基础上,以天理为德性的形上学依据,针对宋朝当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阐发了系统的治道思想,其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政治方面,施政者要进行官制改革,在加强考核力度的同时,授予官员一定的选择掾属的权力,以提升行政执行的力度;二是在经济方面,施政者要厚民生,正经界,使民有恒产,提升民众对王朝的认同度;三是在社会方面,为了构建良善的社会政治秩序,施政者必须广施教化,发挥儒家德教在基层的移风易俗作用;四是在教育方面,施政者必须广设学校,培育人才,奠定治理的道德基础。
    • 周庆
    • 摘要: 在《明道先生年谱》中,有这样的词条:“宋仁 宗嘉祐二年丁酉,二十六岁。三月,中进士。‘先生 再见周子于合州’。” 明道,是指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 二程之一的程颢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 道先生”。
    • 毛朝晖
    • 摘要: 二程理学都构筑了经学的奠基,具有共同的宗旨,但也存在一种结构性的差异。我们考察二程对经典资源的选择与定位,发现二程都是基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传》五部经典建构其“道统”的谱系,其本体论都奠基在《易传》的基础上,工夫论都奠基在《中庸》的基础上,并且都具有一个顺向地由“天道”自然发用为“人事”以及一个逆向地通过“人事”的后天努力而逆证“天道”的工夫论的回环结构。但是,在这一回环结构中,二程各有侧重,程颢侧重顺向的“诚”的工夫,而程颐侧重逆向的“诚之”(含“敬”与“致知”)的工夫。在他们各自的《大学》改本中,此一结构性差异得到了鲜明的彰显。
    • 贾琳; 张秋山
    • 摘要: "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是宋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二程的君臣论也是宋代理学家关于君臣关系的典型表述.在君臣关系上,二程主张尊君,维护君主权威.同时二程也主张君臣一体,并力图在理论上寻找君臣相合的契入点,希冀君臣和谐相处,共治天下.但二程的"君臣共治"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权力分立,更不是某种制度化的国家建构原则,它着眼于如何通过君臣合力共同完成儒家平治天下的政治目标,而非挑战皇帝的最终政治裁定权.可以说,在儒家与政治的交互中,儒家倡导的政治模式实为儒者对所处时代的一种理想的政治期待.
    • 张国策
    • 摘要: 宋代儒家学者的处世态度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宋代儒学的追求在于"内圣外王",内达于立心,外达于为万世开太平.宋学是不同于汉学的新的儒学,是对于汉学的"反动",这种"反动"的一个具体方面便是:宋学追求"内圣",进一步来讲是宋儒的修养论、工夫论.自佛学传入中国,儒、佛、道等在思想领域激烈交锋,更见于心性方面."敬"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重要一环,二程将"敬"拿出来加以阐释,作为他们的修养工夫论,来与佛、道交锋."敬"是二程修养工夫论的核心.但在具体的修养工夫实践中,程颢持"敬"活泼直接,程颐持"敬"严谨繁杂,从而导致二程的修养思想偏重有所不同.在二程之后,程门弟子对于"敬"也各有其认知,从而使"敬"的修养思想在儒家哲学体系中逐步确立.
    • 聂宇洁
    • 摘要: 晋城书院位于晋城城北的书院村,当地人也称之为程颢书院、 古书院.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时任江宁府上元县主簿的程颢,期满调任晋城县令.程颢在晋城的3年间,行教化、办乡校,成为晋城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程颢对晋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化的认同上,自金元尤其是明清以来,当地人普遍认为晋城地区在金元以后文化教育的大发展与程颢在晋城办乡校有关,甚至有人认为晋城书院即是在程颢所办乡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据考,晋城书院最晚在明代中后期就已存在,其自身发展体现了一种逐渐形成的地方文化认同.
    • 翟奎凤
    • 摘要: 程颢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朱熹大概43岁开始一直到晚年,反复以心、性、情来对解这里的易、道、神.朱熹认为易道神是从天的角度来论,相应地从人的角度来看,就是心性情.借用程子的易道神话语来阐发其心统性情思想,这是朱子对程子思想的一个创造性转化和诠释.在朱子的诠释下,“易体”非“形体”,而是交易流行的总体、道体,“神用”非近于理的妙万物之神,而是近于气的阴阳鬼神之功用.朱子的诠释有其合理性,但未必就是程子的原意.牟宗三认为在朱子的诠释中,易体、心皆为形下偏于气的存在;这对朱子文献缺乏全面把握,有偏颇之处.牟先生认为朱子的解释非程子意,在程子,易体、道体、神体是贯通浑融为一的;这种观点也有其深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