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运动机制

运动机制

运动机制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体育、财政、金融、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76960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中国宗教、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3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运动与健康”学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燃烧学学术年会、2011年北京服装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年教研论文报告会等;运动机制的相关文献由22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新华、华德正、卢杰等。

运动机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6960 占比:99.97%

总计:377068篇

运动机制—发文趋势图

运动机制

-研究学者

  • 刘新华
  • 华德正
  • 卢杰
  • 孙晓琴
  • 孟浩
  • 宁智
  • 宋云超
  • 廖小东
  • 张晓光
  • 戴福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玮; 武文君; 张徐波
    • 摘要: 平衡棒(haltere)是双翅目昆虫后翅特化而成的结构,可在飞行中起重要作用。平衡棒基部的感受器可以检测到飞行中的惯性力,向运动神经元提供反馈,迅速地平衡身体并纠正航向。昆虫的平衡棒由成虫盘发育形成,其特化受HOX基因(Ultrabithorax,Ubx)调控。发育成熟的平衡棒由两层上皮细胞组成,末端球状结构内部充满高度空泡化的细胞,基部具有大量感器。平衡棒的运动由独立的肌肉控制,相对于同侧的翅反向移动,翅与平衡棒的协同运动对于昆虫起飞和维持平衡十分重要。近年来,平衡棒的导航原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仿生学研究中,基于果蝇平衡棒的结构和功能,研制出多种飞行器的导航设备。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平衡棒的发育、形态结构、功能和仿生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深入理解昆虫平衡棒的发育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提供参考。
    • 刘琴; 赵坤
    • 摘要: 细菌的运动性是影响其生存及致病的一个关键条件,同时也为合成和开发仿生运动体、微型机器人等提供了有效的模型.趋磁细菌具有胞内磁小体从而能够感知磁场的变化,进而影响其运动行为.目前,这种外部磁场与生物体的远程响应模式已在环境、医疗、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因此,聚焦于趋磁细菌的运动特性,综述了趋磁细菌运动行为的表征、运动机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 来志强; 江恩慧; 赵连军; 周伟; 田文祥; 马刚
    • 摘要: 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颗粒柱坍塌运动模型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颗粒柱初始空间形态特征、颗粒基本物理特性、模型边界及环境条件等因素对颗粒柱运动堆积特性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颗粒柱的运动距离和堆积高度与其初始宽高比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及幂函数关系,高、低颗粒柱坍塌运动模式和能耗机制差异显著.颗粒粒径、颗粒刚度、颗粒破碎与颗粒潮湿等因素对颗粒柱坍塌运动与堆积特性的影响规律已基本达成共识.不同的挡墙约束条件、由气体掺入导致的流态化现象以及水体环境影响下颗粒柱运动的堆积特征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是有关颗粒柱初始孔隙率、颗粒摩擦因数、挡墙摩擦因数对颗粒柱运动堆积特性影响的结论仍存在分歧.综观当前的研究成果,颗粒受力特性与运动机制存在内联关系,复杂颗粒形状、可侵蚀床面、颗粒密度和水动力条件等对颗粒柱坍塌运动与堆积特性的作用机理均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 焦诗尧; 陈晨
    • 摘要: 文章从以人为本的运动体验感为出发点,针对景区路径设计的视觉游览观景量为目标,提出以行走运动体验机制下的路径评估模型理念。动态机制打破现有景区路径设计仅单一地从美学角度思考,针对现流行景区路径设计讨论视觉观赏行动路径模型,达到从游览观景率的角度出发的“动态美”原则下二维路径计算模型,以辅助景区路径的整体规划提炼。
    • 李磊; 许冲; 张中俭; 黄远东
    • 摘要: 对当前黄土高原地区滑坡灾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回顾,包括:区域调查与滑坡编录;滑坡类型划分;重点滑坡详细调查、滑动机制与稳定性分析;区域滑坡特点与分布特征;危险性评价;六次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评述;整治建议.最后,对今后黄土高原滑坡灾害研究提出了几点展望.
    • 朱雨轩; 戴福初; 梁莲姬
    • 摘要: 高速远程滑坡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灾害,具有运动速度快、滑动距离远、致灾范围广等特征,一旦发生往往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针对其超强运动机制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滑坡领域的高度关注.液化减阻作为高速远程滑坡发生超强运动的一个重要机制,强调滑坡运动过程中出现超孔隙水压力累积、有效应力降低等液化行为,导致滑坡基底摩擦系数减小,发生高速远程运动.本文根据前人研究结果对液化的影响因素和高速远程滑坡的液化机制进行总结,将不排水加载作用下滑坡的液化机制归纳为结构液化和滑动带液化两种;并基于详细的现场调查对青藏高原地区两类典型的液化型高速远程滑坡(玉树滑坡和乱石包滑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玉树滑坡和乱石包滑坡在启动条件、运动和堆积地貌单元及液化机制等方面均有差异.玉树滑坡为发生于山间沟谷中、由强降雨诱发的崩坡积层滑坡,滑坡体积小但运动距离远,滑带土为堆积于沟谷中的饱和松散砂质黏土(细粒土),可忽略颗粒的剪切破碎性;不排水加载作用破坏了松散的土体结构,从而诱发滑坡液化;乱石包滑坡发生于山前盆地,由古地震触发并斜抛启动,滑带土为风化的花岗岩粗砂,具有剪切易破碎性,土颗粒破碎引起滑动带液化是滑坡发生高速远程运动的主要原因.
    • 宋阳; 沈维军; 殷磊; 赵渊
    • 摘要: 瘤胃运动在反刍动物生理活动、饲料消化吸收以及瘤胃疾病诊断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受饲粮类型、激素、疾病、应激和动物生理阶段等影响.瘤胃运动主要受神经-体液的共同调节,而外部因素调控反刍动物瘤胃运动的主要方式是调节饲粮,其次是动物的生理健康以及饲养环境.本文综述了反刍动物瘤胃运动的机制、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以期为反刍动物瘤胃生理学提供一些参考资料,同时为反刍动物生产中瘤胃运动调控和健康养殖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 齐春风
    • 摘要: 1949年以来的中国近代民众运动史研究,在起步阶段奉行"反抗有理"的革命史观,多由官方机构组织研究工作,在资料编纂、通史编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宣传工作与学术研究长期纠缠不清的弊端.这一时期的民众运动史著述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学理性尚不强,但保存了一批重要的史料,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以现代化史观探究政党与民众运动的关系,这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客观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界对此前脸谱化、模式化民众运动史研究模式的反思与突破,新史料的大量涌现.回归探究运动机制的范式,对民众运动的研究要突破政治史的藩篱,要将民众运动史研究的重心转向对其机制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