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运动学建模

运动学建模

运动学建模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仪表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32522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2012年中国机器人焊接学术与技术交流会等;运动学建模的相关文献由64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健、贾庆轩、陈钢等。

运动学建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32522 占比:99.87%

总计:132697篇

运动学建模—发文趋势图

运动学建模

-研究学者

  • 王健
  • 贾庆轩
  • 陈钢
  • 于连栋
  • 居鹤华
  • 赵会宁
  • 夏豪杰
  • 姚磊
  • 张涛
  • 曹家铭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晓飞; 高胜; 李军; 潘云龙; 李海超
    • 摘要: 针对目前马鞍形焊缝焊接装备灵活性差,自动化程度低,接头质量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管外锚固式四轴焊接机器人.通过对机器人机构合理简化建立了D-H连杆坐标系,推导了机器人的正逆运动学表达式,并结合机器人关节变量的限位值确定了逆运动学解的唯一性.通过MATLAB软件对机器人运动学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推导的正逆运动学方程模型完全正确.通过制作样机进行焊接试验,结果表明,焊缝成形致密美观,机器人焊枪末端在x,y,z方向的误差均在±0.35 mm以内,完全满足工程上自动化焊接的需要,为马鞍形焊缝焊接机器人的连续轨迹控制和离线规划提供了依据和算法支持.
    • 范军红; 朱云飞; 王文彪; 鲍官军; 姜利祥
    • 摘要: 柔性连续臂的设计研究近年来取得重大进展,但其建模研究一直相对滞后。为此,文章对柔性连续臂进行运动学建模研究,提出使用临时姿态矩阵求解逆运动学的方法,解决了逆运动学不易收敛的问题;利用前馈神经网络对基于模态振型函数(MSF)的模型进行拟合,建立一种端到端的正运动学模型和逆运动学模型,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同时,显著提高了其逆运动学求解效率。该模型可以灵活更改前馈神经网络输入输出神经元的数量,从而将自身迁移到多节模型中。
    • 刘喜藏; 马铭泽; 林皓
    • 摘要: 针对并联结构形式的六自由度运动平台,建立了其数学描述方法。通过引入点的复合运动分析理论,建立了平台的完整运动学关系。采用牛顿迭代法进行平台位姿的正解求解,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解析方法解决了平台速度、加速度正解问题。根据六自由度运动平台的使用特点,提出了一种合理的牛顿迭代初值选择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其迭代寻优次数不超过5次,寻优时间不超过2 ms。分析了计算运动平台包线的理论难度,提出了一种合理的可行方案,经过64次计算,耗时55 ms即完成了平台包线的解算。所建立的运动学模型已应用于某运动平台产品,并可延伸应用于其他并联结构机器人运动分析、并联机床等应用领域。
    • 李法民; 郑天江; 沈雯钧; 王会肖; 方灶军; 梁冬泰
    • 摘要: 为提高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的定位精度,提出了一种针对此类机器人的误差标定与补偿方法。该方法利用指数积(POE)公式建立连续体机器人关节模块的运动学模型,并利用运动学模型推导出误差传递模型。针对误差模型采用最小二乘方法进行误差的辨识,将辨识后的误差补偿至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从而提高机器人关节模块的模型精度。制作了基于柔性支撑的绳驱动连续体机器人样机,并对标定算法进行了仿真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显示机器人末端位置精度提高了32.23%,姿态精度提高了81.64%,证明了标定算法的有效性。
    • 田志彬; 崔顺风
    • 摘要: 设计一种通过两只手爪的转换实现翻面作业的搬运机械臂。运用机器人原理,通过D-H的齐次变换矩阵法建立双手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采用多核工控机,利用CODESYS RTE将工控机的一个核配置成软控制器,通过Ethercat协议连接实轴驱动器,实现对双手机械臂的运动仿真,并采用梯形速度规划生成平滑连续的位姿轨迹。利用7次多项式插值实现加速度平滑变化的轨迹,减少机械结构的冲击。仿真分析表明:双手机械臂的结构设计合理可靠,所求解出的运动学理论方程准确。
    • 许丽; 范崇山; 王鸿鹏; 刘景泰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探索性实验,培养机器人相关专业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设计开发了一种移动柔性扫描机器人实验平台。文章阐述了该实验平台的硬件结构和软件设计,并进行了运动学建模分析。依托该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开展运动控制、路径规划、三维重建等实验任务,进行控制算法和数据融合算法的验证与创新。该实验平台灵活性、适应性强,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 雷利霞; 马小荣; 温晓荣
    • 摘要: 提出了新的数控机床机械手柔性定位控制方法。在柔性条件下构建数控机床机械手双作业臂的运动学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气动定位控制硬件与控制程序,硬件选用光编码器和分周处理器等设备,软件程序通过PLC来编制,从而实现对机械手手臂各关节及基座等位置的定位控制。测试结果表明:应用所提方法后,作业臂旋转关节定位变量值与其定位理想值十分接近;作业臂1、2的定位变量值相对误差最高不超过0.50°、0.40°,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52.805 mm、58.055 mm。说明所提方法的定位控制性能能够满足设计需求。
    • 王占光; 王健; 袁明新; 江亚峰
    • 摘要: 随着工业机器人在铸造行业的推广和应用,浇铸机器人逐步替代人工完成重复繁重的浇铸作业。在浇铸机器人应用领域,七轴机器人相对于六轴机器人具有浇铸动作稳定、生产效率高等优点,开展七轴浇铸机器人的分析和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在FANUC的六轴工业机器人的基础上,集成带有伺服电机驱动的附加轴,形成七轴浇铸机器人,在SOLIDWROKS中建立了机器人的三维建模。按照浇铸机器人第七轴的运动特点,采用标准D-H方法,建立机器人运动学模型,利用解析法推导出机器人的正运动学方程,从而得到机器人末端位置姿态的计算方法。运用Matlab Robotics工具箱进行计算和仿真,通过比较运动学方程计算结果和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运动学建模的正确性。通过对七轴浇铸机器人的运动学建模和仿真,为浇铸机器人的动力学分析和轨迹规划奠定了基础,对优化浇铸自动化生产单元的布局及提高生产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 龚轲杰; 王勇; 段玉瑞; 梅亚飞; 廖瑛
    • 摘要: 针对未来在轨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单个空间机器人难以独立胜任的应用场景,需要多个空间机器人协同操作,但目前针对多空间机器人协同工作空间的研究很少。考虑到解析法计算工作空间难度很大,提出了一种基于蒙特卡洛法的一般协同工作空间数值求解方法。再进一步针对空间机器人协同的特殊性,提出了广义协同工作空间的概念,并给出了数值求解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基座姿态约束会引起协同工作空间的缩小,同时广义协同工作空间的范围明显大于一般协同工作空间。所得结论可以为空间机器人任务设计与规划提供参考。
    • 郭萍
    • 摘要: 针对工业机器人在运动学建模中模型选择的问题,该文论述了DH建模的意义与过程,分析标准型DH模型和改进型DH模型的建模方法及差异,并以SCARA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为例,分别从理论和仿真2个方面推算和验证2种DH建模方法运动学效果的一致性,为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中模型的选择问题提供思路,同时为后续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规划的研究奠定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