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辛亥革命史

辛亥革命史

辛亥革命史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18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36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贵州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近现代史等;辛亥革命史的相关文献由162位作者贡献,包括章开沅、张应超、饶怀民等。

辛亥革命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41.91%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5%

专利文献>

论文:236 占比:57.84%

总计:408篇

辛亥革命史—发文趋势图

辛亥革命史

-研究学者

  • 章开沅
  • 张应超
  • 饶怀民
  • 会议学术组
  • 何一民
  • 孔庆泰
  • 曾辉
  • 本刊记者
  • 朱佳木
  • 李益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卓
    • 摘要: 辛亥革命史研究是我国历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本文中,笔者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划分成四个阶段,对这四个阶段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并选择一些代表性文本进行解读.笔者对第四阶段的研究成果做了重点探讨,以期有助于揭示近期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发展方向.
    • 段君峰1
    • 摘要: 2018年10月27日,由武昌辛亥革命研究室、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与辛亥革命博物馆共同举办的第十届辛亥革命研究青年学者论坛在武汉洪山宾馆成功召开。来自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北京、上海等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余位青年学者和部分专家参加了论坛。根据论文主题,论坛分为3个大组,共12场讨论会,除辛亥革命史外,会议论文还涉及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史领域的广泛议题。
    • 陈廷湘
    • 摘要: 一、革命史观下的中国近代史解释 “革命”是中国近代的历史主题,也必然成为该时期史家的主要史学“兴趣”。1918年,孙中山在《革命方略》中叙述从兴中会成立到辛亥革命20年间的“革命简史”就是革命史观解释历史的具体运用,形成了最早用革命价值观阐释辛亥革命史的文本。
    • 摘要: 章开沅(1926-),浙江吴兴(今湖州市)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曾任华中师范大学校长(1985.8—1991.3),现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章开沅教授在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国资产阶级研究、中国商会史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南京大屠杀历史文献和贝德士文献等研究领域都有开创性的学术贡献。其论著丰厚,包括《辛亥革命史》《张謇传》《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等在内的学术著作及随笔、演讲、访谈、序言等已完整收录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推出的11卷本《章开沅文集》之中。
    • 马俊亚
    • 摘要: 茅家琦先生乃南京大学资深教授,比之为南大史学领域的天枢岱岳,应无不当。耄耋之年的茅先生仍笔耕不辍,近来出版了综合性的历史研究著作《桑榆读史笔记》(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以下简称“茅著”,引自该书仅注页码),从先秦到民国,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皆有振聋发聩般的妙论新说,读后令人备受教益。但由于笔者资质愚钝,学习领域过窄,对茅先生平生研究最为精深的台湾史、太平天国史和辛亥革命史皆无涉猎,仅就茅著前五章谈些浅陋的学习心得。
    • 李闯
    • 摘要: 近三十年来,学界对江苏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整体性研究和个案性研究相结合、利用多重视角的研究、注重政治人物的研究等三个方面.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江苏辛亥革命史研究与辛亥武昌首义史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研究区域的不平衡性、新的研究视角没有继续深入下去、海外资料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等三个方面.因此,在江苏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需要学界进行全面的探索,以期推动江苏辛亥革命史研究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 周宇清
    • 摘要: 2013年11月24日,对扬州学界来说是一个黯淡的日子,这天,敬爱的师长祁龙威先生永远地离去了。祁先生是著名太平天国史、辛亥革命史专家,1922年出生于江苏常熟,一生经历过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新中国等多个历史时期。先生早年就读于东吴大学物理系,国家纷乱的时局和苏南浓郁的人文环境,启迪了他的心智,先生决定弃理从文。
    • 摘要: 王佩良,男,汉族,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主任,兼任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会展教育联合会理事、湖南省伏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湖南省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 张晓燕
    • 摘要: 清朝末年,国势衰微,为自救图强清政府进行编练新军,当时“练兵”成为清朝末年的重要举措。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新军中进行筹备工作,并建立和发展了反清的军事组织。这支军队的编练、来源及产生的影响带有明显的革命化,同时知识分子加入新军,推动新军革命化。研究清末新军的产生、编练和它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对探讨辛亥革命史有重要的意义。
    • 曾辉
    • 摘要: Zuo Shunsheng w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His early works on the 1911 Revolution possessed a preliminary scale and gradual system and had stronger academic significance. Furthermore, his late study appeared more mature. The Commentary Biolgraphy of Huang Xin, which broken the KMT'S orthodox view,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ooks about Huang Xing. Zuo had his particular opinions on the famous people and events, as well as the period, scope, nature, result of the 1911 Revolution. His study showed his own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aying a special attention to source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he knowledge spread of history, his strict attitude, independent and objective discussion, are good at the classification, conclusion, investigation and correction of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so on. Some defects, can be found in his study, such as narrow range of research and not making topic study. In general, Zuo was still an accomplished historian.%左舜生是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左的早期辛亥革命史著作,初具规模,渐成体系,将辛亥革命史研究逐渐提高到学术研究层面,晚期研究进一步发展,更显完备成熟。《黄兴评传》突破了国民党正统学派之藩篱,成为当时最有分量的黄兴传记之一。左对辛亥革命的研究时段、范围、性质、成败均有自己的看法,对辛亥人物及重大事件亦有许多真知灼见。从其研究中,可以发现左氏特别重视史料搜集及整理,注重史学教育功能和历史知识的传播普及以及严谨持重、议论客观独立,擅长归类总结和史实考订等特征。左氏史学亦有研究范围狭小、未做专题研究等缺憾。总体而言,左氏不失为一位多有建树的近代史专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