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轨道交通站点

轨道交通站点

轨道交通站点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铁路运输、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3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157422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物流工程与管理、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学刊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年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轨道交通站点的相关文献由44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韬、朱世友、张宁等。

轨道交通站点—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3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7422 占比:99.90%

总计:157574篇

轨道交通站点—发文趋势图

轨道交通站点

-研究学者

  • 徐韬
  • 朱世友
  • 张宁
  • 才智
  • 苏醒
  • 仇舒诚
  • 张存
  • 施非凡
  • 杨敏
  • 高菊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佳乐
    • 摘要: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综合开发为解决城市综合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SID理论,以西安市地铁15号线航天城站综合开发项目为例,首先对开发地块进行全面分析,明确功能需求;其次对站点进行功能规划与定位,为站点综合开发提供设计方向;最后结合交通接驳换乘设计手法,从功能、交通、人流、生态等方面,对航天城站点进行一体化设计研究,实现航天城站的综合开发价值。SID理论指导下的站点综合开发设计,可实现航天城站功能空间的立体化布局;高效的交通接驳换乘,可有效解决站点综合开发中的人流疏导问题;站点一体化开发设计理论,应打破学科界限,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结构。
    • 李锴; 严涵; 瞿奇
    • 摘要: “上海2035”总规提出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发展愿景。在空间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依托轨道交通站点的TOD建设是优化用地布局结构、提升空间环境品质,促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支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的重要策略。该研究以面向“上海2035”实施的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线路及站点为对象,通过对站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梳理,指出其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在集聚度、复合度、公共性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提升。结合国际经验和上海规划管控要求,从集聚的空间尺度、梯度引导开发强度、多元复合功能布局、精细灵活空间设计等维度,提出进一步提升站点周边地区的功能布局和空间品质的策略建议。
    • 刘涛
    • 摘要: 对于是否发展小汽车停车换乘(Park and Ride,P+R)停车场,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判断。为了系统评价P+R停车场,首先,从功能出发,梳理其作用,研究评价指标,从交通政策、轨道交通站点功能符合度、停车场的服务功能、用地效率、投资经济效益、集约绿色出行和社会公平性等多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其次,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级指标的系数;最后,以上海淞虹路P+R停车场为例进行试算,该方法既可用于评价已有P+R停车场的使用情况,也可综合预判是否需要建设P+R停车场以及确定P+R停车场的优先建设次序。
    • 徐益娟; 顾大治; 孟庆贺
    • 摘要: 城市活力是城市吸引力的象征,城市人口活动往往与城市土地利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基于大数据和ArcGIS平台对合肥市轨道交通2号线站点周边活力进行量化,总结出站点空间活力与半径、区位以及站点类型之间的关系;其次,结合对站点周边不同业态类型的POI数据的抓取和处理,探究各类型站点在不同半径范围内的空间活力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土地优化利用、补充配套服务设施、协调站点发展关系等3条2号线站点周边空间活力提升的建议;最后,基于以上的研究提炼出“分类引导——提升站点吸引力”“优化布局——平衡站点客流”“适度混合——合理开发站点周边用地”,以及“政策导向——促进站点周边设施流转”等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空间活力提升的策略。
    • 张艳; 朱潇冰; 杨培霖; 辜智慧
    • 摘要: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城市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积极推进TOD发展策略,促进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的一体化。文章在借鉴国外TOD效能评价指标及方法的基础上,基于“5D+”视角构建了由8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将指标原始数据归一化后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进而形成可以测度每个城市轨道交通站点TOD效能的综合指数的评价方法。文章对深圳市的116个站点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全市层面城市轨道交通TOD效能分布图以及每个站点的效能特征雷达图。研究有助于了解城市不同区域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发展情况,作为制定城市TOD空间政策的基础,也有助于识别各个轨道交通站点在TOD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
    • 施非凡; 朱震军; 陈俊兰; 仇舒诚
    • 摘要: 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促动了大城市轨道交通出行方式的吸引力,停车换乘将成为一种新型出行方式,能有效引导小汽车出行向轨道交通出行方式转变,是城市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文中在回顾国内外关于轨道交通站点停车换乘相关研究发展历程基础上,对停车换乘的设施选址布局、停车换乘影响因素、选择行为特征、措施保障以及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智慧交通系统建设等前提下利用移动终端技术、GPS定位和GIS等技术在轨道交通网络背景下对停车换乘方向进行研究。
    • 陈余山; 李梓滨; 董微; 赵涵宁; 叶士琳
    • 摘要: 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可达性和服务业企业分布产生影响.以福州地铁一号线南门兜站、上藤站和秀山站为研究对象,运用整体分析、圈层分析、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这3个站点2014—2019年周边服务业企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铁开通后带来站点周边交通便利程度上升,显著促进了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在不同类型地铁站呈现明显的分异特征;地铁开通后,在时空维度上都存在服务业企业数量递增、业态规模逐渐扩大的发展规律;地铁站核心区的开发程度较之影响区和外围区不足;不同地铁站服务业集聚特征的共性影响因素为产业属性、服务业集聚效益和地铁的诱导.
    • 陈琦瑛
    • 摘要: 如今的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公共性,普遍性,人流量大等特点,已成为继博物馆、文化广场之后的又一个展示城市形象、风土人情、历史脉络的城市公共场所。本文对国内轨道交通公共艺术成功案例进行地域性剖析,对重庆轻轨一号线公共艺术进行调研考察,对轨道交通公共艺术地域性的营造原则、营建方式进行探索。
    • 冯顺; 赵伯伦
    • 摘要: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迅猛,轨道交通站点成为城市重要节点,其与城市公共空间相互作用影响,共同引导城市发展.本文依托站城一体化发展趋势,以济南市为例分析总结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公共空间关系,从交通融合、空间贯通、文化协同等方面提出两者的衔接策略,尝试对其进行规划设计引导,优化城市秩序,激发城市活力,建构美好的城市公共生活场景.
    • 张梦娜
    • 摘要: 历史文化街区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关键层次,也是保护和发展矛盾最集中的地区.在城市交通的多元化发展下,轨道交通的介入是快速疏导历史文化街区交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会给历史文化街区带来一定的冲击.为此,本文将借鉴北京历史文化街区轨道交通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建设青岛历史文化街区轨道交通站点的一些优化措施,以期实现青岛各区域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从而带动城市快速高质量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